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安祿山兵臨城下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755年,安祿山親率自己的20萬反叛大軍直逼洛陽,而此時的唐軍卻是節節敗退,唐玄宗李隆基攜楊貴妃等衆人西逃。那麼此時的唐軍在哪裏呢?爲何會讓安祿山的20叛軍兵臨城下?

這就不得不從唐朝的兵役制度說起了。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話說唐朝建立初期,延續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這是一種怎樣的兵役制度呢?大致上來說就是當時的官兵們平時既要種田又要操練,但是可以不用繳納賦稅,到了戰時,則自備武器上戰場。這在南北朝時期是非常實用的,因爲當時諸侯割據,每個政權的地盤都不大,經濟又都還不景氣。

可到了唐朝就不適用了,爲啥?地盤太大了,軍隊一旦出動經常就是一年半載回不來,這樣的話,家鄉的耕地也就沒人打理逐漸荒廢了。所以後來在唐玄宗中期,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兵役制度,是爲十節度使制度。

意思就是將天下分爲十大戰區,每個戰區的司令就是節度使。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第2張

一個節度使當然是無法對抗中央的,可後來爲了對付遊牧民族,便出現了一位將領兼好幾處節度使的情況。當時的安祿山就是兼任三鎮節度使,可謂是超級大軍閥。這節度使最初也只有統兵的權利,還是容易控制的,可後來爲了戰爭的需要,中央又逐漸將地方財政支出權和人事任免權都交給了他們。這樣一來的話,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節度使便不再完全聽命中央政權的話了。

當時的唐朝,在南方與南詔國長期鏖戰,在東北方又要面對各種少數民族,在西方還要面對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國,可以說是三線作戰,他們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邊境線上,國內的軍隊很少。安祿山當時能夠指揮的軍隊超過了20萬,而唐朝的中央軍只有區區10餘萬人。

此外天天打仗和天天踢正步的軍隊,戰鬥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第3張

當時的唐朝已經歌舞昇平了100多年,昔日引以爲傲的中央軍早就成了毫無戰鬥力的花花架子。這些由貴族子弟組成的中央軍完全就是爲了在軍隊裏熬資歷,好給自己掙一個晉升之路。而安祿山的叛軍,作爲天天和遊牧民族打仗的軍隊,戰鬥力自然要比他們強悍成百上千倍。

所以叛軍一路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唐朝的東都洛陽。此時唐朝還有一個唯一的依靠,那便是死守潼關,可結果也讓李隆基給搞砸了。

當時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主張死守潼關,等待西部軍團的回援,然後再與叛軍決一死戰。但長安城對水路運輸的依賴性很大,爲了打通長安的水上運糧通道,李隆基命駐守在潼關的唐軍出戰,高仙芝等人不同意,最終被下令處死。隨後主持軍務的哥舒翰雖然也知道不能打,但迫於李隆基的壓力,也只能硬着頭皮出戰。

安祿山20萬反叛軍爲何能兵臨城下 當時的唐軍都去了哪裏 第4張

最終的結果就是唐軍一敗塗地,叛軍佔領了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李隆基帶着自己的女人跑了。不過在逃跑途中,太子李亨發動了兵變,楊玉環成了政治犧牲品,李隆基喪失了權利,而李亨則繼續北上指揮作戰,終於在公元757年的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