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背刺蜀漢爲何會被人詬病?他們聯盟不是權宜之計嗎

孫權背刺蜀漢爲何會被人詬病?他們聯盟不是權宜之計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孫劉聯盟。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由於前來增援的于禁不懂得襄樊地區的地勢關鍵與天氣變化,錯誤的將軍隊駐紮在低窪處,導致秋雨連綿,漢水暴漲,山洪爆發之際,軍隊被洪水淹沒,此時關羽趁機率領大軍來襲,就此擊敗於禁,一時間,襄樊危急。爲了不讓關羽藉此機會攻入曹魏腹地,曹操一邊派人許諾割讓長江給孫權,作爲交換條件,他要求孫權出兵攻打關羽,以減輕襄樊的壓力。而孫權早有奪取荊州之心,他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就此佔據了江陵與公安,切斷了關羽的後方,關羽無奈敗走麥城,並在突圍時功虧一簣,被東吳生擒並慘遭殺害,正因爲孫權在與蜀漢結盟時背刺蜀漢導致被人詬病,但實際上,當時孫權與劉備同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既然如此,爲何孫權背刺蜀漢還會被人詬病呢?

孫權背刺蜀漢爲何會被人詬病?他們聯盟不是權宜之計嗎

事實上,孫權在處理荊州這件事上操之過急,呂蒙又過於樂觀,假如襲殺關羽後,曹魏的領導人是五十歲左右的曹操而不是病危的曹操或者後來的曹丕,只怕曹魏會立即組織兵馬南下,並藉助襄陽靠江的地形優勢,再一次發動一場南征,等到那個時候,孫權必定捉襟見肘,難以招架。

孫權背刺蜀漢爲何會被人詬病?他們聯盟不是權宜之計嗎 第2張

而假如在樊城之戰後,蜀漢可以像孫權一樣,承認自己是一個地方政權,而不是打着漢室的旗號,那麼在關羽被害之後,蜀漢大可以與篡漢的曹魏結爲同盟,這邊曹魏組織人馬沿江而下,那邊劉備則自三峽出發攻打夷陵,即便此時東吳還有陸遜在,且東吳的有很長的戰略縱深,但在曹魏與蜀漢的進攻下,只怕東吳在揚州的大本營也難保。

也就是說,只有在孫權特別有能力,在佔據荊州之後有能力出衆的將領坐鎮,就此可以北上跨過長江直區許昌洛陽,消滅曹魏之後再剿滅蜀漢,或者沿江而上數百里,隨後再走幾百裏山路奪得益州,就此統一南方,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如此一來,自然有人會稱讚孫權的雄才大略。但孫權即便奪得了荊州,供給和兵力上都遠遠強於蜀漢,但在北伐過程中打出來的響動卻遠遠不如諸葛亮這邊通過大部分步兵,總人口數與兵力數都是最差之人打出來的響動,這纔會被後世詬病。

孫權背刺蜀漢爲何會被人詬病?他們聯盟不是權宜之計嗎 第3張

筆者認爲,孫權背刺盟友被後世詬病,主要是其戰略眼光太差,後來做出的事情太糟糕,如果他真有能力,就不會受到這番對待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