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中興的幕後英雄,揭祕王翱的傳奇人生

明朝中興的幕後英雄,揭祕王翱的傳奇人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王翱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通常說來,能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文言文,風格都以“平和”居多。不過也有“暴力”風格的,比如《記王忠肅公翱事》。

《記王忠肅公翱事》,明代散文家崔銑的代表作。作品以三樁“小事”,生動刻畫了明朝吏部尚書王翱的高尚人格。因篇幅限制,當年語文書只節選了部分段落,但其中“王翱拒跑官”一段,卻是個驚呆多少課堂同學的“家暴”事件:王翱的女婿撒潑打滾,要岳母(王翱夫人)替自己跑官。無奈的王夫人只能向王翱下跪哀求,不料王翱當場大怒,抄起餐桌上的器物,就把妻子打得頭破血流,場面十分“暴力”。

這“暴力”一幕,乍一看難以理解。但只要腦補一下,古代多少“落馬貪官”的墮落曲線裏,那些家中“貪內助”們的“神助攻”表現,就知這“王尚書家暴老婆”的背後,是這位執掌大明人事大權的名臣身上,何等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

那放在明代歷史裏,這位彪悍的王翱尚書,在外做事也有這麼彪?答:更彪!

明朝中興的幕後英雄,揭祕王翱的傳奇人生

一:對自己狠的男人

曾經有句廣告詞: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以這標準說,王翱就是這樣一個男人。

王翱,生於明洪武年間,河北滄州人,少時聰穎好學,十歲即能熟讀詩文,而立之年剛過,就在古代人讀書入仕必經的通關遊戲——科舉考試中順利打通關隘,並不斷升級,由此開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一個形象也長期出名:對自家人相當狠。

比起被收入語文書的“打老婆”橋段來,《記王忠肅公翱事》裏另一樁沒有被收入語文書的事件,也體現了王翱“對自己人狠”的風格:王翱有個孫子叫王輝,自身才學平平,卻想參加秋試,便以王翱之孫的身份名義活動關係,還弄到了“內參”資料。王翱知道後又暴怒了,雖然沒有“家暴”孫子,卻直接把孫子關家裏不許去考試,連“內參資料”也一把火燒掉。直至他去世,家人也未因他身居高位得到任何便利。

爲何這麼狠?以王翱的話說“若汝因之中選,則妨一寒士矣。”你這孫子靠我的關係爬上去了,豈不阻礙了老百姓家孩子的前程!爲了大明朝的公平正義,孫子,別怪爺爺心狠。

狠到這地步,家人就沒怨言?這王翱,對自己更叫狠:他歷仕大明朝六朝七帝,幾十年來位極人臣,但吃穿用度,全是官場上的窮人等級。日常穿的衣服,都是破了打個補丁照穿,有次把明英宗都看的心酸:愛卿啊,何必這麼苦自己。

尤其是“私生活”,那更堪稱好男人:那年頭官員納妾是常事,王翱的一條家法,卻是絕不納妾,就和夫人(被他“家暴”的那位)長相廝守。連他夫人都爲此過意不去,偷偷爲他納了個小妾,本想給老公個驚喜,不料惹得王翱大怒:你爲何破壞我的家法?當天便給小妾送了些錢,表示願意遣送她回家。小妾堅決不答應,發願終身不嫁。王翱去世時,小妾來奔喪,王翱的兒子憐她孤苦,敬她對父親的忠義,主動承擔了贍養她的責任。

這麼個狠人,工作起來當然是逮誰跟誰狠,得罪一大片也無所謂。幸運的是,他的仕途生涯,正趕上明朝吏治相對清明的年代,既能出狠人王翱,也自然有欣賞“狠人”的人,比如宣德年間的重臣楊士奇,以及正統年間的能臣于謙,都對他不斷力挺。王翱,也就在大明政壇上脫穎而出,不斷承擔重任。

二:大明救火隊員

《記王忠肅公翱事》裏,曾記錄了王翱鎮守遼東的一樁軼事:當時王翱和一監軍太監成爲至交好友,他自遼東還朝時,太監泣別贈數顆明珠,王翱義不容辭表示拒絕,太監言明這是先皇所賜,非贓物所得,這才讓盛情難卻的王翱勉強收下。多年以後,太監去世,王翱尋找到他的兩個侄兒,如數將明珠原樣奉回。收禮,是因爲好友的殷切情意,還禮,是因爲內心的道德原則,王翱的高尚品德可謂十分難得,而“不貪財”的美談從此遠揚。

而這樁“不貪財”的美談背後,就是王翱的一樁重大功業:鎮守遼東。

在大明朝的國防版圖裏,遼東堪稱重中之重。可“土木堡慘案”前夜的明朝正統年間,這重要防區卻幾乎成了爛攤,當地軍紀渙散,各部落更頻繁劫掠叛亂,以至於誰要去遼東任職,全家都嚇得打哆嗦。但王翱卻雄赳赳上任,到了後就一頓狂風暴雨。

他先是整頓軍紀,凡玩忽職守者斬無赦,此行一出,軍中無不惶恐其威,嚴苛自律。第二加強防務,並親自巡邊,修繕從山海關到開原的長城,沿途修繕城垣,疏浚溝渠。五里設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煙相接。邊關軍民的“菜籃子”問題,他更是發狠狠抓,通過大力墾荒建設,先前餓殍遍野的遼東,竟成了儲備米糧牛羊數十萬的富庶之地。遼東大軍更是煥然一新,成了大明九邊精銳。

明朝中興的幕後英雄,揭祕王翱的傳奇人生 第2張

而在接下來,那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慘案”裏,在皇帝被俘京城告急的危局裏,王翱鎮守的遼東,成了支撐危局的柱石:面對瓦剌韃靼聯軍的多線進攻,王翱親自率軍守城,成功擊退了敵人鐵騎,確保了遼東地區的安全,爲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穩住了戰線。對於接下來那場北京保衛戰來說,身在遼東的王翱,也是重要英雄。

而這番出色表現,也並非王翱第一次“救火”。土木堡慘案前,他就曾受命平定四川鬆藩之亂,然後在當地廣設學堂,嚴打貪官污吏。隨後又一度鎮守陝西,把困於災荒的陝西治的井井有條。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王翱又在於謙的舉薦下總督兩廣,順利平定當地叛亂。那段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歲月裏,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王翱。

三:明英宗的“王先生”

明英宗復辟初期,年過七旬的王翱,也曾遇到些麻煩。石亨等“奪門功臣”視他做眼中釘,王翱本人也一度辭官避禍。但關鍵時刻,卻被重登帝位的明英宗一把拽住:你不能走,大明朝需要你!

因爲,雖說爲了個人私利冤殺了于謙,但此時的明英宗,已不是當年那個被太監攛掇上戰場的懵懂青年。此時的大明朝,幾位“奪門功臣”各個招權納賄,朝堂上滿是烏煙瘴氣,于謙已經不在了,要是王翱再走,滿朝“沒好人”的大明朝,日子就沒法過了。

於是,在明英宗執政的最後幾年裏,朝臣們常看到驚愕的一幕:每次遇到難題,明英宗總是單獨把王翱請進宮裏來商議,還恭恭敬敬稱王翱“王先生”。那時的王翱已經耳聾眼花,走路要找郎官攙着。明英宗給他說話,每次都得身邊郎官在王翱耳朵邊“翻譯”一遍,然後王翱扯開大嗓門回答,把明英宗都震的耳朵嗡嗡。但每次“震”過後,都成功解決問題——比起另一位把明英宗坑到土木堡的“王先生”,這位“王先生”,沒找錯!

尤其重要的是,這幾年的王翱,一直在努力爲大明朝選拔俊才,比如後來橫掃河套的王越餘子俊,清官楷模王恕馬文升,全是王翱大力提拔。這些英才,全成了接下來明朝“成化中興”時代裏的棟樑人物。直到成化三年(1467),八十四歲的王翱獲准退休,思鄉心切的他連忙收拾行裝回家鄉,卻還沒走出北京城門,就在車裏去世——人生的最後歲月,都撲在國家社稷上。

雖然在明代歷史人物裏,他並不出名,但他的貢獻,正如英國人的《劍橋中國史》裏一句讚歎:“(王翱)識別和選拔官員的能力,可從15世紀第三個25年的總的行政質量中看出。”

一生爲官,坦蕩做人,俯仰於天地之間,上不愧知識教養,中不愧天子重用,下不愧黎民百姓,這便是王翱的一生。這個睿智的英雄,他那閃光的理想人格,如同那個曾締造燦爛文明的大明王朝一樣,在我們心間永久激盪、迴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