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生而神奇的明朝良相劉健的傳奇一生

揭祕:生而神奇的明朝良相劉健的傳奇一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洛陽人劉健在明朝中期任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相當於國務院總理),歷侍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爲四朝元老。劉健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劉健去世後便沒什麼知名度了。出生比劉健晚近百年的另一位明代內閣首輔張居正,知名度遠遠高過劉健。其中有哪些原因?

揭祕:生而神奇的明朝良相劉健的傳奇一生

生而神奇

劉健,生於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卒於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字希賢,號脢菴(méi ān),洛陽人。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開始其46年的仕宦生涯。之後,劉健歷侍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四朝,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一月入內閣參預機務,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七月繼任內閣首輔,直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月致仕,在閣共19年,爲首輔8年,爲“弘治中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漢武帝曾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劉健正是“非常之人”。據翟愛玲博士論文內容顯示,劉健之出生、死亡及生平經歷有許多奇異表現,早在明清時期的史書中就有記載。

在劉龍所撰的劉健行狀中,記述劉健出生時,劉健之母張氏夢見天帝的使者捧着紫衣玉帶來到中堂,張氏被驚醒,不久,劉健出生,其頭骨隆起,劉健的父親劉亮覺得兒子很不尋常。

這種說法得到了後人認可並廣泛流傳,如賈詠撰劉健墓誌銘,雷禮《國朝列卿紀》、李贄《續藏書》等都有此類記載。

七死不死

不僅如此,在劉健一生的經歷中,還有一些奇異的現象。如明人郎瑛編撰的《七修類稿》中有一條專門記述劉健事蹟的內容——

洛陽劉太師健初生月餘,有僧過其門,指視太師(劉健)曰:“此兒七死不死。過了四十,官至一品,壽過一百。”

劉健在一所古廟內求學,一天晚上,風雨大作,房倒屋塌,劉健被牆壓住,第二天早上才被救出,此爲一死不死;

鄉試之後,劉健進京,半途被盜賊捆綁,在雪地裏幾乎凍餓而死,此爲二死不死;

劉健參加會試時,考場失火,此爲三死不死;

劉健在朋友家喝酒,主人怕有人提前離席,就鎖了大門,結果發生火災,有客人被燒死,劉健倖免於難,此爲四死不死;

劉健患傷寒,昏死三日後康復,此爲五死不死;

劉健出海封王,半道船壞,此爲六死不死;

一天午休時,一隻貓從劉健身旁跑過,忽被響雷劈死,劉健也嚇得暈死過去,好長時間後才緩緩醒來,此爲七死不死。

頗爲神奇的是,以上這些都是在劉健40歲之前發生的。40歲後,劉健開始加官進爵,最終位極人臣。

長壽之謎

劉健壽達93週歲,這的確令人羨慕不已。七死不死的故事也說明了劉健平時身體強健。

劉健是如何強身健體的?

古代的大臣不僅要盡職盡責幹好本職工作,還得關心上級尤其是皇帝的身體。在閣期間,劉健就多次將自己的養生心得告訴皇帝,這裏摘錄如下——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監傳諭孝宗皇帝身體不適,劉健上奏請皇帝以降心火爲主,善加調攝(調養身體)。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正月,孝宗皇帝因身體欠安一個月未能上朝,劉健等上奏請皇帝於飲食起居及處置政事庶務時,須當善加調養。皇帝採納了進言。

同年八月,劉健奉旨選派兩名翰林會同太醫院官員刪繁補缺,纂輯《本草》(《本草品彙精要》)一書。不久,太醫院官生劉文泰因有丘浚原先所纂《本草》修訂例則,欲以此邀功,便讓太醫院官員奏請由劉文泰等輯訂成書後,再送內閣校正、撰序。劉健一眼就看穿了劉文泰的如意算盤,他請求對太醫院官生進行考覈篩選,再由已選派的兩名翰林幫助督導以完成該書。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月,74歲的劉健被批准光榮退休。自從歸居洛陽,劉健就閉門不出,住在一棟小樓上,日常以督導子弟讀書爲事。

以上這些,說明劉健的日常生活較爲規律,而且非常注意調養身體。此外,劉健在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書籍纂修過程中提出中肯意見,也說明他對中醫有着深刻的認識。

每天堅持打拳,懂得醫學藥理,日常生活有規律,調養身體有方法,心態平和,拿得起放得下,退休後甘於平淡,像劉健這樣的人,想不長壽都難。

星隕於洛

對劉健之死,也有一些奇異景象的記述。劉龍在劉健行狀中寫道:劉健善調攝,晚年很少生病。有一天他忽然覺得不舒服,竟因此無法進食,以致於病重。此前幾天,有大星隕落於洛陽城,冒出紅色煙氣,遠近之人都感到驚愕,私下都認爲這是劉健將故之預兆。

賈詠撰劉健墓誌銘,也寫道劉健去世前有星隕落於洛,紅色煙氣數天不散,不久就傳出消息,說劉健去世了。

河南地方官員將劉健去世的消息上奏皇帝,明世宗(嘉靖帝)對劉健之死沉痛哀悼,爲之輟朝一日,並賜祭九壇。嘉靖帝命有關部門爲劉健主持祭葬事宜,並贈劉健太師,諡文靖。

劉健去世後,被列入洛陽鄉賢祠。據明代俞汝楫編著《禮部志稿》記載:“仕於其地而有政績惠澤及於民者,謂之名宦;生於其地而有德業學行傳於世者,謂之鄉賢。”

明代有在地方崇祀名宦和鄉賢的制度。其目的是“軌範後人”,“風動一郡”,藉以扶世導民,在維護和改善社會教化的過程中,發揮極爲重要的作用。

在清代洛陽縣東關有三賢祠,祀明代洛陽名儒閻禹錫、白良輔和劉健三人。縣西有劉文靖公祠堂,專祀劉健。

此外,在明清時期,洛陽還有爲劉健修建的牌坊,較知名的爲四十二進士坊,爲洛陽曆屆登進士者所命名,其中包括劉健。另外還有學士坊、少傅坊、太保坊、柱國太師坊等,都是爲紀念劉健而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