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一個決定讓漢朝延續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劉邦一個決定讓漢朝延續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劉邦的故事。

漢高帝十二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重病纏身,久治不愈,只能躺在牀上,眼看着自己的生命耗盡。此時,皇宮內外,氣氛非常緊張。因爲,皇帝久病不起,皇宮外的重臣們都知道,劉邦怕是命不久矣。而終日守在病榻旁的呂后,不知道劉邦心中作何打算,一直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呂后來到劉邦身邊,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劉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問道:“您走後,若丞相蕭何也死了,找誰來代替他,擔當重任?”雖然,劉邦人之將死,躺在病榻上起不來,但是,他的腦子不糊塗。

於是,劉邦回答:“曹參。”接着,呂后又問:“之後呢?”劉邦道:“王陵。”並補充說,“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讓周勃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爲周勃缺少文才,但客觀來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對於劉邦的這番話,呂后心裏有點不太高興,主要因爲當她問如果這些人都死了,誰還能擔當重任的時候,劉邦的回答是:“這不是你能知道的事情。”言下之意:你就不要鹹吃蘿蔔淡操心了,這事就不歸你管。由此可見,這簡短的交代不僅體現了漢初時期政局的實際情況,還給漢朝日後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這份頗有遠見的人事安排,讓劉氏的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家的江山延長了三百七十年。所以,這段話不僅是劉邦對秦朝歷史的反思,還是對當前時局的歸納和總結。

劉邦一個決定讓漢朝延續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四月二十五日,劉邦病逝於長樂宮內。

但是,呂后不僅祕不發喪,還找來了自己的心腹審食其,對他說:“朝廷元老以前都跟皇帝平起平坐,表面對大漢稱臣可心裏卻不痛快。現在,如果讓他們向我兒子俯首稱臣,心中肯定更不服氣。要不把他們徹底剷除,天下恐難安定。”然而,審食其對呂后的這番話,沒有直接發表意見。

但是,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事後,認爲這樣做不好。於是,他告誡審食其:“太后要殺人,這樣不好。陳平、灌嬰有十萬大軍駐守在滎陽,樊噲、周勃也擁兵二十萬,要是朝廷對他們不利,一定會舉兵來攻打關中。到時候,諸侯外反,大臣內叛,高祖基業恐難保全。”

審食其聽完這番話,也覺得事情有點嚴峻,便不敢有所怠慢,馬上稟報呂后。作爲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呂后對於事情的嚴重性,輕重緩急還是有所估量的,所以,她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就這樣,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爲相。之後,按照劉邦遺囑的內容,先後任命了王陵、陳平、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衆多戰鬥中,他屢立戰功。但劉邦看好他的原因並不是這個,而是他善於周旋。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爲而治,“蕭規曹隨”。從表面上看,有一個會周旋的丞相,是當時漢朝政局的需要。但從深層次來說,當時也不能對呂后掌政橫加干涉,否則,很容易引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的能力一般,但是,此人對原則非常堅守,使呂后以及她的勢力,經常會因爲爭取自家利益,在王陵那裏碰釘子。而這個時候,呂后就會去問陳平,陳平對於保身術非常擅長,會使用陰謀詭計。他一方面順從呂后的一切意見,另一方面卻偷偷與周勃聯繫。這樣的安排,正好體現出了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了這一缺陷。

可是,當呂后一死,在諸呂欲作亂時,陳平立即跳了出來。因爲,深諳保身之術的他知道,一旦呂氏得了天下,他陳平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了諸呂。由此見,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了。

但是,只憑借這樣的人事安排,就真的能保住劉氏天下嗎?面對善於政治的呂后,如此野心勃勃,真的就靠這麼幾個人,就能被輕易罩住嗎?

其實,通過劉邦臨死前對於漢廷做出的人事安排,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這就好比秦始皇把國家託付給趙高一樣,只是一個信息的傳遞。因爲,按照當時漢政局的情況,不管發生什麼問題,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太子劉盈是一個懦弱怕事的人,而他的這種性格主要是劉邦一手造成的。劉盈在小的時候,遭遇過兩次嚴重驚嚇,第一次是項羽的軍隊對劉邦的家鄉進行大掃蕩將劉盈的祖父和母親抓走了。當時,小劉盈不過五歲,因爲,個子小藏在草叢裏倖免於難。但這麼小的孩子,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會非常的害怕。

第二次更可怕,他跟着劉邦躲避項羽的追殺,而劉邦嫌車上載重太多,影響逃命。於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將劉盈姐弟從車上踹了下去。那可是親爹啊,竟把自己從車上踹下來,而後面就是敵人的追兵,能僥倖活下來真是不容易。對於這種“連摔帶嚇”,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劉盈有了一種很“寶貴”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驚弓之鳥。

劉邦一個決定讓漢朝延續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第2張

其實,在確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劉邦有過比較大的動作,拿下劉盈,立趙王如意爲太子,那是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

但是,在劉盈母親呂后和衆大臣的反對下,他最終沒能成功。在劉邦看來,因爲要被廢掉的是呂后的親生兒子,在“母以子貴”的傳統下,呂后的反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是,連大臣也反對,劉邦就覺得納悶。雖然,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是廢黜太子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但劉邦覺得,這種理由並不充分。

對於劉盈的這種性格,呂后日後好控制那是自然,而大臣們當然也想要找一個“好伺候”的皇帝。當時,可以危及劉盈執政的勢力,主要是以呂雉爲代表的“後黨”勢力,及以蕭何爲代表的“相黨”勢力。所以,在遏制“相黨”上劉邦爲劉盈培育了一位剛毅堅忍的母后,且母后的身邊還有一羣能征善戰的“後黨”。

最終,而在“後黨”的遏制下,由於蕭何羽翼頗豐,威望高,劉邦就逼其髒污自保,給他戴上“與民爭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擁護。此外,他還把呂后的妹妹嫁給了大將樊噲,讓蕭何不能指揮。於是,在經過一番動作後劉邦的預想達成了,經過劉邦的這一番“折騰”,兩方勢力得到了有效的牽制和制衡。

此時,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能消滅誰。“相黨”的人如果有非分之想,就要考慮考慮呂后;而呂家如果有人存非分之想,那必須要看看丞相是什麼態度。

由此可見,一朝丞相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

當然,劉邦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在於他之前給自己鋪好了路,即:誅滅異姓諸侯。

在漢高祖十二年的時候,劉邦擊敗了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帶着箭傷返回長安。這是他最後一次親征造反的諸侯王,四個月以後他就死了。在路過沛縣時,回到老家的劉邦,有種衣錦還鄉的衝動。同時,還因爲傷痛及舟車的疲勞所致,讓他堅決在這裏住了下來,並傳出旨意,要與家鄉父老同樂。

這時候的劉邦已六十二歲,但並沒有因爲年齡使他與鄉親們談笑的興致減少。他找來家鄉所有的人,擺下酒,殺掉數口豬,宰掉數只羊,所有花銷都算在他賬上。即使是當年欠下的酒錢,他都數倍奉還。在玩樂了十多天後,他堅持要走,鄉親們堅決不讓。於是,他只好在路上搭起帳篷,痛飲三日。

其實,中國人的鄉土觀念非常濃厚,這是中國的傳統,也是一種寶貴的品格。特別是一個人在外奮鬥,有所成績之後,一定要回鄉探望,這叫“榮歸故里”。當初,項羽在滅掉秦國後,便堅持東歸,並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還鄉”情結,使得許多做出成績的中國人在返回家鄉後,不僅要吃吃喝喝,還要爲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事情。所以,劉邦的還鄉,更是體現出了漢廷初立的一個時局縮影,而他的那首《大風歌》,從文學角度來講,足以立足於中國文學之林: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歌》是一首勝利者之歌。如果仔細品味其中的含義,就會發現,這首歌是一首勝利者的悲歌。特別是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體現了劉邦對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個總結,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漢初政局諸侯造反的現實,同時,也成爲劉邦不久後所立政治遺囑的思想基礎。

那麼,文中的“猛士”指的是誰呢?

其實,指的就是那諸些侯王。可是,他既然殺掉了那些諸侯王,當初爲什麼要立呢?一切事情都要從秦始皇說起。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針對分封與郡縣的問題,秦帝國的大臣們展開了激烈討論。最終,秦始皇選擇了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理由是:天下之所以苦戰不休完全是因爲有侯王。

於是,劉邦在與項羽爭鬥的四年裏,也實行分封制。在這一時期,他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王。可他同時也實行郡縣制,就是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同時,他已將自己的領土設置了十八個郡。也就是說,劉邦開始並沒有分封異姓王的想法,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促使在他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誅殺異姓王。

都知道,劉邦是市井出身,地痞無賴,向來不受傳統思想禁錮的他,根據政治的需要實施分封。當然,也可以不按照傳統的辦法來做,則根據政治的需要,削除諸侯是“大勢所趨”。所以,當漢帝國初成,天下似乎已定,劉邦骨子裏的無賴本性就萌發了。

從漢高祖五年即位,到十二年病死於長樂宮。在這七年的時間裏,劉邦都在忙着給異姓王添加罪名,設計剷除他們。在其統治的時間裏,每年都會有平定叛亂的事情出現。這些叛軍不是項羽的餘黨,而是劉邦的“同僚”,是幫他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的功臣,甚至,有些更是他的嫡系親信。

於是,劉邦先後征討或懲處了故臨江王共獾、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和趙相貫高、代相陳豨、韓信以及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在此期間,劉邦不僅身受怒火中燒,還遭遇過匈奴的圍困,整整七天,差點小命都沒了。毋庸贅言,漢初功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歷朝之最。

因爲,劉邦只是把這些人當成了一種工具,所以,在劉邦的萬般逼迫下,這些諸侯王只能反叛,別無他選,比如:韓王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韓王信之立,完全是劉邦出於安撫韓地的考慮。天下以定,韓王信不僅沒有多少利用價值可言,還因居於漢朝勁兵之地,這讓劉邦心裏不舒服。

於是,他先以匈奴威脅邊境讓韓王信戍邊,再選擇與匈奴和解。之後,他便用藉口,把韓王信弄到了太原郡。當時,太原郡無兵無糧,又擔負着抵禦匈奴的重任,韓王信的處境無異於死囚。

劉邦一個決定讓漢朝延續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第3張

其實,在他統一全國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異姓王對劉邦的皇權威脅之大,人所共知。由此,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讓劉邦對異姓王有了誅殺的決定。於是,他大喊大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最根本的叫喊是:這些猛士是最合格的守衛四方的料,但卻不得不死。

此外,白馬之盟,是劉邦給帝國上的第二道保險。

漢高帝十二年三月中旬,離劉邦去世還有一個月時間,劉邦拖着重病之身將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呂后聚集在一起,殺掉了一匹白馬,對天盟誓。這就是白馬之盟,可以說它在漢朝歷史上的影響非常久遠。

其實,白馬之盟一共分爲兩部分:

一是、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通俗來說,只要有大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好吃好喝好招待;

二是、規定除了劉氏的皇族成員外,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沒有軍功的人也不能封侯。

可以說,劉邦的這一招非常高明,他既把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臣子和其子孫命運,與漢廷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還讓他們爲維持劉氏統治無怨無悔地奮鬥。

至此,白馬之盟成爲了漢帝國的尚方寶劍,任何對漢帝國有想法的人都要在這柄劍下思量再三。

此外,這把寶劍,在劉邦死後不久,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呂后在劉邦死後,想過封自己的親戚爲王,但是,丞相王陵立即跳了出來,高聲叫喊,並指責陳平與周勃:“你們難道忘了當初的盟約嗎?現在,先帝已經去了,呂后想要違反盟約,你們卻不制止,他日在陰間,你們有何面目見先帝?”雖然,呂后的提案最終強行通過,但是,王陵的這一態度卻至關重要。

有了王陵的態度,分封諸侯的行爲就永遠是違法的。其實,呂后自然知道白馬誓詞的重要。所以,在臨終前,她對被封爲王的兩個親戚說:“老皇帝當初與大臣有約,不姓劉的人被立爲王,是要受到天下人攻擊的,我快要死了,你們一定要小心從事。”

事情果然如她所料,當週勃在軍營振臂一呼,呂氏瞬間土崩瓦解。許多年後,漢景帝的王皇后唆使景帝封自己的哥哥爲侯。於是,時任丞相的周亞夫便把白馬之盟拿出來,使漢景帝只好作罷。到了東漢,白馬之盟依舊發揮作用。章帝時,皇帝幾次要封皇太后的兄弟爲侯,可這位老太后都以白馬之盟拒絕了。

總之,任何異姓想稱王,在漢廷上下都會受到唾棄。

此外,除了制約異姓稱王,穩定劉氏皇權外,白馬之盟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言論,對很多試圖造反的人,都有所牽制。

比如:綠林軍造反的時候,他們都要打着劉氏的旗號,找來劉玄做了一個“飯桶”皇帝。

其實,劉邦是人不是神,更不是預言家。他與大臣們殺白馬而盟,極大的原因是借鑑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消滅了異姓王,同時,表彰大批布衣將相功臣,以此來籠絡人心。這是劉邦爲了鞏固劉氏統治,發揮的最後一點餘光,也是幫助漢廷穩固江山的一個重要手段。

然而,劉邦在廢掉異姓王的同時,又大封同姓王。此外,他還實行秦朝的郡縣制。可以說,西漢是一個實行“郡”、“國”並存政治制度的王朝。這主要緣於劉邦對歷史的看法。

他認爲:周王朝亡於分封,而秦王朝亡於不分封。

試想一下,如果封國林立,到處都有皇族成員,陳勝、吳廣的起義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劉邦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一方面、保留秦王朝的郡縣制;

一方面、恢復周王朝的分封制。

同時還規定:封國與縣互不干涉,封國享有獨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名義上,分封國與其它縣是一樣的,都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

不過,在劉邦死後,分封國與中央政府之間產生了嫌隙,開始逐漸出現了離心的情況。到了景帝時期,大臣晁錯建議將分封國的面積縮小,同時減少了封王的權力。

正是因爲這一主張,最終,導致了漢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七國之亂。當時,這七國都在帝國的東方,且實力相當雄厚。他們如果叛變,相當於割去了漢朝的半壁江山。對此,漢景帝非常驚恐,因爲,他的確沒有想到自己的對手如此強大。

面對強敵,他不僅懊悔自己之前的作爲,還對高祖劉邦定的分封制非常不滿意。當時,七國提出了兩個口號:

一是殺掉晁錯;

一是退還削去的土地。

於是,面對如此危機,漢景帝只有接受。

但是,中央的屈服,並沒有阻擋七國聯軍的叛變步伐。因爲,本次活動的領導者劉濞已經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那就是他想做皇帝。當他的軍隊逼近洛陽時,帝國方面找出了能打仗的周亞夫,此人是周勃的兒子。於是,只用了兩個月,周亞夫就切斷了吳楚聯軍糧道,使吳楚聯軍大敗。

最終,來勢洶洶的七國之亂,轉瞬平息。

雖然,劉濞沒有當成皇帝,但是,七國之亂卻成爲了漢朝統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這次叛亂的失敗結束了自劉邦以來的分封制,使得西漢王朝順利突破了瓶頸,堅固了統一的形勢。之後,漢景帝趁機收回了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人管理。最後,中央成了真正的大一統政府,爲後來的漢武帝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這應該是劉邦戰略佈局中的一個失誤,差點毀掉他辛苦打下的基業。不過,還好漢朝挺過來了。當然,除了七王之亂的疏漏外,劉邦還有一個安排不妥當的地方,就是他在臨終時給呂后推薦的人,都是些沒有“殺傷力”的無爲之人。這對於治理的國家,不僅沒有好處,還不利於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