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朝在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特別需要有一個有力的舵手把穩方向。所謂時勢造英雄,萬曆首輔張居正就這麼誕生了。張居正以他自己的有力手段,讓大明王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張居正如何做到的呢?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張居正以天下爲己任,研究中國曆代典章制度,總結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張居正向嘉靖皇帝呈遞過《論時政疏》,分析當時明王朝所面臨的政治危機與社會積弊:

1.宗室藩王驕縱恣肆,目無王法;2.官吏荒廢本職工作,吏治因循腐敗;3.將領能力下降,武備廢弛;4.邊疆危機日益加劇,國家防備力度不夠;5.財政狀況惡化,連年赤字虧空。

與這五大積弊相對應,張居正還提出了五大解決辦法,主要是:抑宗藩,整肅吏治,修邊備,整頓財政,上下溝通。此奏疏極具洞察時弊的遠見卓識,初步展現了張居正的政治眼光與治國韜略。

從萬曆初年(1573 年)擔任內閣首輔開始,張居正實際掌握了大明王朝的大權,得以推行全面改革計劃。面對持續了三十年的混亂朝政,他以“磊落奇偉之士”的姿態,雷厲風行地對政治、經濟、法制、邊防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整頓吏治——考成法

中國古代社會以人治爲基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就在於吏治,因此張居正的改革首先從整頓朝中的腐敗吏治開始,進行以考成法爲中心的政治改革,以清除官場的頹靡之風。

凡是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部門,把朝廷政令轉發給地方政府,根據事務的緩急程度及路程的距離遠近規定相應的處理程序與時間限制,把擬辦的公事分門別類進行登記,並按照進度每月辦理註銷手續。同時,必須另外編制兩本文冊,一份送六科備案跟蹤進度,一份送內閣考查。六科收到文冊之後要逐一覈查,覈查完畢,在下個月陸續完銷表明處理完畢。此後上下半年還得總結一次。如果查明有公文拖延處理或期滿不實的情況,則應立即上報內閣,同時責令地方政府從嚴查處。每月、每半年、每年都需要總結考覈一次,直到所有登記在簿的事件都以處理完畢。若期間有官員不按規定執行,則必須究其責任予以懲處。

考成法成功地加強了內閣的行政權力與政治地位,並且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定了下來,使內閣成爲明朝政府的權力中心。同時,考成法還大大提高了六科的監察職能,充分發揮了監察機構的作用。

洪武、永樂年間因未通過政績考覈而被罷黜的官吏不過數十人,然而萬曆初期因考覈被罷黜的官吏卻有近兩千人。庸官貪官的數量如此大量的增長,既說明明代中後期官場風氣的敗壞,也表現出考成法對官員考覈的嚴苛程度。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第2張

2.削減特權——裁革驛站

明代沿襲元代制度,在全國各地設有驛站。驛站是爲了加強重要對周邊地區的統治而設立的機構,是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之間相互聯絡的主要方式,用以傳遞重要公文和軍情。從京城到邊遠地區,凡設縣治和軍衛的地方都有驛站可達。

明政府需要靠這一龐大的交通體系來維繫統治。 明初有嚴格規定,因公事出巡等事需持有勘合的官員纔可以使用驛站,勘合上註明事由及地點,用完後需立即交回,且若非有軍務和國家大事不得發放勘合。但到了明代中後期,這一規定已名存實亡,兵部隨意填發勘合當人情送人,各級官員或倚仗權勢長期不交回,或隨意出借親友,循環終身使用。

驛站其實就是負責沿途接待,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有勘合,隨時都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所有的衣食住行都 可以在驛站解決,最爲關鍵的在於自己還不用付錢。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第3張

3.賦稅改革——清丈及一條鞭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徵收賦稅,而賦稅則主要來源於向田地所有者徵收田稅,分夏秋兩季徵收。明代中期之後,登記的田地和人頭數早已失實,田地因難民大量拋荒、權貴土地兼併隱匿偷稅而流失嚴重,徵糧地比明初時期減少了一半。

明代還有個極其特殊的現象,即豪強所兼併佔有的大量土地中,既有權貴強取豪奪的,也有百姓自願投獻的,究其原因就在於明代的賦役負擔越來越重,百姓已難以承受,不得不投靠權貴,而百姓只需要向權貴上交比需向朝廷上交的稅費數額少的費用。同時,權貴與官吏互相勾結,權貴以特權瞞田避稅。

萬曆六年(1578年)正式下令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數目,由戶部尚書張學顏主持丈量各個府州縣的一切生產用地,按照實際田畝分上、中、下三等公平納稅,詳細審覈。明代中後期僅有的一次清丈田畝以覈定賦役的大工程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陸續完成,成就十分顯著:全國範圍內清查出隱漏逃稅的田地總數目高達一億八千萬畝,與張居正開展清丈田地這項費時費力的工作之前相比,全國田畝面積增加了35%。

爲了解決財政危機,避免“民力殫殘”而重蹈王朝崩解的覆轍,張居正在清丈田畝卓有成效的基礎上實行了賦稅制度的改革,下令在全國推行曾遭受過各種抨擊後逐漸完備並切合實際的“一條鞭法”。其內容實質是把田賦、徭役及各類苛捐雜稅合併爲一,一律折算成銀兩交納,條目簡明,官收官解,方便徵收與督責。百姓不再親自出力役,官府若需要力役則拿錢僱人應差。向百姓徵收的役銀由過去按照戶、丁來出轉變爲按照丁數和地畝來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攤到土地裏徵收,“攤丁入地”。

張居正改革到底是否延長了國祚

答案是肯定,首先看一下歷史上是怎麼評價的?

1.萬曆皇帝對新政的成果也非常讚賞,曾在議政時對張居正說:“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徵解如期之故。”

2.時人評論此舉(清丈土地)的功績說,清丈以後田地賦稅得到整頓,這種有序狀況至少可以維持四五十年而不紊亂。

3.《明神宗實錄》中精闢地概括了萬曆新政的政績:“十年內海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十年,冏寺(太僕寺)積金錢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清郵傳,核地畝”。最後言簡意賅地總結說,張居正的確是一位經世濟國的人才,“洵經濟之才也”。張居正在此次改革中的閃光點,如敦本務實、隨時制宜、因民立政的改革原則,以及不論門第、不重資歷、唯纔是用的用人原則等,在當今社會中依舊可以成爲我們在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中的歷史經驗。

張居正十年改革讓明朝至少延長了半個世紀,他做了什麼? 第4張

張居正病故後,清丈田畝即刻停止,張四維繼任首輔後恢復了朝廷官吏使用驛站的特權,申時行升任首輔之後又廢除了用以考覈監督官吏的考成法,朝廷官吏不再受到嚴苛約束,改革被徹底廢止,“由是,上下恬熙,法紀漸至不振”。同時,萬曆皇帝逐漸荒於政務,內閣首輔碌碌無爲,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直至明朝最後滅亡也再沒有一個能通觀全局而洞察時弊從而力挽狂瀾的人出現。

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在當時看來具有一些積極作用。一條鞭法增加了國庫的收入,考成法提高了官員的辦事效率。從短期看,富國強兵。但是從長遠來看,在後來的歷史時期,一條鞭法對明朝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凸顯。

畢竟以富國而不以富民爲目的的改革,註定是涸澤而漁,暴富一次,然後完蛋。一是徵銀代替徵實物。實際上加重了農民負擔,但朝廷財富迅速增長。政府放貸給農民,聽着好聽,實際上農民難以獲得,既便獲得,也要付出遠比官方利息高額的代價。二是打開土地私有的大門。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土地兼併之害,禁止官員佔有大量土地。張居正改革允許官員兼併土地,雖然政府徵收稅額增加,但實際是盤剝農民而得。三是績效考覈。以稅賦考覈官員,官員當然無所不用盤剝百姓,以求政績。最後的結果,朝廷有錢,百姓開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