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春秋百家爭鳴。

戰國紛爭不斷。

這是一個偉大的年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只是不知是時勢造就了英雄,還是英雄改變了時勢。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大變革時期,各個諸侯國君主紛紛思索強國之道,爲了成就一番偉業而渾身解數,但最終能成就歷史的卻只能有一個,究竟會是誰呢?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秦國。

這是我們後來人可以肯定正確的答案,但在當時卻朴樹迷離。

至少來說,戰國初期最有能力統一華夏的,一定不是秦國,而是三家分晉始成諸侯的魏國。

魏國的強大,我們不消細說,是因爲魏國出了一位不世明君——魏文侯,那麼又是誰導致了魏國的衰落呢?

是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和孫子魏惠王。

不過魏武侯除了好戰和逼走吳起外,其餘的爲政之道,似乎也可圈可點,所以我們本篇就拋開魏武侯,單論魏惠王。

作爲戰國首霸的魏國到了第三代而迅速沒落,魏惠王的“長壽”是關鍵,魏惠王之所以被後世稱爲“敗家子”,是因爲他的3次決策,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魏惠王交惡韓趙。

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史記·魏世家》

三家分晉,韓趙魏各成諸侯,但由於三晉處於中原腹地,四面環敵,這在地理位置上是十分不利的,魏文侯就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很注重和韓、趙之間的關係,當魏國成爲三晉的老大時,韓趙都想借着魏國的實力滅掉對方,但魏文侯卻使三家握手言和,當然這也是魏國能稱霸一時的外部原因。

等到魏武侯即位,魏國急速膨脹的實力讓他發飄,於是開始欺負韓、趙這兩個小弟,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探索,魏武侯發現戰略有誤,四面受敵自己吃不消,於是主動緩和了與韓趙的關係。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第2張

但是到了魏惠王當政時期,就徹底和韓趙兩國撕破了臉皮,三晉內部之間的鬥爭開始急劇升溫,而導致魏國衰落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因爲魏國率先攻打趙國和韓國,兩國不敵求救於齊國,齊國用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的打法擊敗了魏國。

那麼你可能要說了,魏惠王爲何非揪着韓、趙兩國不放呢,這是因爲魏惠王繼位之初,韓趙兩家想着分掉魏國,而趙國更甚,卻想着殺死魏惠王,這就是魏惠王內心的“仇”,不過話又說回來,爲了復仇而忽略國家利益,豈能不“敗家”?

魏惠王遷都大梁。

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史記·魏世家》

關於魏惠王的遷都,歷來說法不一,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三種說法,而根據上述太史公的記載,魏惠王是因爲打不過秦國才遷都大梁的,這是被迫的,也就是魏惠王三十一年遷都大梁的。

但是根據《竹書紀年》和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的論斷,發現太史公這一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在魏惠王即位之初就進行了遷都纔是最爲合理的,我們也能從桂陵之戰孫臏說的“攻魏國之必救的大梁”可以推斷出,魏國遷都的時間是符合《竹書紀年》記載的。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第3張

那麼這裏就有問題了,爲何魏惠王要遷都呢,這是因爲魏惠王想着逐鹿中原,把魏國遷到大梁,也就離中原更加近,就像釣魚時,總想着把身子前傾,以此來看清更多魚,但是魏惠王絕對沒有想到,這次遷都是非常愚蠢的舉措。

對於魏國而言,這次遷都使得魏國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境地,從而加劇了中原各國的混戰,對於秦國而言,魏國的遷都則放鬆了對自己的壓力,使得秦國能夠更好地完成國內的變法運動,當然魏國的遷都還使得秦國後來能夠順利東出。

魏惠王自稱爲王。

樑君(魏惠王)伐楚勝齊,制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戰國策·秦策》

魏惠王是魏國分晉後第一位稱王的人,不過他的稱王,是建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基礎上的,如果單靠自己那兩把刷子,魏惠王別說稱王,自立都是問題。

魏惠王的稱王是在桂陵之戰後發生的,你可能說,不是吧,桂陵之戰後魏國還能稱王,其實各位看官對於桂陵之戰有個誤解,桂陵之戰魏國雖然敗了,但是主力尚存,加上魏惠王又聯合了周圍一些諸侯,國力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恢復。

但是魏惠王就是不長記性,恢復國力諸侯,就拉着十二個諸侯,朝見天子,自立爲王了,稱王后的魏惠王,可謂風光無限,但其他好處呢,似乎沒有。

但是壞處卻很多,那就是引起了齊楚兩位大國的不滿,於是接下來一系列這兩國的軍事活動,全是衝魏國去的,這不禁讓飛魚想到了趙國的趙武靈王,即位之初就自去王號,終身不再稱王,他的王號還是後代追封的,這就是明君和昏君之間的差別。

魏惠王爲什麼會被稱爲敗家子?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 第4張

魏惠王爲何被後世稱爲“敗家子”?3次決策,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第一次決策失去了兩個可靠的盟友,第二次決策使魏國大梁成爲四戰之地,大梁地處平原不具地理優勢,第三次決策則讓魏國成爲了衆矢之的。

那麼爲何有人說魏國的衰落和魏惠王的長壽有關呢,其實這也有道理,活了81年,在位52年,可以說是戰國爲數不多的長壽君主,年紀大就會容易糊塗和犯錯,魏惠王也不例外。

戰國時期的將軍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魏惠王可以去世的早點,魏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還真說不準,畢竟魏國需要的是中興之主,倘若真出現那麼一位,至少魏國不會崩潰的如此迅速。

不過,歷史不能假設,魏國的興衰也再次爲我們詮釋了什麼纔是強不過三代,但是爲何戰國時期的秦國可以打破這個定律呢,這亦是需要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