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了應對吐蕃,元載提出極具眼光的建議,爲何沒被採納?

爲了應對吐蕃,元載提出極具眼光的建議,爲何沒被採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安史之亂後的外患-吐蕃,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安史之亂”之後,吐蕃正式成爲衰弱中的大唐王朝的最嚴重外患,不但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京畿附近,甚至一度佔領長安並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權。而在其後的數十年間,吐蕃人每當秋高馬肥之際便聚集起來,越過邊境進入大唐境內大肆劫掠,雖然規模或大或小,但由於駐守在邊境的唐軍力量薄弱,又缺乏戰馬,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抗,更不用說反擊了,故而給大唐王朝在經濟和人口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打擊。

爲了應對吐蕃,元載提出極具眼光的建議,爲何沒被採納?

名將郭子儀給出的應對之道是從各藩鎮調集精兵強將,組建一支4,5萬人的大軍,開赴前線,經過適當的訓練,便能有效的遏制吐蕃的攻勢。然而,當時的藩鎮割據形勢決定了節度使們不可能交出手中的精兵,而朝廷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在邊境維持如此規模的大軍,計劃實際上沒有多大的可行性,自然胎死腹中。

不過,當時的宰相元載則向代宗皇帝獻出了兩條妙計,雖然最終同樣沒有被採納,但其中體現出的戰略眼光卻非常的高明,有其獨到之處。

元載從邊境守軍給出的情報發現,邊境線之外的吐蕃牧民,每當盛夏來臨之際,就會遷移到青海湖畔牧草肥美之地放牧,然後等到秋天再返回,一來一回留下幾個月的空檔期。於是元載建議,乘吐蕃人到青海的機會,派軍隊以奇襲的方式奪取邊境線外的戰略要地原州(原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處在吐蕃入侵的必經之路上,當時被吐蕃佔領,但未派軍駐守,城防工事亦未破壞),然後修築、加強原州城防工事,再派兵守衛木門谷、木峽關、隴山三關,設置鳴沙縣、豐安軍,形成一條完整的防線。

爲了應對吐蕃,元載提出極具眼光的建議,爲何沒被採納? 第2張

元載的計劃需要的兵力不多,由於扼守咽喉要道,吐蕃侵襲軍隊不敢也不能繞過去,而攻取堅城,本身又是遊牧民族軍隊的弱項,沒有一定規模的軍隊,是不可能成功的,吐蕃不得不集結大軍,如此一來,小股部隊的襲擾基本上可以肅清,同時,有了原州的抵禦,哪怕最終失守,也能給後方爭取足夠的緩衝時間。

元載給出的第二條妙計是遷都,即把都城從長安遷移到河中(現在的山西南部),其優點如下:1,遠離了吐蕃的威脅,且有潼關和黃河兩道天險,易守難攻;2,距離河南和東南地區比較近,更容易得到從運河系統輸送過來的糧食;3,附近的藩鎮兵精糧足。

此外,從中國歷史的後續發展來看,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是隨着經濟中心的轉移慢慢向東移動的,彼時的長安,實際上已經不適合作爲王朝的京都了。

然而,代宗皇帝癡迷於佛教,對政事和國事沒有足夠的熱情,能力也不過爾爾,在沒有經過充分論證之下,便草率的拒絕了元載的建議,於是乎吐蕃造成的邊患繼續下去,直到吐蕃發生內亂才終止。

元載(713~777年),本姓景,字公輔,鳳翔府岐山縣(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唐朝中期宰相。

出身寒微,嗜好讀書。性格敏惠,精通道學。天寶初年,考中制科進士,授新平縣尉,歷任大理司直、祠部員外郎,出任洪州刺史,遷戶部侍郎、度支郎中、諸道鹽鐵轉運使。唐代宗即位,交好權宦李輔國,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許昌縣子,提拔理財名臣劉晏,判天下元帥府行軍司馬。協助皇帝剷除李輔國和魚朝恩兩個權宦,深得寵信,封潁川郡公。志得意滿,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大興土木,逐漸引起唐代宗的厭惡。

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元載和王縉,全家坐罪賜死。興元元年(784年),唐德宗感念翊戴之功,詔復官職,許以改葬,諡號成縱。唐文宗即位,元載被改諡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