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原因是什麼?

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晉書·桓溫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這句話雖然講的是東晉權臣桓溫,但也間接表明一個事,諸葛亮曾經帶着百名士兵入朝,帶着武器面見皇帝。

這是什麼道理?入宮見聖上如何能攜帶利器,又怎麼可以帶士兵?作爲世人眼中的忠臣,諸葛亮爲何有這樣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脅天子的舉動呢?而且爲何劉禪已經成年了,諸葛亮還不歸還權柄給劉禪,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白帝託孤,臨危受命

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原因是什麼?

《出師表》記載,“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當初關羽鎮守荊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勢力範圍,給其一個下馬威,同時擴大自身威勢。誰曾想,原本是盟友的東吳早就與曹操勾結,趁着關羽北伐,狠狠地偷襲其後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鎮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變,打得關羽措手不及。

節節敗退之際,關羽父子被擒獲,最終喪命。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員大將,也失去了荊州原有的地盤。驚怒又大悲的他,誓要孫權付出代價,於是帶兵討伐東吳。“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奈何七月出徵,第二年六月便被擊敗,劉備只得倉皇收兵。

這一戰,不僅沒能如劉備預想的那樣爲關羽討回公道,反而大敗,蜀漢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如此,剛剛建立的政權還面對着曹魏與東吳的虎視眈眈。想到此,劉備更是徹夜難眠,故而身體越發虛弱。這可不正是“敗軍之際”“危難之間”嘛。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劉備知道自己不行了,於是招來諸葛亮,把身後之事託付於他,命他照顧好蜀國,順便輔佐自己的兒子。他甚至還說,若是自己的兒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面對君主這樣的厚望與信任,諸葛亮自是不敢辜負,內心也大爲震動和感激。臨危受命的他,從此便下定決心用一生來報效劉備的信任與賞識,“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不僅這樣想,也確確實實是這樣做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在內維持朝政,悉心教導劉禪;在外北伐曹魏,誓要平定中原,以了先主心願。

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用在他身上,實在不爲過。

那麼這樣一個一心爲蜀的人爲何不還政於劉禪,又爲何要帶士兵與武器入宮呢?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來說說帶士兵與武器入宮這件事,這其實是我們誤會了這句話。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語的,這裏的“詔溫依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詔”是動詞,在這裏是謂語,它的主語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詔,給予桓溫諸葛亮那樣的待遇。

那諸葛亮又是什麼待遇呢?《三國志》記載,“亮率衆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這就表明,是朝廷主動賜下這些武器和士兵的。那朝廷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難道是告訴受賞的人,你可以造反,可以不把皇上放在眼裏嗎?當然不是,朝廷又不是傻子。

斧鉞這一類事物,不僅僅是兵器,更是權力的象徵。賞賜這些給臣子,其實是代表朝廷對忠臣的信任與嘉獎。所以,諸葛亮受到這些賞賜,其實是劉禪對他的尊敬與信任的表現,是他的忠貞高節體現。

至於還政這件事,諸葛亮當然考慮過,但是讓劉禪一人場控大局實在令人堪憂。當時的蜀漢確實是“危急存亡之秋”,自身實力弱小,比不上曹魏與東吳,朝廷內也不是一片祥和,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面對複雜的局面,就是諸葛亮都要慎之又慎,更何況劉禪這個毛頭小子呢。

所以爲了大局考慮,爲了蜀漢的長期存亡,諸葛亮並沒有讓劉禪獨掌大權。但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劉禪,自己稱王。從前後出師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還有其中蘊含的爲君之道,咱們都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一片赤誠之心。

劉禪成年後,“忠臣”諸葛亮不還政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從來不是不還政給劉禪,只不過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劉禪長大,等他自己成爲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還沒有等到這一天,就永遠地離開了。只能帶着滿腔遺憾與疲憊,在地下長眠。

諸葛亮這一生,爲國爲君,爲民也爲天下,他的忠貞死節,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值得每一個人欽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