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商鞅、孔子和孫武是叛國賊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商鞅是衛國人,戰國時期,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所以商鞅從名義上來說,也是魏國人。可是他卻在秦國實行變法,幫助秦國走向強盛。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宋國人,祖上都是宋國人,爲了避禍纔來到魯國爲官。孔子在魯國出生,此後在魯國爲官,56歲開始周遊列國,尋找在列國爲官傳教的機會。

孫武又被稱爲孫子,他本是齊國貴族,後來受到伍子胥邀請,從齊國前往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攻打楚國,建立功勳。

以上這三位,全部都有在其他國家出仕的經歷,而且基本都是主動出去尋找機會。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商鞅、孔子包括孫武都是叛國之人呢?當然不能。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01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可以四處流通。

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明朝每個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誰家的老祖宗還沒有掛過辮子?所以說不要用同一種道德標準去衡量不同時代的人。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爲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史記》

在春秋戰國時期,頂着同一個周天子,各路諸侯各自爲政,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割據勢力。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第2張

這些割據勢力主要以家族形式爲主,每一個諸侯國都有一系列貴族家族稱王稱霸,爲了讓自己的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這些貴族集團必須要不斷吸納人才。

那個時候教育沒有普及,有機會認字的,那都是貴族子弟,有才能的可就更少了。爲此比較小的諸侯國,國內人才根本就不夠用。

在這種情況下,高價聘請外國高級人才的現象就出現了。有些諸侯國比較強大,人才衆多,那些不願意做鳳尾的人才,寧可到小諸侯國做個雞頭。

這就出現了人才爭奪戰的場面,不管是軍事人才還是治國人才,但凡有一技之長,這些諸侯國都想要將其收入囊中。

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人才爭奪戰幾乎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商鞅、張儀、吳起等人紛紛離開自己的母國,前往異國他鄉效力,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諸侯國的強弱才逐漸分明化。

小諸侯國逐漸被吞併,大諸侯國不斷強大。有錢人越來越富有,窮人連後代都不會有,這就是現實。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第3張

02商鞅、孔子都是在母國不受重用,這纔想到出走。

當時有才能的人很少很少,官場基本上都被貴族子弟給承包了,而這幫人很多都是酒囊飯袋。可是他們弄權是有一套的,看到有才能的人可能會搶了他們子孫的官位,那他們當然不會袖手旁觀。

他們不會去管什麼國家利益,那是國王該管的事情,貴族們都只會考慮自身家族的利益,爲此不少有才能的人,是被迫離開自己的母國。

孔子:

孔子在魯國其實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當時孔子在魯國也做了很多年官了,做到了大司寇的職位,算是大夫裏比較高的位置了。

可是孔子在幫助季桓子打擊當權家臣的時候,同時摧毀了三桓的根基,這件事是貴族集團所不能忍受的。於是季桓子就把孔子給趕走了。

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衛靈公。靈公使公孫餘假一出一入。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史記》

在母國待不下去了,孔子這纔開始了常年周遊列國的事蹟。由此可見,不是孔子想要背叛母國,而是母國不願再用孔子。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第4張

商鞅:

商鞅所面臨的問題就更加尖銳了,他所得罪的人,居然是魏惠王本人。當時公叔痤不斷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他是天下奇才。

可是魏惠王卻不屑一顧,公叔痤見推薦不成,擔心商鞅出逃,所以就讓魏惠王將商鞅給殺了,否則他出去必然要幫助其他諸侯國。

這件事魏惠王依舊沒有采納,因爲在魏惠王看來,商鞅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根本不值得他爲此大動干戈。

在這種情況下,商鞅只能是離開魏國,因爲一旦魏惠王回過味兒來,一定會找商鞅麻煩。與其輔佐這麼一個昏庸的君主,不如出去尋找一位真正值得輔佐的君主。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第5張

03孫武投靠吳國,並沒有出賣母國齊國。

孫武是齊國人,而且是齊國的貴族。可是孫武在齊國顯然也沒有得到重用。他在齊國並沒有比較出色的戰績,至少缺少相關史料。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史記》

在這個時候,他的好友伍子胥,將孫武推薦給了吳王闔閭。伍子胥是楚國人,可是他們全家都被楚國給殺掉了,只有他逃到了吳國。

爲了給自己家人報仇,伍子胥沒有哪一天不在厲兵秣馬。可是在軍事層面上,伍子胥畢竟沒有什麼特長,於是他想到了孫武。

爲此孫武便從齊國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訓練士兵,並且幫助吳國軍隊進攻楚國,在消滅楚國以後,孫武並沒有再爲吳國效力。

孫武選擇歸隱山林,不再爲吳國訓練軍隊。這裏有很多種原因,有可能是因爲伍子胥被殺,有可能是因爲孫武看到吳王闔閭和吳國貴族們在楚王宮的暴行,感到不齒。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不願意幫助吳國去對付自己的母國齊國。因爲吳國北上就與齊國接壤,這兩個國家常常會發生一些小規模的爭鬥。

如果孫武繼續爲吳國效力,說不定就會成爲自己母國的對手。孫武還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在齊國,他是不可能與齊國爲敵的,所以他選擇歸隱山林。

由此可見孫武投靠吳國,純粹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絕對沒有背叛齊國這一說。在齊國不得重用,難道還不能出去打工了?

商鞅、孔子和孫武都在他國出仕,爲什麼不說他們“叛國”? 第6張

總結:位卑未敢忘憂國。

其實從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看這些人,他們都是出賣了自己的母國,沒有爲自己的母國效力。這就好比現在的學生出國留學,就再也不願回來,甚至會幫助國外研究設備對付我們一樣。

這個時候和春秋戰國時期,可就不一樣了。我們所面對的,也不是那個頂着同一個周天子的時代,所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外國。

不能做對自己母國不利的事情,這是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你可以天高任鳥飛,可以享受超高的待遇,但是請記住這唯一的底線。最後用陸游的一首詩,奉送天下英豪。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