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馬謖之死的分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公元228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明取關中,暗襲隴右,一舉拿下天水、南安二郡,曹魏君臣大懼。

曹叡親鎮長安,派右將軍張郃統步騎數萬,由隴蜀道西上救援。張郃督軍西進,與蜀漢負責阻擊曹魏關中援軍的馬謖部,在街亭遭遇。張郃乃是曹魏軍中宿將,享有盛名,更兼戰鬥勇猛,作風強硬,又得雍州刺史名將郭淮相助,最終大破馬謖、高翔部,諸葛亮被迫撤軍。

事後,諸葛亮以馬謖違節度,舉動失宜,爲郃所破,遂戮謖以謝衆。

《三國志·馬謖傳》記載更詳細:

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爲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爲之流涕。

馬謖既死有餘辜,諸葛亮爲何還要揮淚呢?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馬謖請死

一、馬謖的傳統死因

馬謖之死,從表面上看,是因爲戰敗之責!但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吃敗仗的可不只馬謖一人。

《趙雲傳》: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中護軍、徵南將軍爲鎮軍將軍。

《鄧芝傳》:

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爲中監軍、揚武將軍。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袞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爲督江州。權數與芝相聞,饋遺優渥。延熙六年,就遷爲車騎將軍,後假節。

在趙雲、鄧芝的處理上,只貶趙雲爲鎮軍將軍,卻不見鄧芝被貶,而且鄧芝後來官運亨通,直到車騎將軍、假節!

如果說趙雲、鄧芝因兵弱而敗,情有可原;那還有二人,亦死有餘辜,卻也不見貶斥!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第2張

鎮北大將王平

《王平傳》:

建興六年,王平屬參軍馬謖先鋒。馬謖大敗於街亭,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王平是馬謖的先鋒,不見斬將立功,坐觀主將成敗,僅率衆相歸。街亭之敗,王平亦責任深重。參考劉封之事,關羽敗走麥城,劉封守土不救,諸葛亮遂進讒言,令劉備誅殺劉封,前後差異何其大!

《高翔傳》:

高翔,荊州南郡人,劉備手下將領,漢中之戰,高翔於陽平被徐晃等擊敗。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與馬謖共拒張郃,屯兵柳城策應馬謖,卻被郭淮攻破,棄軍逃跑。高翔後遷右將軍、領玄鄉侯,並進雜號大將軍。曹睿:"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

事實上,高翔與馬謖同受重任,高翔之逃,致馬謖孤立無援以大敗。可以說,高翔之過,甚於馬謖,即不與馬謖同斬,也應被廢,然高翔後與鄧芝一樣,反而平步青雲,做到了右將軍、雜號大將軍的高位。

由此可見,軍敗之責,並不是馬謖被殺的主因。

二、諸葛亮揮淚而斬

世人對馬謖多沒好印象,普遍認爲馬謖是第二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但事實上,古今很多人,對馬謖都是持肯定意見的!

馬謖的負面新聞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

馬謖的正面認識:

陳壽:"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其實,關於馬謖的負面評價,多是基於劉備的一句預言,但這預言並不足信,恐多是後人失街亭後編造的,所謂“事後諸葛亮”是也。

而當世之人,多對馬謖十分推崇,其中以諸葛亮爲最。在用人上,諸葛亮是很成功的,所任用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鄧芝、陳震、張翼等,皆是蜀中良士。因此,關於馬謖的才能,諸葛亮是不會看錯的!

除諸葛亮外,《三國志》作者陳壽亦對馬謖很推崇。而且陳壽父曾爲馬謖參軍,馬謖兵敗陳壽父也被牽連受罰,因此陳壽是不會主觀美化馬謖的!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第3張

守成蔣琬

此外,除諸葛亮、陳壽等外,推崇馬謖的人還很多。

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向朗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敗逃,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可見在當時的蜀漢政權中,馬謖的能力是衆所公認的,諸葛亮爲其揮淚,正是合情合理的。

馬謖街亭之敗後,諸多重臣都對殺馬謖一事持反對意見,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揮淚斬了馬謖,卻是爲什麼呢?

三、馬謖的自我犧牲

要理解諸葛亮爲什麼揮淚斬馬謖,即不想殺而殺的問題,是很容易的。

答案就是,情理上不應殺,政治上必須殺!

在三國後期,有很多大型國戰,如諸葛亮北伐、曹叡伐蜀、曹爽伐蜀、司馬昭伐蜀、諸葛恪東興伐魏,但是這些國戰雖有國戰之名,實質上卻並非以滅國爲目標。

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爲陽都侯,加封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

鄧颺和李勝等人爲了令曹爽建立軍功名聲而建議征伐蜀漢,曹爽於是西至長安,不聽司馬懿勸止,任命夏侯玄爲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與其率軍入蜀,

因滅蜀之功,曹奐以春秋時晉國的故地,共十郡,方圓七百里,封司馬昭爲晉公,晉位爲相國,加九錫。

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劉禪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可見,大多數的國戰,背後都是權臣的奸謀,隱藏着政治鬥爭的需要。

蜀漢是否存在政治鬥爭呢?

且看諸葛亮排除異己,獨掌大權的簡要過程。

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彭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漢嘉太守黃元素爲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

諸葛亮上表控訴廖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羣士...誹謗先帝,疵毀衆臣...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亮先將廖立由侍中降爲長水校尉,後又廢爲民。

建興元年,諸葛亮開府治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三年春,諸葛亮率衆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由上文可知,諸葛亮爲獨斷超綱,做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清除了很多障礙。但清除的這些都是小貓小狗,真正的攔路虎李嚴,並不是輕易能對付的。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第4張

李嚴北上

《諸葛亮文集》載有一事:

李嚴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世人都將此文作爲李嚴不忠的證據,卻不探求李嚴爲何要勸亮受九錫。

在上一段引文中,已載“劉禪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那麼九錫是什麼?即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兩相對比即知,諸葛亮雖未全受九錫,但至少也受了四錫!而受九錫向是奸臣的標籤,如王莽、曹操等。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才書信與諸葛亮,“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推李嚴的本意,乃是提醒諸葛亮,規勸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並不領情,重點看諸葛亮的回答:

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何其狂妄!對同爲託孤大臣的李嚴,諸葛亮都不屑正眼相看。

在諸葛亮執意南征、北伐的事情上,持反對意見的,還遠不止李嚴一人。

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徵之,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連諫以爲"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王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

再看諸葛亮《後出師表》: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因此,諸葛亮實行軍事冒險主義,面對劉禪、李嚴及其他衆臣,是很有壓力的!

...

再結合諸葛亮北伐前與魏延關於“子午谷奇謀”的爭議。

亮以爲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正是迫於當時的政治壓力,所以諸葛亮纔不贊同魏延的懸危之策,而是走了“安從坦道,十全必克”的平隴戰略。

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想!

兵者,危道也!諸葛亮不但沒有“十全必克”,反而喪師辱國,大敗而回!

違衆議,妄動刀兵,大敗回,朝議兇兇!

何以平民憤?諸葛亮心急如焚!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馬謖挺身而出:謖願舍此頭,以保全丞相!

看馬謖獄中書:

馬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衆爲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如何評價馬謖之死?馬謖真的是罪該萬死嗎? 第5張

諸葛哭馬謖

結論:

綜上所述,馬謖之敗,非戰之罪;馬謖之死,非敗之過;死於政治,而非軍事。

北伐大敗後,諸葛亮的輔政地位,遭到嚴重衝擊。

馬謖爲保全諸葛亮,遂將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並情願以死謝罪,以堵天下悠悠之口。正如馬謖所說: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雖死無恨”足可見:馬謖並沒有對不起諸葛亮,而是諸葛亮對不起馬謖。

如此,不容諸葛亮不揮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