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馬謖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後人對馬謖的評價如何?

馬謖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後人對馬謖的評價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謖之死

據正史《三國志.蜀書》各傳包含引注野史,一共有三種馬謖的死法:

第一是病死:《馬謖傳》記載:「馬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第二是死亡:

《諸葛亮傳》:「斬(馬)謖以謝衆人。」

《王平傳》:「丞相(諸葛)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襄陽記》:「(馬)謖臨終與(諸葛)亮書曰:『明公視(馬)謖猶子,(馬)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馬)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衆爲之垂涕。(諸葛)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華陽國志》:「馬謖在前敗績,(諸葛)亮將殺之,(張)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諸葛)亮意,還蜀。」

另外參考《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父爲馬謖參軍,(馬)謖爲諸葛亮所誅,(陳)壽父亦坐被髡」。《資治通鑑》魏紀太和二年記載:「(諸葛)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馬謖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後人對馬謖的評價如何?

《向朗傳》則提到馬謖逃走,向朗知情不報

《向郎傳》記載:「向朗平時與(馬)謖善,(馬)謖逃亡,(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裴松之的註釋爲:「(向)朗坐馬謖免長史,則建興六年中也。」

戮、誅、斬、夷、殺、屠等雖各具其義,但都有殺人致死的意思,非僅限於懲罰。《蜀書劉璋傳》:「(劉)瑁狂疾物故」,意爲劉瑁得急病而死。裴松之注:「魏臺訪『物故』之義,高堂降答道:『聞之先師:物,無也;故,事也;言無復所能於事也。』」注爲原義,即物爲無,故爲事,物故即無事,即事情不能再有所作爲,所以引申爲死亡。

《英雄記》:「中(孫)堅頭,應時腦出物故。」,孫堅頭受重創,所以致死。再引《吳書薛綜傳》:「(番)歆弟苗帥衆攻府,毒矢射(儋)萌,(儋)萌至物故。」,儋萌被毒矢射中而死。

又物故意指死亡,歸納綜合馬謖最後的下場必死無疑,此事着無庸議。

不過再徹底仔細深入研究,「下獄」與「物故」中間還應該還有故事。被關入監獄,不過人身行動自由受限制,圈禁不足以致死。刑求可致死、疾病可致死及飢渴可致死等,就是被關不會致死。當然下獄物故不過是敘述事實的經過,把人被關到監獄中,後來才因爲其它原故而死掉。

大部分的記載都是支持馬謖被孔明誅戮,但是再考慮其它的逃亡及下獄等說法,倒不見得扞格不入。孔明一但判定馬謖死刑時,馬謖應身在何方呢?有自由身及禁錮的不同,首先是自由身的評估,如果馬謖出入自由,不被限制行動,驚聞死亡最後通牒時,會乖乖的在家坐以待斃等死呢?還是因懼死而逃亡他鄉呢?

所以判死刑前會囚禁犯人的慣例,就是恐有逃亡之虞。其次就是禁錮以判刑處死,先關再殺,所以先下獄,被判處死,後來物故。

逃亡不一定就不一定必活不死,逃得再遠,也是有追捕回籠的可能。因此發生逃亡不代表「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雖然可能一逃不復返,亦有極大可能被緝捕歸案。

從反面來質疑馬謖沒被孔明戮死的話,那麼同次戰役的東路箕谷帶兵官趙雲雖斂兵固守,亦受貶官之罰(從徵南將軍貶至鎮東將軍),孔明本人也自貶三等(辭丞相降爲右將軍,但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那麼西路街亭帶兵官馬謖理應也有懲罪。所以馬謖若未受死,也應受貶官,但是卻無馬謖貶官的記載,總不至於馬謖打敗仗還渾然沒事吧?

記載馬謖逃亡,只是曾經,後來還可通緝被捕。至於被關不是致命的主因,就算要死也得因爲其它原因而死。唯一可以致死的真正原因,只有判刑定讞,而且執行服刑。曾經逃亡、下獄後死及判刑受死等這三段不同的說法若要串起來,也絕非不可能。逃亡與下獄之間就沒有衝突,馬謖可以先逃亡,再被捕回籠受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