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明清兩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政權。因爲清朝在入關以後基本上全盤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所以被稱之爲清承明制,兩個朝代因此有着諸多相同之處,所以兩朝所在的時期,很多人習慣性合稱爲明清時期。

那麼清朝既然是繼承了明朝制度,有着諸多相同之處。爲何縱觀這兩朝皇帝,行事作風可以說是截然不同,整體來說明朝皇帝是個性十足,而且多怠政偷懶。而清朝皇帝則多是中規中矩,而且勤政自律,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爲何兩朝皇帝差別這麼大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雖然是清承明制,但兩朝制度實際上大爲不同。明朝的政治格局使皇帝有着怠政自由發揮的空間,而清朝的政治格局太過集權,皇帝可以說事無鉅細的要處理因此只能被迫式的勤政自律了。而且明朝對於言路控制很鬆,皇帝經常被罵。清朝對於言路控制很強,沒人敢罵皇帝,自然是有着評價一面倒的趨勢。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其中的差別。

首先來說說爲什麼會出現清承明制的情況。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公元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在明亡以後,清朝趁機入關。

清朝在入關以後,爲了拉攏官紳階級,加之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清朝就仿明制設內三院和六部等,所以清朝當時除兵制以八旗爲根本以外,其他都沿襲於明朝制度,幾乎無所更改,所以被稱之爲明承清制。

到了清末,仍舊有很多人認爲:“我朝設官,大半沿前明數百年舊制”。

正因爲兩朝制度高度重合,有着諸多相同之處。更是一前一後的朝代,所以今天很多人喜歡以明朝皇帝來對比清朝皇帝。

雖然清朝全盤繼承了明朝制度,並且兩個朝代同樣都是君權高度集中朝代。但認真來說,兩朝的官制多是名同實異,看似名字一樣,但實際職權範圍往往是大爲不同的。

所以準確來說,看似清朝全盤繼承了明朝制度,但自己的本身特色並沒有放棄,所以發展到後面,形成了滿漢糅雜的複雜制度。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2張

而這些不同之處體現在哪裏呢?

宋安之先來說說明朝的監、閣共理朝政的模式。

衆所周知明朝的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標誌就在於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丞相制。由皇帝親決國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當然朱元璋不只是廢除丞相制,之後還將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拆分爲前、後、左、中、右五軍都督府。御史臺也被撤銷,不久後再以都察院形式恢復,但都察院最高長官由御史中丞改爲左、右都御史,等於是權力兩分互相牽制。

可以說明朝在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就已經在制度上集軍、政、監察等大權於皇帝之手,並且將具備威脅皇權的丞相制度廢除。

當然明朝後續的發展就很有意思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後,明朝的政治格局並沒有繼續君權集中,而是開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3張

因爲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那般精力旺盛,所以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內閣開始出現,最初內閣的作用也就是相當於皇帝祕書班子。後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到了仁宣時期,內閣擁有了相當大的權力,可以說是屬於在六部之上的機構。

內閣權力大,明朝皇帝自然害怕內閣一家獨大威脅皇權,所以開始有意思扶持宦官勢力。諸如明成祖時期設東廠,到了明宣宗時期更是不顧祖訓,在宮中成立“內書堂”來教太監讀書識字,同時明宣宗還起用宦官代行皇帝的批紅權。

可以說太監勢力被皇帝有意識的扶持,開始成爲抗衡內閣的存在。當然明朝的太監權力再大,但也沒有獨立的兵權。雖然太監監軍和鎮守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兵權當時分散在武將、文臣、太監三方手裏,最終都要聽命於皇帝,所以明朝太監只能是皇權影子,可以制衡內閣,但威脅不了皇權。

隨着明朝皇帝對於政治格局的設置,到了明朝中葉以後,可以說明朝形成了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的局勢,雙方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4張

可以說明朝的內閣和司禮監合起來,就相當於完整的丞相權力,甚至還猶過之。因此雖然很多內閣首輔被認爲是實際上的丞相,但一些學者同樣將司禮監的大太監稱之爲內相。

正因爲如此政治格局,所以明朝皇帝有着自由發揮的空間,平常可以偷懶怠政。日常政務由內閣和司禮監來處理,自己只需要拍板國家大事就好了,這就是明朝歷史上出現多位怠政偷懶皇帝,卻沒有亡國的原因所在。

當然正因爲皇帝有着怠政偷懶空間,所以明朝的皇帝自然是在這個過程中展現自己真實一面,所以就顯得很是個性了。

再反觀清朝,如果說明朝是君權高度集中的初級階段,那麼清朝這個後起之秀無疑是高級階段了。

準確來說,圍繞着雍正時期設立的軍機處,意味着清朝君權達到巔峯。明清政治格局最大的不同在於,清朝的君權達到極點,是之前歷朝歷代所沒有的。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5張

可以說軍機處的成立,使皇帝一人便可以將軍國機要操於手。從此是尋常吏事由內閣票擬,軍國大政由軍機處大臣面見皇帝訓示然後擬旨繕發,可以跳過六部等部門直接實施。諸如兵事,可以跳過兵部,直接發於前方統帥。

軍機處的集權優勢,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

打個不恰當比喻,雖然同爲君權高度集權的朝代。但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以後,就有些走向不對,所以輔佐皇帝的祕書機構內閣,結果是權力越來越大,皇帝乾脆以太監勢力司禮監壓制,達到平衡,不至於自己大權旁落,皇權集中並沒有更進一步,等於是止步於此。

而清朝的君權高度集中之下,雍正時期輔政皇帝的祕書機構軍機處,雖然與內閣的本質差不多。雖然軍機大臣擁有很大的操用人之權,但發展到後面,軍機處的作用在於輔佐君權達到巔峯,更多是偏向於祕書機構性質,使皇帝的權力一直在巔峯。不像明朝內閣那般後面隨着發展,權力太大影響到皇權,沒有起到輔佐皇權達到巔峯的作用。

而正因爲如此,清朝皇帝君權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峯,好處是顯而易見,可以達到真正的言出法隨生殺予奪。但壞處很明顯,因爲權力太集中,所以很多方面事無鉅細都要自己一個人處理纔可以。正因爲如此,所以清朝皇帝只能是兢兢業業的勤政和自律了,不然這些政務既不想假手於人,又不處理,堆積多了以後怕是帝國都不能正常運轉了。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6張

而明朝雖然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但很明顯君權集中是不如清朝的。所以內閣和司禮監可以輔佐皇帝處理很大一部分政務。皇帝輕鬆了,有自由時間,自然敢怠政偷懶,這樣一來,自己的個人風格就展現了出來,因此自然是大多皇帝很是個性十足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言路控制方面。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雖然大部分品級很低,但政治地位很高。

因爲皇帝鼓勵廣開言路,不只是鼓勵言官彈劾和糾察百官,更是鼓勵言官規諫皇帝。剛開始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應該是長遠來看,利用言官來對後世皇帝進行規勸和監督,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但隨着時間發展,明朝的言官很多時候並沒有起到規勸和監督皇帝的作用。反而是很多言官爲了博取名聲,罵大臣罵皇帝,經常是將皇帝罵的是狗血噴頭,關鍵是他們不是爲了國事而罵,就是單純的爲了罵而罵。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7張

正因爲明朝對於言官的寬容,所以後世記載之中,明朝的皇帝自然是毛病多多,自然是“個性十足”了。

而清朝在入關以後,雖然全盤繼承了明朝制度,但對於明朝的弊端可謂清楚的很。諸如宦官勢力,就一直是大力打壓,所以有清一代,並沒有出現過明朝太監亂政的情況。

在言路控制方面,清朝相當謹慎。

清朝在前期進行了言路的整飭,因此廢除了六科封駁制度,還有對於風聞言事進行了限制等等。康熙晚年鑑於"明朝國事全爲言官所壞"。所以對大學士等曰:“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總之就是言路要開,但絕對要壓制,不能再出現前明之事。

正因爲清朝皇帝有鑑於明朝言官之事,所以對於言官進行了很大程度上打壓。並且隨着君權高度集中,皇帝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裁,所以並沒有言官還有其他大臣指責皇帝。諸如同樣是下江南遊玩,明武宗朱厚照只是一次就被罵的是狗血淋頭。而乾隆帝六下江南,根本沒有大臣敢指責,充分說明了清朝對於言路控制的很到位。

清承明制!爲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卻多勤政? 第8張

正因爲言路控制的到位,所以清朝皇帝在當時記載中皆是英明神武的,皆是勤政和自律的。

最後總結來說,明清政治格局不同,雖然同樣君權高度集中,但明朝的關鍵在於監、閣共理國政的平衡。所以皇帝有時間偷懶,一偷懶自然幹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然是個性十足了。而清朝的君權太過集中,可以說事無鉅細都要處理,不處理不行,因此大多隻能是勤政和自律。

而且言路控制上,明朝皇帝對言官寬容,所以被罵的是狗血淋頭,因此缺點多多,自然個性。而清朝皇帝對於言官打壓的很厲害,沒人敢指責皇帝,因此大部分皇帝都是清一色的英明神武,並沒有缺點,只有勤政和自律罷了。

正所謂以史爲鑑,讀史於此,真是感慨頗多。諸如明清兩朝在言路控制上,一鬆一緊,皆是有着其獨特之處,使人是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