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近代中國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近代中國會不會不一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中國會怎麼樣?近代中國會走向富強嗎?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五(1850年2月26日),清宣宗道光皇帝在圓明園九洲清晏殿駕崩,在駕崩之前,召集衆臣,公開宣讀遺詔,遺詔右起第一行寫道“皇六子奕訢封爲親王”,第二行則寫道“皇四子奕詝立爲皇太子”。

在一份傳位詔書中,同時寫着兩位皇子的名字,先封親王,再立太子,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的事情,這足以說明道光皇帝在皇四子奕詝與皇六子奕之訢間曾經搖擺不定。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近代中國會不會不一樣?

道光皇帝資質平庸,才具一般,是一個“守成之君”,而非“創業之君”,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表現的猶豫不定,致使很多官員忽上忽下,如楊芳、琦善、林則徐等等,同樣,在皇位繼承人選的問題,也是如此,一會兒皇六子奕訢,一會兒皇四子奕詝,舉棋不定,最後選了一個與自己性格差不多的年長一點的老成持重一點的奕詝來即位,因爲道光皇帝的決策向來都是一樣的,以“保守”、“守成”爲自己的座右銘,不敢有絲毫的突破與創新。

皇四子奕詝即位以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如果處於太平盛世,也許是一位好皇帝,然而處於內憂外患的近代社會,他的才能與學識,恐怕無法應對時局,或者說根本稱不上是一位好皇帝。

正當亂世之時,道光皇帝本應該選擇一個才識冠人的君主,最後卻選擇了老成持重、才能稍遜的咸豐,這不得不說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大憾事,縱觀中國古代史,我們可以知道,君主的個人才能在關鍵時刻往往維繫着王朝的盛衰。

於是,有人就會問,假如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中國近代史會不會改寫呢?奕訢能不能帶領大清帝國走出內憂外患的局面,進而實現君主立憲呢?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1840年以後,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了,隨着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傳統社會所遵循的慣常發展軌道已經改變了,李鴻章稱之爲“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在這樣的大變局的背景下,靠一兩個才能非凡的君主,是無法力挽狂瀾,扭轉大清王朝發展的頹勢的,在1840年前後,清朝已經不是在軍事一個方面落後於西方列強,而是在經濟、文化、科學等諸多領域全面落後於歐美各國。

其次,就算是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也沒有李鴻章稱之爲的大變局,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慣常軌道,奕訢也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近代中國會不會不一樣? 第2張

道光皇帝剛剛去世,咸豐還沒登基,接到的第一份奏摺,即是廣西巡撫鄭祖琛發來的關於李沅起義的事情,中國傳統社會在衰世經常出現的農民起義,正處於大爆發的前夕,緊接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戰爭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農民戰爭,在19世紀的50年代至60年代,因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而爆發的大規模戰爭,致使清朝損失了將近1億人口。

爲什麼在1850年前後,大清帝國農民起義不斷呢?其實與當時東南各省出現的尖銳的人地矛盾關係有關,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時候,人口已經達到1.5億了,康熙皇帝已經感覺到了人口的壓力,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3億了,對於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來講,如此規模龐大的人口數量是資源與土地所能承載人口數量的極限,道光年間之所以民變跌起,最終匯聚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許多農民爲衣食所迫,鋌而走險。

奕訢當了皇帝,無論他能力有多強,他都無法改變道光、咸豐年間民變跌起的現象,因爲清朝無法再依靠傳統的農業技術,解決如此數量的人口的生存問題,除非,在短時間內,實現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讓第二產業來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否則,太平天國戰爭還是會爆發的。

最後,奕訢與清廷絕大多數官員一樣,都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才覺醒的,才認識到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才決定搞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來振興清王朝,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皇帝只有10歲,奕訢只有8歲,咸豐與奕訢身爲小孩,根本不可能認識到這場戰爭的意義之所在,而身爲大人的道光皇帝以及絕大多數清廷官員,也沒有認識到這場戰爭的意義之所在,他們習慣於把這場戰爭看作是發生於東南沿海的一次小衝突。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近代中國會不會不一樣? 第3張

在清廷看來,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所以會失敗,不是因爲中國落後於西方了,而是因爲對待英夷不夠強硬,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整整10多年時間裏,清廷並沒有用積極的姿態來迎接世界形勢的新變化,而是採用更爲保守、強硬的態度對待西方列強,正因爲清廷上下采取了這種保守與強硬的態度,才觸發了英國人、法國人的不滿,這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起到了刺激作用。

奕訢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做不到的,清廷其他官員也做不到,奕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能夠做到的,清廷其他官員也可以做到,更爲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了,清朝在洋務運動時期,沒有一個強悍的君主,卻擁有一個強悍的太后,實際上慈禧太后在後來的歷史時期代替了奕訢的角色,奕訢當了皇帝以後,也會和慈禧一樣,搞洋務運動,但是,很難扭轉大清帝國的頹勢,只不過,奕訢當了皇帝以後,清廷的政局會穩定一些,不會出現後宮干政、太后弄權,進而導致皇位不穩的現象,但是,這樣穩定的中樞權力機構,對於應付晚清時期的大變局,作用有多大呢?要打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