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恭親王奕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歷史上的恭親王奕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道光皇帝臨終前,遲遲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位皇子爲儲君,最終留下了一封充滿爭議的遺詔:

“皇六子奕訢封爲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爲皇太子!”

歷來傳位詔書,只會提及皇太子,也就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很少會順帶上另外一個皇子的。對於親王的冊封,還是留給下一任皇帝要好得多,至少能幫下任皇帝樹立權威。

顯然,道光皇帝不是這麼想的,也讓我們從遺詔中看出來他的糾結,以及奕訢能力之強。畢竟奕訢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道光帝也是想通過遺詔來保全奕。

可惜並沒什麼卵用,雖然奕訢沒有生命之憂,但權力還是沒有的,於是咸豐朝他一直是個閒散王爺,倒也落得個清閒。

但這種清閒也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奕訢的光榮時刻就到了,因爲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道光帝選擇的好皇帝咸豐,覺悟並不高,想着的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於是一溜煙跑到承德“狩獵”去了,京城就留給了恭親王奕訢!

雖說後來的奕訢常年跟洋人打交道,但這時候的他並沒有什麼經驗,面見洋人時也是“臉色蒼白”,“緊張萬分”。但不管怎麼說,京城的局勢在奕訢的帶領下,穩了下來。

他這裏穩了,咸豐帝那裏穩不住了,這位丟掉京城跑路的皇帝,再也沒臉回京了,死也要死在外面,於是,真的就死了。

二、辛酉政變

很多人不理解,在辛酉政變時,恭親王奕訢爲什麼要協助慈禧和慈安奪位呢,自己都能幹掉八大臣,難道幹不掉這兩個女子,自己當皇帝?

歷史上的恭親王奕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其實這種疑惑也很正常,當時的慈禧才二十四歲,慈安更小,孤兒寡母的,也沒看出有啥政治手段。而奕訢此時又在京城掌控實權,處理八大臣都易如反掌,順帶搞掉兩個女人,一個孩子還不是輕而易舉?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也很簡單,自古以來,只有王爺篡位當皇帝,還沒有太后篡位的。當時大清的土壤也由不得他篡位,可以說自從道光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他就跟皇位無緣了。

即使是權力滔天的攝政王多爾袞,不也是迫於形勢,讓福臨當了皇帝嗎?

而且,幹掉了輔政八大臣,恭親王奕訢就已經得罪了滿朝權貴,甚至是宗室血親。不管怎麼說辛酉政變是違背先皇意志的謀逆,已經是大罪了,再謀反,奕訢沒有那個實力。

更重要的是,此時朝廷真正有兵權的,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這些漢臣,他們還在跟太平軍和捻軍死磕呢。

雖說奕訢跟他們關係不錯,但是我們也清楚,在大是大非上面,曾國藩他們會支持謀逆的王爺呢,還是符合禮法垂簾聽政的太后呢?

如果沒有辛酉政變,權力都在八大臣那裏,恭親王奕訢不過又回去當他的閒散王爺。但是支持慈禧和慈安奪位之後,就會形成“兩宮垂簾,恭王議政”的結局,這符合奕訢的預期。

三、甲申易樞

可以說晚清之所以能實現“同光中興”,有一半得算作是恭親王奕訢的功勞。

辛酉政變之後,平心而論,清廷最高權力層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平衡。慈禧太后有能力管事,也重用人才,奕在她下面也放得開手腳,慈安是個老好人,但也無形中約束着慈禧不能亂來。

朝廷內部關係還算和諧,朝廷外部的封疆大吏們也非常給力,幹掉了太平天國,掃除了捻軍叛亂,西邊進軍新疆,東邊抵禦日本,南邊力戰法國,北邊防着俄國。

最重要的是,在奕訢的總指揮下,大清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正是這場運動,給大清帶來了勃勃生機。

但,隨着時間的發展,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的矛盾也就逐漸展現了出來,並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雖說兩人一開始過招有來有往,互有進退,比如同治四年,慈禧授權彈劾奕,使其失去了“議政王”頭銜。比如同治八年,奕訢殺掉了慈禧太后最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啊等等,但最終還是慈禧太后勝了。

恭親王奕訢退出晚清政壇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甲申易樞,這是慈禧太后發動的另一次政變,導火索則是北寧慘敗。

北寧慘敗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884年,這一年四月以恭親王爲首的全班軍機大臣悉數被罷官奪職。

在清史通鑑中有這麼一段兩者對話的描述:

慈禧:“爾為何事事和我作對?爾以為自己是誰?”恭親王:“微臣乃道光爺之六子”慈禧:“本宮可削爾之爵位!”恭親王:“對,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卻抹不掉臣作為皇子的宗室血脈!”

四、閒散王爺

在《走向共和》劇中,其時間線,就是恭親王被罷免後,閒賦在家時的那段時間。這段劇情,也基本符合恭親王奕訢的歷史形象,算是對歷史的一種補充,在劇中他一共出場了三次。

恭親王第一次出場是在戒臺寺,後來李鴻章死也要死在賢良寺,估計也是受奕訢的影響。

倆人一見面,就共同作了一首詩,前半句是李鴻章說的,後半句是奕訢說的:

“對持真境應無取,願得身閒便做僧。世情已逐浮雲散,到頭難與運相爭。”

歷史上的恭親王奕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第2張

雖說恭親王此時賦閒在家,還躲在了清淨的寺廟,但心時刻都沒有離開朝廷:

“合資銀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給駁回了?”

一句“嫂子”的稱呼,可以看出奕訢的灑脫,臨走時,奕訢提醒李鴻章,一定要注意大清東邊的那個國家,也就是日本!

可以說,恭親王退出政壇,雖然有醇親王頂上,且“恭規醇隨”,但魄力上跟奕訢比就差遠了。奕訢當政時,寧可得罪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也不肯重修圓明園,或者頤和園。但醇親王上臺就不一樣了,跟翁同龢一起,把本該給北洋水師的經費,挪作了他用。

這就導致了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再也沒有添過一艘軍艦了,逐漸跟日本海軍拉開了距離。可以說,如果奕訢繼續當政的話,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五、臨終遺言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李鴻章被彈劾,以翁同龢爲首的清流派佔了上風,此時朝廷無人可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決定再啓用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這時候有了短暫的復出,實際上也是爲了給大清擦屁股的,畢竟沒有他主政的這十年,大清方向走錯了,還釀成了甲午戰爭的慘敗。

這期間,奕訢就跟翁同龢結下了樑子,奕訢還是推崇洋務那一套,認爲改革不是鬧着玩,需要循序漸進。而翁同龢推薦了康有爲和梁啓超,更是與奕訢的執政理念不合,倆人正式鬧掰。

前面我也講過,翁同龢這人,壞倒是不壞,就是左右搖擺,沒有準性,還是倔脾氣,動不動就跟人頂起來。等到奕訢一死,他又覺得自己過分了,反而又在光緒帝身邊說維新派的壞話,最終被光緒帝不容,罷黜回了家。

在《走向共和》中,奕訢臨終前,慈禧太后是在身邊伺候他的,整個大清朝也只有奕訢能有這待遇。看得出,慈禧太后滿臉的愧疚,但是,奕訢並沒有買她的賬,面對她端過來的藥,把頭扭到了一邊。

隨後,慈禧太后就問了一直畏縮在門口的光緒帝,你還有話跟你六叔講嗎?

光緒帝跟六叔奕訢聊了一會兒後,他問哪些人可以重用,奕訢講了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等,光緒帝問翁同龢怎麼樣?

奕訢一聽就怒了,掙扎着要做起來,拼盡全力說了一句:

“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可以說,翁同龢最終被罷官,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奕訢。當然也有光緒帝一心想變法,翁同龢反而又開始保守起來,讓光緒帝不滿,說他保守吧,他又有點激進,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喜歡,最終被撤職。

六、慈禧太后

歷史上的恭親王奕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第3張

說實話,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關係曾經非常非常親密,甚至有人傳言她倆其實是情人關係。當然,我們不能妄加猜測他們的關係,但不可否定的是,奕訢絕對是慈禧太后最堅實的靠山。

奕訢活着的時候,絕對是支持慈禧太后的,不管兩人曾經鬧過什麼彆扭,但終歸是大局爲重,朝政穩固。等到奕訢一死,慶王和端王上臺,這倆貨就開始爲難慈禧太后了,硬是逼着她立了大阿哥,還想逼光緒帝退位,後來義和團進京,也爲拜他們所賜。

同樣,奕訢當時還能壓着光緒帝,讓他不至於那麼激進,可惜奕訢死了還不到半個月,光緒帝就忘記了六叔奕的囑託:

“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的,到6月11日,光緒帝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地維新變法。

假如恭親王奕訢還能多活兩年,說不定就不會有後來的義和團,也就不會有八國聯軍入侵了。

當慈禧太后攜着光緒帝往西安逃跑的時候,想必她肯定記得。幾十年前,當她跟着咸豐帝逃跑的時候,北京城門下站着的就是雙眼充滿堅毅眼神,迎接英法聯軍的,就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當咸豐帝死了之後,站在北京城門下雙眼充滿期待,並迎接她們娘倆兒的,仍然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

只是,八國聯軍來了後,再也沒有那個王爺前來保護她們娘倆兒了……

沒有了奕訢的清廷,終於失去了對皇權,對後權微妙地制約,清廷也終於迎來了它的滅亡。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