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儒蕭望之到底是社稷重臣,還是弄權小人?死於道還是死於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人一旦成名,成了大人物,就需要追根溯源,拼命往高門上靠,於是漢代大儒、一代帝師蕭望之就成了蕭何第六世孫。

這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人爭論不休,但這其實無關緊要。

未必你是就真正了不起,不是就什麼都不是。

蕭望之之死,世人喊冤,這也真有些冤,所以後面的班固、顏師古等人就以社稷重臣許之,惋惜不已。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但是卻也有人不以爲然,甚至頗爲鄙夷,認爲蕭望之不過是一弄權小人,下場必然。

說這話的是荀悅、王夫子等人,這可也都是經學通人,名聞古今。

所不同的只是,後者還多以思想家著稱,非一般數經論典之輩可比,這可就大有些意思了。

我們且就以蕭望之生平,蕭望之之死辨一下雙方高低吧。

老魚大體卻是傾向於後者的,沒辦法,老魚一向對儒家主筆之史大爲懷疑,總想要跟他們說這樣一句話:

別特麼告訴我什麼是對的,那只是你覺得對。

2

蕭望之先生是真正有學問的,大儒,所以他可能很有資格去拽,真正是愛咋地咋地。

蕭望之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拒絕受辱,寧不做官。

當時大將軍霍光正剛剛將密謀刺殺他的左將軍上官桀等人除掉,大爲緊張,特殊戒備,所以他就下令凡來見他的人,統統都要脫衣檢查。

而蕭望之不但拒絕檢查,還在霍光破格接見的時候,指責霍光大失待士之道,周公輔政之氣,你這樣做,天下之士就不會伸長脖子踮起腳,沒命地往這跑了。

蕭望之就因此失去做官的機會,好幾年才混到一個郎官,代理了一個什麼小苑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2張

當初與蕭望之一起去拜見霍光的王仲翁,在這幾年裏卻已經是御史大夫、給事中的高官了,此人因此有一次見了蕭望之就嗤笑道:閣下不肯從俗,現在怎麼只做了一個守門官?

而那蕭望之卻傲然答道:人各有志。

蕭望之是一位儒者,儒者崇尚其道,所以蕭望之在當時及後來就一直爲人稱道。尤其是那些儒家、儒士。

然而你如果認爲蕭望之一生的失敗,最終之死,正在這所謂的性情、氣節之上,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這事更不只是奸邪之爭那麼簡單,非止於一般爭鬥,它其實牽扯到一個碩大的政治問題。

3

《漢書·蕭望之傳》中所列各事,大體應是褒揚,這自然是按照儒家的觀念,

我們現在不妨按部就班,就先來說說這些事。

蕭望之是儒者,要以儒術治國,所以他當年對漢宣帝便是這樣一些貢獻:

元康二年,當西羌叛亂,朝廷要出兵征討時,京兆尹張敞因軍糧缺乏,曾建議準輕罪之人以谷贖罪,以彌補糧困,蕭望之立刻舉牌反對。

他引經據典說道,這是縱容犯罪,無益教化,這會導致貧富異刑,法不統一。

禮樂教化向來是儒家最推崇的東西,蕭望之說的也大有道理,然而糧困怎麼解決呢?這卻就不是蕭望之之流關心,並有能力解決的問題了。

儒家官員所做的往往總是以德義,以經學擋道,具體問題從不負責。

神爵二年,烏孫請求與漢室聯姻,衆人點頭,宣帝准許,可是蕭望之又反對。他說烏孫動搖不定,不守盟約,太不可靠,於是宣帝改變了決定。

然而這到了五鳳年間,匈奴內亂,有人因匈奴爲害日久,建議趁機討伐,宣帝召集大臣商議時,蕭望之卻又以春秋大義爲例,認爲兵不伐喪,大國不乘人之危,應講仁義,該加以羈縻了。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3張

其後匈奴單于來朝,在接待規格上,蕭望之更認爲不應該以諸侯王對待,而應執以平等之禮,示以謙遜之德。

烏孫不可靠,難道匈奴就可靠嗎?也難怪王夫子要大肆批評,說匈奴爲害日久,從來做不成友邦,不趁其內亂微弱興兵,反救其災患,大講什麼仁義之道,是大爲失策了。

“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有漢一代,其情形正是如此,王夫子之言真是見血封喉。

蕭望之甚至還曾做過這樣的事呢:

那年西域莎車人殺死大漢任命的莎車王及漢朝使者,依附匈奴,漢使者馮奉世當機立斷,調兵平亂。

捷報傳來,宣帝與羣臣都認爲應該大肆宣傳,封賞馮奉世,但是蕭望之卻說:馮奉世擅自用兵,雖然有功,但不可以爲後法;馮奉世如果加封,大家都會羣起效仿,爭功爭利,那國家就不得安寧了。

瞧吧,這特麼算什麼道理,這難道還不是依仗名聲、聖寵的弄權小人嗎?道理如果如此,那就什麼好事都不可做了。所幸宣帝只是點頭,卻並沒有聽從。

宣帝這點頭而不從,卻是暗藏深意的。

這意思非常之深,也大不可量。

4

漢宣帝在武帝時卻是受過牢獄之苦,曾經深入京都三輔之地瞭解民情的,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能勵精圖治,選賢任能,有那著名的麒麟閣十一功臣,而得“孝宣中興”之治。

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所以也就能主張王道、霸道雜治,反對儒術獨尊。

這就是說宣帝雖注重禮儀教化之功,卻更重務實的循吏、法家,儒家基本是他用來點綴、輔助的。

此所以當漢元帝爲太子,勸宣帝說陛下用刑太深,宜用儒生時,宣帝會勃然大怒。

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更曾因此而嘆:亂我家者,太子也。其失望溢於言表。

儒家不通實務,厚古薄今,不知真正所守,向來以虛實迷惑他人,漢宣帝對儒家的認識真是深透無比。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4張

他當初也正是因爲此,爲是否該任用德名無雙,學問超人的蕭望之做丞相大爲躊躇,所以他就曾把蕭望之推出去,先後讓他去做平原太守、左馮翊,想試試他的政事能力。

可是派蕭望之做平原太守的時候,他不願去,上書說朝廷應該把他這樣的經學之士、精於策劃之士留在朝中,參與政事;這樣才能被諸侯稱道,建立太平盛世。

他這裏自然又說的頭頭是道。

到派他做左馮翊的時候,蕭望之則乾脆就裝病了。卻是宣帝知道他的病因,派人去告訴他這是用來考察你的政績的,他這才一骨碌爬起來,趕緊賣力表現去了。

這傢伙滿口仁義道德,動輒春秋大義、君王天下,卻竟是這麼幹的。

然而他到底也沒能做上丞相。

這恐怕不但是他的表現沒能使宣帝滿意,還因爲他對丞相邴吉的態度。

5

蕭望之的傲至於霍光,那算義不受辱,但他對邴吉的傲,卻就是真正的傲了。

也不單單是傲。

此事起因於大司農耿壽昌設置常平倉的一個建議。

這常平倉就是古代爲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

低價時大量購買提高糧價,高價時低價出售加以平抑,此即是所謂的一防穀賤傷農,二防谷貴傷民。

此舉對百姓、國家都大大有利,宣帝非常支持,但是蕭望之又反對。

他不久便藉着災荒開始批評朝政,藉機發揮,說百姓貧困,盜賊不止,這都是二千石官員大多無能,不夠稱職的緣故。三公不合適,所以日月星無光,今年初日月少光,這是臣等之罪。

二千石大員多不稱職,這難道不是丞相之罪?日月星各對應君臣,災異之事往往導致君臣引咎,但這種引咎一般是輪不到蕭望之這樣的官員的,他這又是說的什麼?

很顯然,蕭望之話說的漂亮,這矛頭其實是指向丞相邴吉的,大約他反對設置常平倉,也即是要丞相好看——宣帝就因此不高興了。

邴吉是一代名臣,非常得力,宣帝對他一向敬重,所以他就派了好幾個大臣去詰問蕭望之。

史載,蕭望之面對大臣詰問,竟是摘下帽子對答的,可見他當時有多麼不服,態度有多麼不遜。這事越發讓宣帝厭惡。

他可是大儒,最講禮儀、鎮靜功夫的,而且那是代君詰問啊。

其後大臣們上報,蕭望之卻還不止是這種舉動。

他對欽差謁者竟只是拜了二拜而已,謁者問他話,他卻又故意伏地不起,不好好回答。他自己已經無禮,可是卻還曾指責謁者禮節不周呢,謁者代表皇帝,你難道要指責皇帝嗎?你身爲大儒不自檢點,現在卻仍舊要引經據典指責他人失禮,這豈不可笑?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5張

這分明就是一個只能看到他人之黑,完全不肯認錯的儒者嘛。你的謙遜呢?忠君呢?你莫非只能對匈奴謙遜,只能在君主愛你的時候謙遜?

不過不管怎樣,就是蕭望之不接受詰問,百般抵賴,他對丞相邴吉的態度也水落石出了。

按照慣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是必須當日前去探病慰問的,可是蕭望之哪一次也沒去。

丞相爲首輔,按照禮儀,御史大夫遇見他當身居其後,非丞相謙讓,不得前行,但是蕭望之每每與丞相併行。

而且蕭望之一旦與丞相意見不合,就動輒說這樣一句話:君齡尊高,難道能與我父親同年嗎?

這叫什麼話!丞相如果比你年齡小的話,這就不是丞相了,就可以不講官禮了嗎?而且這是論事之道?這邴吉對你可還有引薦、提拔之恩呢。

蕭望之這個大儒的不守儒道,拽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他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多少真正的朋友的,大家都敬而遠之。

蕭望之還有其它事。

身爲御史大夫,不守禮法,居然用官家車馬照料家事;其少史頭戴法冠,其妻子居然前行引路。其下屬爲他經營生意,並私贈錢款,共計十萬三千。蕭望之受賄牢獄贓款達二百五十萬之多。

這特麼現在便是一個僞道學了,假大師了。

蕭望之本想扳倒丞相邴吉,卻不料自惹一身騷,宣帝於是立刻下旨,把蕭望之狠狠責備了一通,說的非常不堪。

不過宣帝卻沒有將其下獄,而是免去其官職,讓他做太子太傅去了。

宣帝說是不忍處分,這恐怕還是顧忌蕭望之的名聲,顧全蕭望之顏面的緣故。蕭望之學問還是有的,讓他教太子讀書,也算正當。

宣帝甚至還不準蕭望之去謝恩呢,那就是表示不想看到他,其厭惡已不難想見。

宣帝的點綴還是必須要的,料想以他之英明,以太子關係之重,他一定會囑咐太子如何掌握分寸,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

只是宣帝卻沒有多少時日可活了。

6

黃龍元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繼位。

輔佐大臣自然是太子師傅幾個,和幾個外戚、能臣。

漢元帝登基,蕭望之以前將軍、光祿勳輔佐朝政,又躊躇滿志,決心發揚儒術,恢復古制了。

他爲此很聯合了幾個同黨,可是很遺憾的是,他面臨着更大的對立勢力。

重法家的漢宣帝當初不但選用了許多賢臣循吏,也曾在中書省發掘、培養出兩個非常重要的宦官,弘恭和石顯。

這兩個人雖然不很正,但卻精通律令,熟知掌故,政治靈活,善於處理奏章。

他們兩個在宣帝時就很得寵,到元帝這裏就更得寵。

元帝卻自有他的道理,此二人能力出衆,且爲宦官,無親無靠,最可專心辦事。何況他那時政務不通,尤其需要依賴。

可是元帝卻不知道,這無親無靠的兩個宦官權術精湛,他們與外戚聯繫密切。

自古朝臣往往排斥外戚、宦官,認爲前者不過裙帶關係,後者身份低賤,尤其能夠誤國誤事。

這再加上儒家認爲技藝非道,法家不合禮儀教化之功,所以操末技之人,一般循吏,就必須打倒。

蕭望之就因此上書元帝,以中尚書爲百官之本,國家樞機,用宦官非古制也爲由,請求元帝罷免宦官。

其時弘恭大概已死,石顯爲中尚書令,蕭望之這上書近乎侮辱宦官,又牽扯權力,於是立刻招致了石顯等宦官的記恨。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6張

蕭望之當初因爲丞相邴吉之事已頗失人心,他其實還有二件事更大失人心。

第一件,左馮翊韓延壽曾經跟蕭望之互相攻訐,導致落敗棄市。

韓延壽卻是極得民望的,他受刑之時,曾有吏民數千趕來獻酒,爲他送行。所有人紛紛落淚。

第二件,享有古代十大清官美稱,在京城一代聲望極高的京兆尹趙廣漢與蕭望之陷於政爭,也是落敗被殺。

蕭望之因爲這三件事,因爲其本身性格就已經相當孤立,他此時再與勢力巨大的宦官、外戚集團作戰,就更顯得身單力薄。

然而蕭望之卻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只知道自己是大儒,聲望極高,背後站着一羣同道,只知道自己曾爲帝師,元帝對他很好。

他完全未意識到宣帝留下的法家根基有多麼深厚,自己的同黨其實也不過幾個,他那些道是根本敵不過人家的術的。

人家甚至不用大招,輕易就可以把他碾死。

就利用他本身的弱點就行了。

7

蕭望之不是在結黨嗎?儘管你結黨看起來是做正事,做所謂好事,但以你前面所爲,隨便爲你按上幾條大罪非常容易,也絕對能夠讓人相信。

於是石顯等不久就向元帝彙報,說蕭望之結黨,互相稱頌引薦,多次構陷大臣,他們企圖獨攬朝政,控制大權,應該命“謁者召致廷尉”。

這個“召致廷尉”原是一個術語,就是交付廷尉審問的意思,可是據說剛剛登基不久的元帝不識其中關竅,他以爲就是讓廷尉詢問一下,辨明事實而已,於是就點頭答應了。

可是這之後幾天元帝竟再也沒見到蕭望之,於是就問大臣是怎麼回事,他到這時方纔知道蕭望之原來是下了大獄。

元帝知道不妥,本想挽回,可是外戚,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卻加以阻攔。元帝恰恰也需要保持臉面,於是就下令把蕭望之和他那幾個同黨一起削職爲民,趕回家裏去了。

事情過去僅僅幾個月,元帝念在師生一場,到底顧惜,因此就又下詔賜蕭望之關內侯爵位,加給事中,特許他每月初一、十五朝見,以示尊師重道,以示慰勉。

皇帝對蕭望之還是很有好感,很有感情,與衆不同的啊,元帝的這一舉動未料卻使蕭望之的兒子,散騎中郎蕭伋心思大動,他竟趁機上書要爲父親伸冤。

他要伸什麼冤?除了說石顯等人是誣告之外,還包括本來只是詢問,有司卻將父親下獄一事。

可是當時皇帝所批的確實是“召致廷尉”啊,你這樣說豈不是說皇帝無知,皇帝亂判?你前番之罪還沒有說清呢,現在居然又心懷不滿,將矛頭指向皇帝,這還了得?

你不找事人家還放不過你呢,於是石顯等又是一頓分析、燒火,說不讓蕭望之蹲一下大獄,他是不會服氣的,而且他這樣還不治的話,無以警戒,無以施恩。

石顯等卻是知道蕭望之的脾氣的,此等人可殺不可辱,如果下獄,蕭望之必定自殺,他們所想的便是隻要皇帝一點頭,就可以好好折辱蕭望之一頓。

史載此時的元帝卻也曾想到此節,認爲師傅太過剛直,恐怕會出事。但是石顯說人命至重,何至於如此?何況蕭望之並非重罪,只要告訴他可以減罪,就沒有什麼可憂慮的。

於是元帝又一次點頭答應。

降罪詔書再次下達,這一次可就不同了。

一大批軍警包圍了蕭望之的府邸,這讓蕭望之全家驚慌失措。

蕭望之第一個反應果然就是自殺,但是他妻子卻死死攔住了他。

妻子說這一定不是皇上的意思,蕭望之猶豫不決,於是就去問他的弟子朱雲。

大儒蕭望之是什麼人?他是怎麼死的 第7張

可謂有什麼師傅便有什麼弟子,那據說也很崇尚氣節的朱雲竟立刻就說,師傅就該自殺。

天底下居然有這種弟子,你既然那麼尚義重道,何不跟着殉道殉師呢?

蕭望之即因此說一句,我已年邁,不可苟求活命,被人羞辱,就引鳩自殺了。

此後元帝聽聞,據說痛哭不已,嚴責石顯等鼓惑,但是他到底沒有追究石顯等人。

元帝真可能不知道後果嗎?他如果知道爲什麼還仍然會這麼做呢?

外戚、宦官勢力不能得罪,法家勢力不能得罪,或許元帝對他這個無用卻多事,並不斷破壞安定團結的師傅也感到厭煩了吧?

他正好可以借石顯等人之手除掉這個老頭,而且他還兩不得罪。

加封蕭望之長子蕭伋算什麼?年年派人去祭奠蕭望之之墓算什麼?這些惠而不費,倒大有利於元帝的名聲和統治。

蕭望之總之就這樣死了,不管他到底是社稷重臣,還是弄權小人,也不管是死於道,還是死於拽。

他做了些什麼,留下過什麼,一切都看得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