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官員,但是要談論道西漢時期的著名執法的官員,那麼非張釋之莫屬了。

張釋之,是河南南陽人。早年間張釋之和兄長張仲一起生活,張家比較有錢,所以張仲花錢給弟弟捐了一個官。於是張釋之做了騎郎,可是十年的時間,他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得到升遷。張釋之感到很愧疚,畢竟花了兄長不少錢,於是他打算辭官回家。中郎將袁盎聞訊,“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漢文帝親自召見了張釋之,雙方進行了一場談話,“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漢文帝聽後非常高興,“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謁者僕射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能夠時常伴隨皇帝出巡。張釋之很有才能,因此他很快又得到了升遷的機會,“上拜釋之爲公車令”。

公車令的級別、待遇並不算太高,“秩六百石”,但是作用很重要,“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上任沒多久,張釋之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太子與樑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按照規定,任何人到司馬門,都應該下車,否則就是違反宮衛令,要受到處罰。

太子、樑王那是皇帝的愛子,更是太后的掌上明珠,他們兩人地位特殊,根本沒把宮衛令放在眼裏,而以前的公車令也不敢管。但張釋之不一樣,他堅持秉公執法的原則,他率領衛士追上了太子、樑王,然後將其扣押,不允許他們進宮。接着張釋之進宮,向漢文帝上奏,彈劾太子、樑王的罪行。

漢文帝免冠謝罪,說道:“教兒子不謹。”薄太后聽說自己的兩個寶貝孫子被扣押,趕緊下旨“特赦”,張釋之這纔將太子、樑王放入宮中。這件事之後,張釋之不但沒有被貶,反而接連升官,後來被封爲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漢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負責審理全國的刑獄案件。

張釋之在任期間,“守法不阿意”,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審理案件,不惜多次頂撞漢文帝。比如有一次,漢文帝乘車出行,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走出,驚了皇帝的車駕。張釋之瞭解情況後,原來此人是無意之中驚駕的,所以只判了罰金。漢文帝非常生氣,認爲懲罰太輕,張釋之卻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過了一會兒,漢文帝稱讚道:“廷尉當是也!”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第2張

而關於張釋之事蹟還有許多,例如:張釋之任廷尉後不久,漢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使漢文帝駕車的馬受了驚。文帝大發雷霆,命令隨從騎兵將那人抓了起來,把他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審問了那人,那人戰戰兢兢地說:“我是長安縣的鄉下人,來這裏聽到清道戒嚴,急忙躲入橋下。過了好久,以爲皇上已經過去了,便從橋下出來,卻看到皇上的車馬、儀仗和衛隊正在過橋,連忙回身跑開,實在是不得已的。”

張釋之據此奏請判處相應的刑罰,說這個人違反清道戒嚴的禁令,按罪應處以罰金。漢文帝聽了大怒,說:“這個人驚了朕的馬,幸虧朕的馬脾性溫和,假如是別的馬,不就把朕摔傷了嗎?而你卻只處以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是這樣規定的,陛下卻要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無法取信於民了。況且在當時,陛下令人立刻殺掉他也就罷了;如今既然把他交付給我這個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的象徵,一旦出現偏差以後百官使用法律時也都會任意地輕判或重判,那麼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了。希望陛下明察!”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第3張

過了許久,漢文帝才勉強地說:“你的判處是對的。”又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廟內神座前的玉環,被抓住了漢文帝大怒,把他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照法律中盜竊宗廟服飾物品的處罰條文,奏請將那人在鬧市區斬首。漢文帝勃然大怒,說:“那個人胡作非爲,居然偷竊先帝宗廟中的器物。朕之所以把他交給你,是想滅他的族。而你卻按照通常的法律條文奏請斬首,這不是朕用以供奉先帝的本意。

爲什麼說張釋之是西漢的執法先鋒?張釋之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第4張

張釋之聽了,就脫下官帽叩頭謝罪,但仍堅持說:“依照法律條款,這樣的判決已經達到極限了。況且滅族和斬首都是死罪,但因犯罪的輕重程度而有差別。如今因爲盜竊宗廟的器物而判他滅族,如果萬一有愚民盜挖了高祖長陵的一捧土,陛下又將給他們施加什麼刑罰呢?”

漢文帝猶豫了很長時間,又與薄太后商量了這件事,這才批准了張釋之的判決。

張釋之不畏強權,堅持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則是他的人格魅力的表現,絕對是漢代的執法先鋒。而且小編認爲他對漢文帝的教育和指正也對漢文帝的明智統治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說他是漢文帝的良師真的一點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