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爲五霸之首,齊國國力也一度達到鼎盛。管仲開闢了法家的先驅,更是被譽爲“聖人之師”。不過這個“聖人”恐怕和儒家倡導的聖人含義是格格不入的,孔子就曾評價管仲“管仲之器小哉”。雖然管仲有孔子不認可的一面,但孔子對管仲也有很多敬佩之意,畢竟管仲所作出的貢獻,不僅僅是在齊國身上開花結果,還影響了整個華夏文明。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一,春秋初期的格局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鎬京,周幽王被殺。第二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春秋時代開始。東遷之後,周王室便失去了整個關中地區的王畿地區,加上用土地以犒勞諸侯,周王室的王畿地區僅僅剩下了洛陽一座孤島。王畿地區的減少,必然會導致人口、賦稅和軍隊的縮減,以至於周王室衰微,還必須仰賴於晉鄭等諸侯,《左傳》有載:“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由於沒有了周王權威的約束,中原諸國的秩序開始混亂起來。首先,鄭、宋、衛、魯等國混戰不斷,不聽周王的號令。其次,以鄭國爲首的諸侯開始挑戰周王室的權威,公元前707年,鄭國在繻葛之戰中擊敗了周王軍隊,使得周天子顏面掃地。第三,這些諸侯國內部不斷髮生內亂,弒君事件時有發生,以至於綱常敗壞。第四,各國國君和卿大夫等公然踐踏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以至於禮崩樂壞。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2張

而在中原陷入了混亂的時候,蠻夷等族開始乘機入侵中原。在北方,北狄、山戎等南下,《春秋》記載了多起春秋早期北狄入侵的事件,如前714年“北戎侵鄭”;前706年,“北戎伐齊”;前662年,“冬,狄伐邢”。黃河流域的燕、齊、晉、衛、鄭等國都遭遇到了北狄的威脅。最嚴重的一年是公元前661年,北狄攻破了衛國之都。在西部,西戎橫行於關中地區,並威脅洛陽,“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伊、洛,往往有戎”。

最大的威脅出現在江漢地區的楚國,從名義上說楚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但是楚國卻並不承認這個諸侯的地位。楚君熊渠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稱王,並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從西周以來,楚國就是周朝的一大威脅,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都先後和楚國發生過戰爭。爲了遏制楚國的北上,西周後期在江漢流域分封了隨、申、唐、蔡、應、息、弦等姬姓諸侯,史稱“漢陽諸姬”。但到了春秋早期,漢陽諸姬已經被楚國消滅殆盡。不僅如此,楚國還不斷出兵威脅中原,公元前710年“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公元前678年,楚國開始進攻中原最強的鄭國。公元前666年,楚國一度攻陷了鄭國之都。《公羊傳》評論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3張

二,管仲改革:齊國的富國強兵之路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隨後他任用管仲爲相,開始了富國強兵之路。

在經濟方面:一,承認土地私有,按照土地質量的優劣來徵稅,即所謂的“相地而崔徵”。二,實行休養生息,實行富民政策,主張“無奪民時,則百姓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三,加強國家對手工業的控制和管理,設置了“工正”、“工師”、“鐵官”、“三服官”等官員來管理手工業。第四,鼓勵商業的發展,降低稅收,實行“馳關稅之徵,五十而稅一”。並加強對商業的管理,設置市場以通商貿,實行淮平政策以調節物價。

行政上,主要是重新劃分行政管理體制。第一,按照地區來劃分區劃。將臨淄之外的地區化爲了五屬,屬下又設置了縣、鄉、卒、邑等行政單位。行政區劃的改革有利於打破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事上,管仲推行軍政合一的體制,將全國百姓嚴密地組織起來,實行了兵農合一的政策。爲了製造武器裝備,管仲實行了以兵器和鐵器來贖罪的政策,使得齊國“甲兵足”。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4張

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以鞼盾一戟,小罪謫以金分,宥間罪。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國語·齊語》

在外交方面,管仲主張“親鄰國”。初期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欲從事於諸侯”,對魯國發動了長勺之戰,結果遭到了失敗。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和魯君在柯會盟,被魯國大夫曹沫劫持,被迫歸還了侵佔魯國之地。齊桓公在外交上的挫折後,開始聽從了管仲“重爲之皮幣,以驟聘眺於諸侯,以安四鄰”的建議,開始交好諸侯。公元前679年,齊、衛、宋、陳、鄭五國在甑會盟,隨後魯國也交好於齊國,這爲齊國的霸業提供了良好的外交環境。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5張

三,管仲對華夏秩序的維護

西周時期,華夏秩序由周天子主持,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已經無法號令諸侯,華夏秩序出現了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來重建華夏秩序,這就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個諸侯就是霸主。春秋早期的鄭國雖然強盛一時,但其國力是難以主持華夏大局的。齊國則不同,首先齊國是太公望的封國,在西周就具有一定的征伐大權;其次,齊國的面積大,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第三,在經過管仲的改革後,齊國的國力大增,並得到了周邊諸侯的擁護。因此,齊國能夠具有這種領導能力。

首先,齊國必須要解決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並讓諸侯臣服於自己。鄫城會盟後,鄭國還不想臣服齊國,拒絕參與齊國的會盟,魯國則對齊國保有牴觸心理,並時時尋找機會對抗齊國。公元前679年,齊率領宋、邾兩國進攻郳國,鄭國卻在後方偷襲宋國。次年,齊、宋、衛聯合伐鄭,楚國也趁機攻鄭,鄭國被迫和齊國等國在幽地會盟。但是鄭國的態度始終反覆不定,第二年,鄭國就拒絕朝覲齊國;公元前675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惠王奔鄭國尋求保護,鄭國也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周惠王復位後,周鄭的關係迅速惡化,鄭國不得不承認現實,和齊國會盟。同年,魯國和莒國聯合對抗齊國,齊、宋、陳進攻魯國,魯國被迫臣服於齊國,並向齊國交納聘禮。公元前672年,齊國又平定了陳國內亂。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6張

公元前667年,齊、宋、鄭、陳在幽地會盟,周天子封齊桓公爲侯伯,賜予齊桓公征伐大權。第二年,齊桓公就帶領諸侯征伐和周天子有過節的衛國,這標誌着齊國的霸主地位得到了正式的確立。稱霸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率領諸侯開始反擊蠻夷的進攻。公元前666年,山戎進攻燕國。兩年後,齊桓公和管仲率領軍隊進攻山戎,孤竹,使得燕國轉危爲安;公元前662年,狄人進攻邢國,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救邢國;第二年,狄人進攻衛國,衛國被滅,百姓流離。齊在楚丘重建衛國,同時也將邢國遷到夷儀。這就是歷史上的“救邢存衛”,大大提高了齊國的威信。

在狄人和山戎的威脅暫時解除後,齊國開始集中力量對付楚國。公元659年,楚國再次進攻鄭國。齊桓公召集諸侯在淮陽、黃、陽谷等地會盟,共商伐楚大事。公元前656年,齊國組建了八國之師,正式開始了伐楚。八國軍隊首先攻破了楚國附庸的蔡國,再繼續南征伐楚。楚國看見諸侯大軍來勢洶洶,被迫和齊桓公、管仲進行談判。經過了一輪較量後,齊楚雙方在召陵會盟,楚國答應不再進攻中原各國,並恢復向周天子的朝貢制度。召陵之盟後,華夏各國的威脅也暫時得到了解除。

管仲爲何稱爲“聖人之師”?孔子認可管仲嗎? 第7張

但召陵之盟後,中原各國的秩序還未恢復,各國依然有不斷相互攻伐的現象。管仲向齊桓公提出要以德服諸侯,齊桓公接受其建議,減少了軍事征伐。公元前651年,齊國召集中原諸國在葵丘會盟。葵丘會盟上,齊桓公和諸侯國達成了約定:

第一條"初命": 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爲妻。 第二條:尊賢育才,以彰有德。第三條:敬老慈幼,無忘賓旅;第四條: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第五條: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葵丘會盟標誌着中原的秩序重新建立了起來,維護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