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齊桓公與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對”深意何在

齊桓公與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對”深意何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

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爲相。

齊桓公與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對”深意何在

網絡配圖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爲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六天後纔到齊國。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干涉來奪取君位。雙方在乾時會戰,管仲建議當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魯莊公卻說:“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聽管仲的話,結果遭遇伏擊,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齊桓公爲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魯莊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爲齊國要管仲不是爲了報仇雪恨,而是爲了任用他爲政。因爲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爲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爲魯國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但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殺管仲。且魯莊公新敗,聞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齋戒三日,拜了管仲爲相,並稱管仲爲“仲父”。

齊桓公與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對”深意何在 第2張

網絡配圖

二千六百年前,曾經有過一次君王與大臣的對話,它影響了二千多年的中國政治,意義深遠。那就是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關於有道君主與無道君主人格的一次“君臣對”。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爲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爲相。一天,齊桓公與管仲進行了一次對話。

齊桓公問道:何爲“有道君主”?管仲回答了七條“有道君主”的標準。其一,崇敬山川、宗廟、社稷,依禮祭祀。(“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其二,對有功舊臣要撫卹救濟,使其富有。(“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其三,團結武臣,使其爲國效力。(“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其四,重用貞廉、正義的良臣,使上下得到修治。(“聖人在前,貞廉在側,競稱於義,上下皆飾”)其五,刑政明察,四時無失誤,人民不憂,五穀豐登。(“形正明察,四時不貸,民亦不憂,五穀蕃殖”)其六,國內外和諧相處,四鄰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戰爭。(“外內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革”)其七,接受鄰國來聘的幣帛,以懷其德,接受以制令來告者,以爲法式。(“受其幣帛,以懷其德,昭受其令,以爲法式”)

齊桓公與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對”深意何在 第3張

網絡配圖

齊桓公再問道:何爲“無道君主”?管仲也回答了七條“無道君主”的表現。其一,大建宮室,高築臺榭。(“大其宮室,高其臺榭”)其二,不用良臣,依靠讒賊。(“不用良臣,依靠讒賊”)其三,有國不治,依靠別人謀劃;政令不善,有如黑夜行事。(“有國不治,借人爲圖,政令不善,墨墨若夜”)其四,不遵循天道,不借鑑四方,不治理家庭,胡作非爲。(“不循天道,不鑑四方,有家不治,闢若生狂”)其五,進用俳優藝人,廣置鐘鼓音樂,沉溺賭博之戲,玩賞樂人瞽者。(“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戲其工瞽”)其六,誅殺良臣,玩弄婦女,遊玩打獵沒有節制,粗暴對待長輩,四出遊玩,調戲玩樂。(“誅其良臣,敖其婦女,撩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笑語”)其七,行政不佳,刑法殘酷,殘害民衆,還自以爲是有功。(“式政既輮,刑罰則烈。內削其民,以爲攻伐”)

管仲與齊桓公的這番“君臣對”,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統治方法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