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樣的風平浪靜。唯一不同的,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海戰即將上演。倭軍(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大寶律令》後才稱日本)一千餘艘戰艦,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共計五萬餘人,氣勢洶洶的向熊津江口殺來。不料,卻被大唐劉仁軌不足萬人的軍隊,打的大敗,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百濟投降,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戰”。

一、“量”多“質”差,艦船落後

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場大海戰中,倭軍坐擁戰船千艘,五萬之衆,防守的唐軍戰艦不過二百餘艘,人數更剛過萬餘。那爲何,在人數、戰艦數量上都處於碾壓的倭、百聯軍,居然會在這場戰爭中完敗呢。首先,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戰爭並不是依靠數量取勝,更不是靠無腦“暴兵”取勝,而是依靠着軍隊“質量”。雖然倭軍在數量上碾壓唐軍,可唐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戰船的質量上都“反碾壓”倭軍。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首先,我們來看兩國的士兵。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歷二十餘年的貞觀之治,北逐突厥、西討高昌,正是國勢鼎盛,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此時的倭國剛剛在中大兄皇子(日後的天智天皇)的領導下推行“大化改新”,剛剛邁入“律令國家”的行列,甲兵裝備都還在初級階段,不過是由各地豪族糾合起的烏合之衆,對上裝備精良又久經戰陣的唐軍,自然是落於下風。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第2張

其次,就是海戰中至關重要的“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不及唐軍,連戰船也完全遜於大唐。唐軍雖然只有戰艦170艘,可均是樓船、艨艟。樓船高達三層,巨大無比,勘察7世紀海上的“航母”,艨艟則包覆牛皮,用以衝撞敵船。日本呢,儘管有着千艘戰艦,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長不過20米,寬則7米,和樓船、艨艟比起來,簡直就像小漁船。其後的戰爭中,也再次證明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小漁船”被唐軍的“航母”們一艘艘包圍、擊沉,猶如一場屠殺。

二、戰術失當,前後失顧

當然,軍隊的素質與質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有時只要戰術周密、指揮得當,還是華麗可以“屌絲逆襲”,以弱勝強。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倭國(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主帥,望着自己所統領的千艘“戰艦”,再看了看對面唐軍區區兩百艘戰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們的大軍(皇軍)繼續前進,他們就會後退逃跑!”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第3張

正是在這樣的滿目自信下,倭軍千艘戰船就毫無組織,亂哄哄的向唐軍的樓船、艨艟發起了衝鋒,企圖用衝擊戰術擊垮唐軍。可是,倭軍的這些“小漁船”對唐軍的衝鋒,就像蚊子叮一個包般,毫無作用。再加上倭軍戰艦的爭先恐後、毫無組織,千艘戰船都擁擠在狹窄的熊津江口,宛若巨大的“停船場”,唐軍戰艦也迅速抓住戰機,包圍倭軍,個個擊破。

三、君臣離心,臨陣殺將

倭國軍隊素質、裝備底下,戰鬥指揮一團亂麻就算了,自己內部居然還不團結,臨陣殺將,堪稱作死。

白江口之戰前,倭國盟友百濟國內發生政治動盪。百濟國王扶余豐因爲其大將鬼室福信戰功卓著,害怕他會殺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給他扣了頂謀反的”大帽子“將其誅殺。可這個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濟國內最能打的將軍,更是百濟、倭國抗擊唐軍的棟樑。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倭國不僅痛失將才,更是鬧得百濟國內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後塵。

白江口之戰日軍數量更多,爲什麼卻慘敗? 第4張

倭國、百濟聯軍坐擁着如此”質量“的軍隊、如此”自信滿滿“的主帥,再加上內鬥不斷,臨陣殺將的“豬隊友”,如果不輸給唐軍,那恐怕纔是歷史最大的笑話了。白江口一戰也徹底打消了倭國東亞最強的美夢,天智天皇驚呼於大唐的強大,立馬將倭國改名“日本”,並派出使者向大唐學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