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白江口之戰中,爲何唐朝能夠大勝日本呢?

白江口之戰中,爲何唐朝能夠大勝日本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663年,倭軍與唐軍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爲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此役,倭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而白江口之戰是中日第一次戰爭,當時中國處於唐朝時期,日本叫倭國,還沒改名,到了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才同意日本的改名。這裏有個有趣現象,日本爲什麼這麼執着改名?而且需要唐朝這邊同意?這還得從漢朝說起,漢朝時期,日本是被漢朝稱爲倭奴的,也叫倭國。到了隋唐時期,日本人越來越瞭解漢字的含義,他們意識到倭是帶有歧視的意思,於是一直想要改名。但改名爲什麼要中國同意?當時唐朝是最強大的東亞霸主,日本想借唐朝的威名,改名更容易讓別的人接受,再者,倭國也是中原王朝賜名的,改名當然還得找中原王朝。

戰爭發生在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時期,日本則經過大化改新後不久,變成封建社會不久。當時的東北亞有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其中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於歷史的原因,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稱臣時而順從,時而反叛。中原王朝一直對高句麗的警惕心很強,這種牆頭草的小國,總會帶來許多問題,弄不好就反咬一口。

到了唐貞觀年間,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但沒有消滅高句麗,戰略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後,由於各種原因只能退兵。唐太宗之所以親征高句麗,原因是:當時高句麗聯合百濟打壓新羅,新羅是唐朝的藩屬國,新羅馬上向唐朝求援,唐朝下令讓他們停止對新羅的侵犯,他們不聽,於是就發生唐朝征討高句麗。而高句麗當時的政權發生了變化,導致入侵新羅,當時高句麗內部大臣淵蓋蘇文,殺害高句麗王高建武,另立高藏爲王,之後聯合百濟入侵新羅,造成唐朝只能對高句麗用兵,唐太宗死後,造成無法繼續消滅高句麗。

到了唐高宗時期,爲了消滅高句麗,唐軍兵分多路進攻高句麗,其中蘇定方就由水路進攻,但當時並不是直接進攻高句麗,而是高句麗的盟軍百濟。百濟頂不住蘇定方的攻擊,公元660年,百濟最終滅亡,而建立百濟的是扶余人,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隆等全部投降於唐朝。當蘇定方率軍北上時,投降的扶余人又開始萌生反叛之心,最終在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的號召下,許多人紛紛起義。留守百濟的是劉仁願,後來劉仁軌也來到百濟鎮壓叛亂。

唐軍吊打日本和百濟:面對百濟的起義,唐軍兵分兩路,劉仁師和劉仁願,率領陸軍,在陸上消滅百濟的殘餘勢力,劉仁軌率領水師在白江口遇到了來支援百濟的倭軍,這次百濟找來了日本做幫手,日本率領四百餘艘戰艦,在白江口和唐軍對峙,而唐軍這邊只有170艘,不管是兵力數量還是戰艦上,倭軍都遠勝唐軍。但當時唐朝的造船技術比日本的還要先進,堅固的船體,更適合海上還行,日本的則比較小,顯得比較寒酸。

日本最重要的失敗原因是:竟讓把全部船連接在一起,當時他們並不知道中國有火燒赤壁的典故,日本也沒有熟悉中國的許多經典戰役,偷師還未成。當唐軍的火箭如陣雨般的落下來時,倭軍的戰船被燒的渣都不剩,無數倭軍只能跳海,淹死不少。面對火光沖天的艦隊,日本人是心涼的,萬萬沒想到唐軍還有這一招,他們徹底服了,最後只能退回日本列島,不敢幹涉朝鮮半島的事情。

日本人來的快,去的也快,還沒來得及真正的抵抗,估計韓國人祖先百濟心裏一直在罵娘吧,這坑爹的小日本,連唐軍的一波攻擊都抵擋不住,最後灰溜溜的走了,海上的失敗,陸上的更是擋不住唐軍進攻的步伐,最後叛亂平定。

白江口之戰中,爲何唐朝能夠大勝日本呢?

戰役的結局影響:此戰之後,高句麗徹底失去百濟這個盟友,獨自面對唐軍夾擊,最終只有被滅的份上。而日本也退回到列島之後,也怕唐朝的報復,唐朝由於忙着滅高句麗,加上滅了高句麗後,武則天逐漸掌握政權,也就放棄了打擊日本。之後的日本,大量學習唐朝文化,那時候日本,遣唐使是最多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和他比,從日本出版的唐朝地圖中可以看出,日本把唐朝的版圖畫到了最大化,可見日本對唐朝有多麼的崇拜。從此日本也不敢隨意和中國開戰,直到1592年,日本重要人物豐臣秀吉,帶領日本人入侵朝鮮,可惜依舊被明軍打敗,近一千年纔敢和中國開戰,最後也沒能打贏中國。

而當時的日本和唐朝到底有哪些差距呢?那時日本剛經過大化改新才十幾年,由一個奴隸制國家到一個封建社會國家沒多久,而中國都封建社會已經經過一千多年了,其強大的文化根基不是日本可以比較的,成熟的漢語,經典的戰役記載,唐詩的輝煌,軍事制度的強大與合理,科技水平的發達等等,這些不是日本可以比較的,這也是日本爲了改變自身狀況,才全方位學習唐朝的重要原因。發現自身落後才努力學習,這是日本大和民族一貫做法,明治維新就是一個更好的表現。

白江口之戰,唐朝不僅給力日本人一個教訓,同樣給日本人心中樹立一個強大的中國。如果說白江口之戰是中國吊打日本的戰役,那萬曆朝鮮戰爭也是奮力一擊,滅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甲午戰爭則是驕傲自滿帶來的後果,抗日戰爭則是用血與淚來吸取教訓。

白江口之戰唐軍爲何能戰勝日本?

一、“量”多“質”差,艦船落後

這場大海戰中,倭軍坐擁戰船千艘,五萬之衆,防守的唐軍戰艦不過二百餘艘,人數更剛過萬餘。那爲何,在人數、戰艦數量上都處於碾壓的倭、百聯軍,居然會在這場戰爭中完敗呢。首先,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戰爭並不是依靠數量取勝,更不是靠無腦“暴兵”取勝,而是依靠着軍隊“質量”。雖然倭軍在數量上碾壓唐軍,可唐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戰船的質量上都“反碾壓”倭軍。

首先,我們來看兩國的士兵。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歷二十餘年的貞觀之治,北逐突厥、西討高昌,正是國勢鼎盛,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此時的倭國剛剛在中大兄皇子的領導下推行“大化改新”,剛剛邁入“律令國家”的行列,甲兵裝備都還在初級階段,不過是由各地豪族糾合起的烏合之衆,對上裝備精良又久經戰陣的唐軍,自然是落於下風。

其次,就是海戰中至關重要的“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不及唐軍,連戰船也完全遜於大唐。唐軍雖然只有戰艦170艘,可均是樓船、艨艟。樓船高達三層,巨大無比,勘察7世紀海上的“航母”,艨艟則包覆牛皮,用以衝撞敵船。日本呢,儘管有着千艘戰艦,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長不過20米,寬則7米,和樓船、艨艟比起來,簡直就像小漁船。其後的戰爭中,也再次證明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小漁船”被唐軍的“航母”們一艘艘包圍、擊沉,猶如一場屠殺。

白江口之戰中,爲何唐朝能夠大勝日本呢? 第2張

二、戰術失當,前後失顧

當然,軍隊的素質與質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有時只要戰術周密、指揮得當,還是華麗可以“屌絲逆襲”,以弱勝強。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倭國主帥,望着自己所統領的千艘“戰艦”,再看了看對面唐軍區區兩百艘戰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們的大軍繼續前進,他們就會後退逃跑!”

三、君臣離心,臨陣殺將

倭國軍隊素質、裝備底下,戰鬥指揮一團亂麻就算了,自己內部居然還不團結,臨陣殺將,堪稱作死。白江口之戰前,倭國盟友百濟國內發生政治動盪。百濟國王扶余豐因爲其大將鬼室福信戰功卓著,害怕他會殺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給他扣了頂謀反的”大帽子“將其誅殺。可這個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濟國內最能打的將軍,更是百濟、倭國抗擊唐軍的棟樑。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倭國不僅痛失將才,更是鬧得百濟國內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後塵。

倭國、百濟聯軍坐擁着如此”質量“的軍隊、如此”自信滿滿“的主帥,再加上內鬥不斷,臨陣殺將的“豬隊友”,如果不輸給唐軍,那恐怕纔是歷史最大的笑話了。白江口一戰也徹底打消了倭國東亞最強的美夢,天智天皇驚呼於大唐的強大,立馬將倭國改名“日本”,並派出使者向大唐學習。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