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歷經四千餘年時光的文明:龍山文化

歷經四千餘年時光的文明:龍山文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一語概括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地域遼闊。戰國以來,由盤古而三皇五帝的神話傳說,被封建士大夫們奉爲正統古史體系。國人從沒懷疑中國文化的起源和其真實性,直到西方資本主義崛起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先是歐洲教士,繼而是東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起源提出了種種匪夷所思的外來說。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國外考古學家因仰韶文化的彩陶與近東和歐洲的彩陶有近似之處,提出了中國史前文化西來的假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古史界興起了疑古思潮,同時中國近代考古學起步,中華民族起源的問題更趨向複雜化。疑古學派對三皇五帝的古史體系發起了挑戰,懷疑三皇五帝和堯舜禹禪讓等故事記載的可信性。這種思想對廓清古史傳說產生了積極作用,推動了古史研究的發展。但在具體問題上,往往“疑古”過頭,極端的疑古者對傳說時代的古史全盤否定,客觀地迎合了中國文化外來說。

在“西來說”和史學疑古思潮主導了中國學術界之際,以傅斯年、李濟等爲代表的中國考古學的開拓者,顯示了清醒的頭腦和開拓精神,對中國遠古史以及如何研究中國古史提出了高人一籌的主張。正是他們的這些判斷和認識,促使他們在中國東部地區邁出古史研究的新步伐。

歷經四千餘年時光的文明:龍山文化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武原河東岸的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李濟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爲黑陶文化。不久,重新命名爲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爲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

龍山文化的發現,證明中國東部存在一個土生土長不同於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這個黑陶文化在許多方面與殷墟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一書,於1934年很快編輯出版。李濟在序言結尾中寫道:“所以我們決定以這篇報告集的首卷,希望能由此漸漸的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下釋上週歷史的形成。”

1949年以後,經過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爲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爲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歷經四千餘年時光的文明:龍山文化 第2張

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遺存,其分佈以山東地區爲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嶽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爲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佈,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爲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爲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爲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爲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爲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爲代表,主要分佈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爲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山東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經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一千餘處,經過發掘的遺址和墓地也達六十餘處。

日照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的堯王城,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該遺址發現於1934年,公佈面積約爲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爲,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

歷經四千餘年時光的文明:龍山文化 第3張

青島城陽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一百米處的高臺地上。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與北面均爲斷崖,高約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斷續續地暴露在表面,內含文化遺物比較豐富。根據考古學家考察確認,這是一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爲研究青島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教場鋪遺址,屬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間。在茌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牆平均寬度爲28米,保存下來的高度近2米,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築。根據鑽探結果,城牆大體接近圓形,東西略長,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同時在城牆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據考證,此時出現了人祭。

景陽岡遺址位於景陽岡村以西。197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先生髮現。1979年,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 個、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約1.5米。上層爲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佈;耕土層下爲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爲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爲生活器皿。灰坑底部發現一完整牛骨架,似爲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在配合陽谷縣景陽岡公園開發建設工程中又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爲“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對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了一批城址、房址、水井、墓葬和陶窯等遺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銅器、石器和動物骨骼,再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龍山文化時期先民生活和生產的畫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