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山文化起源於大汶口文化。第一次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發現而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

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三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分佈地區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在山東半島,而河南、陝西、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傳說山東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龍山文化遺址大量被發覺於魯地。

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在考古學上龍山文化處於新石器時期晚期和青銅時期,這也解釋了爲什麼龍山文化是石銅並用的文化。在新石器時期顯著特徵是農業的發展,人們不再逐水草而居,不在食不果腹,不在流浪放牧,而是進入農業革命後的文明新階段。這時的人過着定居生活,人口大量積聚,進而開墾更大的土地,如此反覆人口不斷上漲,土地面積活動範圍空前擴大。定居後的人類社會制度經歷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的轉變。比如在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手工業,製陶業還有農業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打破紀錄,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後,研究人員意外的發現了150噸左右的粟,這批規模巨大的糧食刻畫了幾千年前古人農業生產量的穩定和富足。人早已遠離了思想幼稚、生活經驗狹窄最原始文化,不斷向青銅、鐵等新階段發展。龍山文化毫無疑問提供了最初的發展基礎

龍山文化良好的基礎提醒我們在四五千年前可能會出現祭祀現象。祭祀的起源是早期人類神話的創造和宗教的產生。神話如同一顆蜜糖,給早期人類思想上的撫慰。因爲能人剛脫離原始猿猴羣體,雖然已經在大腦中產生意識,但不免因爲生活經驗的積累狹窄,所以會荒誕的幻想和想象。帶着這些想法人看到自然的風雨雷電現象,不免會去把大自然看成像人一樣的主體。一方面是如此,另一方面人很弱小,羣體的能力都不足以改造環境,更不用說個體遇到不可抗的自然力時的恐懼。人需要一個精神的上的引領來彌補艱苦環境帶來的絕望。通常情況下,大家會選擇出色的羣體領導人作爲神話原型,同時根據對某一方面能力的渴望會在人這個原型下附加很多屬性比如大力神對於孱弱、西遊記中的筋斗雲對應遠距離裏遷徙的不便等等。基於心理上的需求需要釋放的一個出口慢慢形成定期祭祀的規矩。宗教也如出一轍。人太弱小爲了防止個體無法融入氏族,分散羣體凝聚力,宗教出現並起到穩定社會組織社會秩序的作用。順理成章地也發展出祭祀的制度。

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第2張

這裏特有的人祭不應該單單被理解成殘忍野蠻,反而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龍山文化的階層分化。在父系氏族社會由於糧食的穩定供給和量化生產,衍生出複雜而完整的社會體系,有貿易、政治、階層……進而有了階級對立、私有制、貧富差距。可以看出如果沒有相對文明的底子不會有人祭,人實際上可以作爲一種私有制下的財產任意處置,情況是如此並且的確發生了。

龍山文化的黑陶在燒製時採用了封窯煙燻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爲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除了地理環境的陶土材質好,還因爲有一定的文明程度龍山文化也發展出審美觀念。如果沒有面包,不會有人想到愛情。況且四五千年前人們過的還相當艱苦,能有審美說明龍山文化的農業經濟足夠支持除生產外的精神和美的活動。

龍山文化普遍被認爲是華夏文化的前身,它連接着古老的原始人類和華夏文化,作爲一個交接緩衝地帶未來將會有更多超出知識結構的問題要去研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