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大汶口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爲龍山文化的源頭。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爲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爲主,晚期發展爲輪製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爲以種植粟爲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大汶口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佈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佈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爲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爲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甕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着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第2張

大汶口文化的遺存,最早是在1952年發掘滕縣崗上村遺址,以及1952、1953年發掘江蘇新沂花廳墓地發現的,但對其文化性質曾長期認作爲龍山文化。直至1962、1963年發掘曲阜西夏侯遺址發現了其早於龍山文化的層位關係之後,才於1964年命名爲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