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這段民間傳說究竟純屬杜撰抑或有歷史原型?它又是如何演變成我們所熟悉的版本的呢?

1.故事的梗概

一般認爲,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成型於《三俠五義》,這是由清代說書藝人石玉昆所編寫的公案俠義小說,講的是展昭、五鼠等人協助包拯斷案的故事。

書中第一個案件便是狸貓換太子一事,其主要情節如下:

宋真宗趙恆遲遲沒有兒子,且皇后之位又多年空懸。這一年,劉妃和李妃相繼有了身孕,真宗於是明言,誰先生下皇子便立誰爲皇后。

兩人之中,李妃先產下一子。爲了爭奪皇后之位,生性陰險惡毒的劉妃與太監郭槐合謀,用一隻被剝去皮的狸貓替換掉了李妃的兒子,以此污衊她生的是妖孽。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網絡配圖

真宗信以爲真,大怒之下將李妃打入了冷宮,轉而立劉妃爲皇后,並將她的兒子立爲太子。

劉妃本打算將換出來的李妃之子處死,但沒有成功,太監總管陳琳與宮女寇珠冒死用食盒把李妃之子偷偷送出了皇宮,並藉機交給八賢王撫養。

六年後,劉皇后的兒子不幸夭折,真宗只得過繼八賢王的孩子,並立他爲嗣。巧的是,這個孩子正是被換掉的李妃之子。後來,劉皇后又再次進讒言誣陷李妃,李妃最終逃往了民間。

宋真宗死後,李妃之子登基爲帝,是爲宋仁宗。巡遊在外的包拯,遇到了流落民間的李妃,得知狸貓換太子一事後,包拯將李妃帶到了京師。

緊接着,包拯與仁宗排演了一出陰間斷案的戲碼,驚恐萬分的郭槐道出了全部的真相,仁宗與李妃終於母子相認。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真相大白後,已是太后的劉妃本就臥病在牀,聽聞這一消息後便驚厥而死。與此同時,立下大功的包拯被任命爲宰相。

好人終有好報,惡人終有惡報,整個悲劇最終以皆大歡喜告終。

2.故事的母本

狸貓換太子一事當然並不存在。除了用狸貓來替換太子的情節顯得驚悚怪誕外,這一故事本身還有許多與史料不符之處。

狸貓換太子一案的男主角包拯,在仁宗出生時只是一個十一歲的少年,儘管在天聖五年(1027)包拯便進士及第,但爲了贍養年邁的父母,他十年沒有出來做官。

直到父母去世後,包拯纔開始入仕爲官,出任知縣。而此時已是景祐四年(1037),“狸貓換太子”一案兩大女主角李宸妃、劉太后早在四、五年前已經相繼去世。

所以,包拯並沒有與劉太后、李宸妃打過交道,因而這一故事自然並不存在。但,在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又並非無根之萍、無源之水。

劉妃、李妃確有其人,仁宗也曾被劉妃收爲養子,後來的認母也確有其事。不過,李氏初入宮時只是劉氏的侍兒,身份低賤,而劉氏當時已是修儀。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真宗到劉氏那裏臨幸時,李氏被指定司寢,因而有了身孕。隨後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生下一個男嬰,便是後來的仁宗。

誕下皇子的李氏,首先被封爲縣君,但還沒有進入嬪妃之列。後來又生下一女,雖然夭折,但此後李氏卻得以進入嬪妃的最低一級五品才人。

到了真宗快去世時,李氏方升爲二品婉儀。而直到臨死前,李氏才終於被封爲宸妃,冊封當日,她便去世了。

由於李氏最初只是劉氏房裏的侍女,因而她生下的兒子被無子的劉氏養爲己子,並沒有不妥之處,身份低賤的李氏也只能默認,而不敢反駁。

由於地位的懸殊,李氏根本沒有可能同劉氏爭奪皇后之位,甚至連想都不敢去想。劉氏無須搶奪,更無須以什麼狸貓來偷換。劉氏房裏有了真宗的唯一子嗣,自然也是劉氏兩年後成爲皇后的一個重要砝碼。

仁宗即位後,太后劉氏垂簾聽政,把控國家大權。雖然明知道當今聖上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李氏並沒有聲張出來,而是默默地把這個祕密藏在心間。其他人懾於太后權勢,也不敢說出真相。

就這樣,二十三年來,仁宗一直以爲劉太后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直到劉太后病逝後,燕王趙元儼——即八賢王原型。才告訴仁宗:陛下乃是李宸妃所生,而李宸妃死於非命。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最後得知真相的仁宗眼淚掉下來,哭的是稀里嘩啦,痛徹心扉,他數日不理朝政,向全國下罪己詔自責,譴責自己沒有盡到人子的孝心,隨後追封李氏爲皇太后。

而且,爲了驗證李氏是否死於非命,仁宗令人將李氏掘墳開棺,並親往視之。

開館之後,發現李妃面色如玉,栩栩如生,衣着華麗,如皇太后服飾。棺材中浸滿了水銀,因而屍身保存完好。見此情形,仁宗不由得嘆息:人言豈可信哉!於是並尊李氏、劉氏二後。

仁宗認母一事,事實明瞭。李氏懾於劉氏的權威,終身不敢與親生骨肉相認,以至於二十三來,仁宗竟不知自己的身世。

真相大白後,仁宗不僅下詔書自責,公開認母,還鬧到了要開棺驗屍的地步,這樣的皇家倫理劇自然引得朝野轟動。

故事本身就足夠狗血,而且還牽涉到當今皇上,這自然最容易成爲街頭巷尾的談資,也最容易以訛傳訛,不斷被添枝加葉。之前提到,早在劉氏剛死時,就已流傳李氏死於非命的說法,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第3張

網絡配圖

隨着時間的推移,仁宗認母一事漸漸地喪失了原本的面目,而逐步地離奇化、神話化。

從真實發生過的仁宗認母,到我們熟知的《三俠五義》中頗具奇幻色彩的狸貓換太子,整個故事的演變大體可分爲三個階段。

3.元代的甄嬛劇

首先是元代的甄嬛劇。元代有佚名作者的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題目《李美人御園拾彈丸》,簡稱《抱妝盒》。大概的劇情如下:

李美人爲宋真宗產下一子,心生嫉妒劉皇后於是密令宮女寇承御殺死太子,棄之於金水橋河下。

生死關頭,太子身上出現紅光紫霧籠罩着他,寇心生不忍,於是與太監陳琳合謀,將太子藏於妝盒內,送給南清宮八大王收養,後被無子的真宗嗣爲太子。

仁宗即位後,太監陳琳說出了真相,於是仁宗與李氏母子相認。同時,爲了不傷及先帝顏面,仁宗擱置劉後,改西宮爲合德宮,改奉李妃爲純聖皇太后。

與史書相比,元雜劇的變動有兩點,一是將認母的時間提前,改爲在李氏、劉氏生前得知真相。二是劉氏形象改變了。

歷史上,劉氏雖然沒有讓李氏與仁宗相認,但也並沒有過分打壓李氏,反而給了她一些恩惠,比如將她的弟弟李用和安排做官。

劉氏本人,是北宋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在歷史上留下了不錯的名聲,史書稱讚她“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繼劉太后之後,宋代又多次有太后攝政之事發生,而大臣們總要拿她做榜樣,動輒就是“如章獻太后故事”。

然而,到了元雜劇中,劉氏由一個賢能英明的女主一躍成爲心術不正的毒婦,爲了權勢,竟然試圖殺害無辜的嬰孩,當真是心狠手辣、邪惡無比。

此外,還有一點,這時替換太子的手段還很簡單,只是謊稱是萬歲爺要看太子便把李妃之子騙了出來。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原因有兩點:

一是劇情需要。任何一個故事要想廣爲流傳,最關鍵的便是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好人就要好成雷鋒,壞人就要壞到“五歲殺父,七歲殺母,九歲強姦妹妹,十一歲自滅滿門”這樣的地步。只有這樣,才能喜聞樂見。

在最初的原始檔案中,劉氏雖然故意不讓李氏母子相認,但除了這點,她並沒有對李氏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然而一般人並不買賬,總認爲其中別有洞天。於是在李氏死後不久,便流傳她被謀害的謠言。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這謠言的發起人並非市井無賴,而是皇室貴胄,以至於逼得仁宗親自開棺驗屍,最終轟動全國。儘管事實證明劉氏並沒有謀害李氏,但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民間的流言反而是接連不斷。在這些傳說中,劉氏作爲反面人物的形象逐漸定型。

道理不難理解,這樣的冤案總要有一個壞人來負責,誰是壞人?劉氏自然是最佳人選。既然是壞人,自然不能有一絲善念,於是故事中便多出了一個八大王,由他出面撫養被替換的李妃之子,而這原本是劉氏的工作。

二是遺民情結。蒙古人建立元朝後,漢人的地位大大降低,與之對應,儒生也淪爲與乞丐並稱的地步,所謂“九儒十丐”。異族的殘暴統治,最容易觸發人們對舊朝的懷念之情,遺民情結自然生髮。

《抱妝盒》的故事有些類似《趙氏孤兒》,人物的性格是同樣的忠貞不二,太子被救的情節是同樣的驚險,一個是被程嬰藏在藥匣之中,一個是被宮女藏於妝盒之中,最後同樣是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才沉冤得雪,真相大白。

所以,《抱妝盒》反映的是無名氏存趙救宋的心理,體現了一種深深的遺民情結。

4.明代的時事劇

到了明代,仁宗認母一事開始與包拯扯上關係,故事版本很多,最著名的則是《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鎮》。

話說包拯在外巡遊時,於桑林鎮遇到流落民間且雙目失明的李氏陳訴冤情,她自稱是當今聖上的親生母親,當年生下仁宗後,被劉妃指使太監郭槐來了個掉包,以劉氏女替換了李氏子。

大宋第一奇案竟是一個假故事,它的僞造情節從何而來? 第4張

網絡配圖

被替換兒子後,李氏心情苦悶,不小心誤殺了女兒,被憤怒的真宗打入冷宮。一直到仁宗即位天下大赦,李氏才逃離冷宮流落民間。

包拯得知後,三審郭槐,查清了此案。仁宗與李氏最終母子相認,李後得以入宮,羣臣彈冠相慶。仁宗本打算要令劉後受油熬之刑,但被包公勸止,只“着人將丈二白絲帕絞死”,郭槐則受鼎鑊之刑。

與元雜劇《抱妝盒》相比,明代《包公案》版本的狸貓換太子幾乎是重新換了個故事,人物、情節都做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劉後、郭槐最終都不得好死,這無疑反映了人們的心理。此外,這裏仍沒有狸貓出沒,劉氏是用自己的女兒來替換李氏的兒子的。

實際上,明代的《包公案·桑林鎮》還有着時事劇的特點,故事中的李宸妃有着孝宗生母紀太后的影子。

紀太后是孝宗的生母,當時憲宗寵幸萬貴妃,萬氏恃寵而驕,後宮有懷孕的都暗中派人使之墮胎。在宮女的暗中幫助下,懷孕的紀後偷偷生下了一個嬰孩。萬貴妃得知後,又喚太監張敏去溺死。

張敏非但不忍下手,更是冒着生命危險將嬰孩祕密撫育,被廢的吳後得知後也來哺養。後來,憲宗遲遲沒有兒子,張敏便向皇帝道出了實情,欣喜若狂的憲宗立刻派人去接皇子,並於次日頒佈詔書,立他爲太子。

然而,不久紀後便暴病而亡,張敏也隨之吞金自殺。孝宗即位後,爲紀太后立廟。大學士尹直撰寫紀念文章,其中有兩句:“睹漢家堯母之門,增宋室仁宗之慟。”

“仁宗之慟”四字明白無誤地點出了紀太后之事與仁宗認母一案共同的悲劇。史書記載,每當孝宗誦讀此文時,動輒欷歔流涕,可見內心的悲痛。

5.神來一筆

元代的《抱妝盒》與明代的《包公案·桑林鎮》,對於仁宗認母一事的描寫,彼此有很大不同,是狸貓換太子流傳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版本。

清代的《三俠五義》混合了這兩大版本,並且增加了離奇的狸貓元素,終於炮製出了成熟版的狸貓換太子。直到此時,才真正可以將仁宗認母一案冠以狸貓換太子的名頭。

這神來一筆,也終於將仁宗認母故事推到了高峯,成爲直到今日仍經久不衰的民間傳說。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