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皇帝駕崩後,在恭親王奕訢的幫助下,慈禧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登上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舞臺,在此之後,這對叔嫂在政治上也有過一段幸福的“蜜月期”,可見,這二人無論是感情基礎還是政治聯合,叔嫂配合得天衣無縫,堪稱爲“黃金搭檔”,嫂子奪得了統治權力,小叔子也成爲了天下權力最大的“二把手”。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網絡配圖

辛酉政變之後的幾年,恭親王奕訢大權在握,躊躇滿志,成立總理衙門,積極推進洋務運動,重用漢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與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但這些都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滿,慈禧太后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奕訢的大有作爲,讓慈禧太后感到了不安。

儘管叔嫂二人在權力分配上有分歧,但是,恭親王奕訢依然努力支持洋務運動,大力提攜漢族官員,一時間,國家呈現出難得的大好形勢,這也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面對國內外紛繁複雜的局面,奕訢大有力王狂瀾的志氣。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一八六五年的時候,慈禧太后曾經就彈劾恭親王奕訢“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的奏則痛斥過恭親王奕訢,並下令將恭親王奕訢“雙開”:“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叔嫂同盟”的裂痕開始了,這也是慈禧對奕訢不滿的第一次爆發。

大清的官員們一時間都傻了,“黃金搭檔”也開始“窩裏鬥”,而且還是最高權力層面的鬥爭,由於恭親王奕訢的卓越才能和深得人心,文武百官開始懇求慈禧太后,強烈要求挽留大清的好總理恭親王奕訢。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奕訢主動自我檢討後,慈禧太后終於收回成命,歸還了這位前政治盟友的幾乎所有的烏紗帽,但是,依然去除了“議政王”的頭銜,非常慶幸,恭親王奕訢總算沒下臺,還是“二把手”,依然還擁有巨大的權力。

“二把手”永遠是很難做的,恭親王奕訢在辛酉政變至此次慈禧訓斥,在將近五年的時間裏面,把洋務運動推向了一個高度,這次事件後,奕訢開始認識到,以後一定要擺正位置了,這個小嫂子不簡單,由於慈禧對奕訢的變化,洋務運動的推進困難重重,而慈禧太后卻進一步確定了她“一把手”的統治地位,這是清朝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一八八二年,恭親王奕訢因病離職,這次離職雖說稱病,暫時離開中樞,但更多的是作爲“二把手”的心病啊!要知道,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十餘年,所帶來的成績是明顯的,而且很多軍工業已經粗具成就,此時的洋務派需要這個“二把手”的大力支持。

比如說,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一些軍隊,而且北洋水師的籌備工作正在進行,已經向英國購買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北洋水師主要人員專門赴英國學習。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第3張

網絡配圖

可是,一八八四年對於恭親王來說,又是一個檻,五月二日,美國的權威報紙《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發表了一則關於中國政壇的消息:“中國前總理恭親王自殺身亡”,該報道對這位中國的“前總理”恭親王奕訢進行了高度的評價,然而非常可惜,一篇極好的評論,確實一則失實新聞,五十二歲的恭親王奕訢正在可以稱之爲“天下第一府”的恭王府中喝茶呢!

不過,奕訢所喝的是一杯苦茶,二十餘天前,他的政治生命已基本被判了死刑,對於此時的恭親王來說,可謂壯志未酬,哀莫大於心死啊!這次事件,恭親王又下臺了,這次下臺又是爲了什麼呢?

直接原因是中法戰爭爆發,特別是中法在越南的對峙,清軍喪師失地,搞得天朝上國很沒面子,慈禧太后借力打力,展開了她爐火純青的政治手腕,完成了最高權力的更替,奕訢及所領導的班子成員,即軍機處成員集體下臺,慈禧太后重新組成了新的軍機處,以慈禧太后爲核心,以醇親王奕譞(恭親王的七弟)爲首的新行政集團組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其實這次奪權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列位看官應該清楚,慈禧太后是奪權的高手,洋務運動的深入讓恭親王奕訢深得人心,漢族官員特別是湘軍淮軍派系,逐漸掌握了總督、巡撫等地方要職,而這些漢族官員又與恭親王過往甚密,是恭親王的權力過大,慈禧太后要奪權嗎?一八六五年的事情會重演?

筆者認爲,恭親王奕訢的這次下臺與之前不能同日而語,這次所面臨的是中法戰爭,是戰是和?這是統治者面臨的巨大抉擇,奕訢若是還在臺上,顯然要對此抉擇負主要責任,然而,多年的“二把手”經驗告訴他,一旦抉擇失誤,皇上和太后是不會錯的,那麼誰是替罪羊呢?

奕訢首當其衝,宦海風雲,他已經習慣了爾虞我詐,儘管他還是個鐵帽子親王,雖然生在皇室,身居高位,但作爲“二把手”,他要推進洋務運動,還要繼續維護與慈禧太后的關係,他感到身心交瘁。

奕訢若當皇帝,清王朝或許走的更遠,只可惜奴性難改 第4張

網絡配圖

當時主戰的聲音很高,以醇親王奕譞以及李鴻藻爲代表的“清議派”,就極力主戰,但從大清的整體實力而言,奕訢和李鴻章等人,依然希望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儘量避開中法交戰,以爭取時間,韜光養晦,搞好國家的國防建設,顯然,這種思想是可以理解的。

與其說是由於法軍在越南初勝,慈禧太后降罪,還不如說是恭親王奕訢給自己和所有班子成員找了一個下臺的最合適的臺階,因爲,奕訢並不主戰,也不想爲之後戰爭的失敗繼續做替罪羊了。

然而,中法戰爭,中國在軍事上並沒有完全處於下風,還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臺灣抗擊法軍的部隊甚至將法軍海軍主帥孤拔擊斃,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臺,這些勝利來之不易,須知清軍與西方軍隊作戰,少有勝績,當然如果沒有洋務運動,這場勝利也是無法獲得的。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意味着洋務運動的全面破產,也導致了清朝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奕訢此時雖說再次出山,但此時的他已非三十年前搞洋務運動可比,圓滑世故,專門揣摩慈禧的用意,完全把自己當成了聽之任之的“二把手”,而沒有主見,這又如何能挽狂瀾於既倒呢?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