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皇帝地宮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需要封閉,最後一個工匠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祕密了,封閉地宮時最後一位工匠能夠全身而退,全靠一個叫“頂門石”的裝置,原理是很簡單的,但是也凝聚着古代人的智慧在裏面。

雖然古代皇帝自稱萬歲,但是他們也瞭解能活七八十就不錯了,很多皇帝可能二三十歲就英年早逝了。

那麼古代人又比較重視自己的身後事,講究厚葬,所以皇帝一登基就開始給自己選擇萬年吉地,防止自己死後都沒有地方下葬。

這裏大家不要奇怪,皇帝是一國之主,墓地自然極其宏大,並且地上建築也不少,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皇帝墓地,這樣修建陵墓可能需要很多年。

比如朱元璋的明孝陵先後調用軍工10萬人,歷時達25年,直到永樂三年才徹底修建好。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不過好在朱元璋活的年紀比較大,等朱元璋駕崩時,只是一部分地上建築沒有修建好,不影響他下葬。而一些駕崩比較早的皇帝,陵墓沒有修好是很正常,比如明代在位一個月的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登基不到一月,就因爲縱慾過度,服食“紅丸”暴斃,由於剛登基,根本沒來得及選擇萬年吉地,新建也來不及了,於是就用了當年景泰帝修建的陵墓,屬於“鳩佔鵲巢”。

所以,爲了防止皇帝駕崩後沒有下葬的地方,很多皇帝剛登基就開始着手建自己的陵墓,即使這個皇帝很年輕,也都不例外。

皇帝的陵墓,地宮是個大工程,需要挖的很深,明清時期的陵墓都是寶城寶頂的形式,而唐代的陵墓都是以山爲陵,將山體掏空,施工起來更加難,但是防盜等級比較高,比如乾陵,屹立千年而不倒。

陵墓修建好,就等着皇帝駕崩後,葬入地宮,皇帝安葬好,當然還要封閉地宮,將地宮門反鎖。

地宮反鎖,自然需要裏面有東西把地宮鎖住,因爲如果在外面上鎖,盜墓賊不很容易就打開墓門了嗎?

既然在裏面鎖住,難道真的需要人在裏面鎖住,然後陪葬皇帝。如果真是這樣,那真的太殘忍了。

先秦時期確實有陪葬制度,陪葬的人有皇帝的嬪妃和建墓的工匠,秦始皇陵據說就有很多工匠被迫殉葬。

但是漢朝以後,殉葬制度基本上沒有了,明代朱元璋重新開歷史的倒車,又開了殉葬制度,估計可能有工匠爲朱元璋殉葬。明英宗朱祁鎮又廢除了殉葬制度,由此可見,後面建陵墓的工匠是可以存活的。

既然可以存活,那麼這裏有人不禁要問,地宮反鎖,那麼最後一個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第2張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爲建國後,郭沫若等人發起了對明代定陵的考古挖掘,地宮反鎖這個祕密才被打開,原來祕訣是一種叫作“頂門石”的裝置。

古代工匠的智慧——頂門石

“頂門石”其實就是一塊長方形的石板,又稱爲“自來石”,是地宮反鎖的主要裝置,當年定陵挖掘時就發現了這個裝置。

1955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聯合當時史學家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icon、鄧拓等文化界響噹噹的人物呈遞報告,請示發掘長陵。

周總理考慮到當時考古挖掘利大於弊,對研究明史有很大的幫助,就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長陵是朱棣的陵墓,裏面可能有《永樂大典》,考古價值很高,可是正當挖掘長陵的工作開始後,考古學家們開始後悔了,因爲之前沒有挖掘皇帝陵墓的經驗,所以進行了一年多的挖掘,都沒有找到地宮入口。

郭沫若等人看挖掘長陵難度太大,於是選擇了陵墓比較小的定陵,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墓,考古學家們覺得先拿定陵練練手,再挖掘長陵也不晚。

1956年,定陵挖掘開始了,一開始挖掘工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快找到了地宮的金剛牆,金剛牆上的磚並不是很結實,考古人員打開了幾塊磚,裏面冒出來一陣陣黑煙還夾雜着嗆人的糟木頭味。

因爲都說皇帝陵墓裏面可能有機關,毒氣,所以考古人員不敢進去,只能買了一個大公雞,放進去七天後依然可以打鳴,於是考古人員進入金剛牆內。

但是這時候還沒有進入地宮,後面還有好幾道石門,可是正當考古人員想要推門而入時,發現這個漢白玉的石門怎麼也推不開。

石門外部,並無鎖、栓之類,顯然它是從裏面關閉的。一時間考古人員納悶了,難道真是有人在裏面鎖上的,但是裏面的人怎麼出來的呢?

考古人員查閱明清史料,發現了很多地宮又再次被打開的記載,比如當年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張嫣就是清代入關後駕崩的,清代把張嫣葬入朱由校的德陵。崇禎皇帝死後,沒有陵墓,也有葬入田貴妃墓的記載。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第3張

這些說法都可以證明,明代的皇陵確實可以打開,考古人員再次仔細研究,用手電發現了這個祕密,原來兩扇石門的中間有兩釐米的縫隙,順着縫隙查看,有一個石柱頂着石門。

考古人員準備移開石柱,推開石門,可是怎麼纔可以不讓擋門的石柱不被破壞,還可以移開它呢?

考古學家費盡周折,他們用鉛絲套、木板頂,終於將石條移開,把石門打開,這樣也不會破壞石柱,我們現在在定陵還可以看到這個頂門石,當然它還有個名字叫“自來石”。

爲什麼叫“自來石”,原來它有自動的功能。

具體操作就是在雕刻石門的時候,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合適部位雕刻出一個表面突起的槽。然後再在門內中軸線不遠的石鋪地面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來。

關閉石門前,先將石柱放入槽內,並慢慢讓其前傾,使之與石門接觸。裏面的人員從門縫裏出來後,外面的人慢慢的關閉石門,石條藉助其本身傾斜的壓力,直到它的頂端落在兩肩石門的那個凸槽內,這樣石門就會完全鎖死。外面的人有千斤之力,也推不開石門。

我們現在來看,自來石的原理是很簡單的,但是當時的工匠門可以想出這個辦法,還是挺厲害的。這樣確實可以確保墓門被封閉,同時也不用留下來給皇帝殉葬。

當然如果皇帝要求工匠陪葬,肯定你也跑不了,因爲一般殉葬都是殺掉後陪葬。不過從定陵挖掘來看,裏面既沒有人殉葬,也沒有什麼機關陷阱,這點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打開自來石的利器——柺子形鑰匙

當年孫殿英盜墓時,其實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石門打不開,孫殿英直接用火藥炸開了一個缺口,然後士兵進去後,把石柱移開。

進去的士兵明白了自來石的原理後,就製作了一種柺子形鑰匙,所以慈禧墓裏的後面幾道門的自來石就沒有損壞,看來應該也是用柺子形鑰匙從門縫中把石柱移開的。

柺子形鑰匙的製作也很簡單,就是用一根粗鐵絲,把頭上握成U型,慢慢的把鐵絲從門縫伸進去,橫過來套住石柱,用力往後推,這樣石門就順利打開了。

孫殿英盜乾隆皇帝的陵墓時,也用了這個方法,前幾道門都可以打開,最後一道門又打不開了,氣的孫殿英再次使用炸藥。

據說當時因爲乾隆皇帝的陵墓進水,有一個棺材漂了過來,正好抵住了石門,所以纔打不開的。可是再難開的門,只要用上炸藥,一樣可以輕鬆進入。

後來清東陵又發生了第二次盜墓案,這次是一個叫王紹義的土匪發起的,他本來是個彈棉花的,因爲對盜墓這件事比較精通,所以改行變成了盜墓賊。

第二次東陵被盜損失更大,由於王紹義明白自來石的原理,所以他也瞭解如何打開墓門。這次盜墓事件比孫殿英的那次更加嚴重,清東陵裏面除了順治皇帝的墓,幾乎無一倖免。

其實,古代的皇陵基本上很難逃脫被盜的命運,最好的辦法就薄葬,這樣最不容易被盜,這點可以參考元代的皇帝墓,現在都找不到在哪裏,怎麼會被盜呢?

還有前面提到的順治皇帝,他的墓是清東陵裏面唯一沒有被盜的皇陵,原因就是順治皇帝信奉佛教,所以他是火化了下葬的,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因此盜墓賊對順治皇帝的墓根本不感興趣。

古代皇陵建成後需要裏邊上鎖 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逃脫的 第4張

小結:古代皇帝下葬後,如果皇帝臨終前沒有明確表示讓工匠殉葬,基本上工匠就可以存活。至於封閉地宮,當然就是靠着“自來石”的原理,成功的鎖上墓門,同時還能全身而退。不得不說,古代人的智慧真是太讓人驚歎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