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鑄造了象徵王權的九鼎。儘管王朝在不斷更迭,九鼎卻始終從一個國王的手上傳到下一個國王的手上。沒有九鼎,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國王。然而,到了秦漢之間,九鼎卻不見了蹤影,由此人們懷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嗎?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又鑄九鼎。這不僅表明我國青銅鑄造技術是十分高超的,而且還可以看到大禹是違反了部落聯盟的傳統,建立了家天下的國家,因爲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爲“問鼎”,建立政權稱爲“定鼎”,就是因爲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爲王權象徵的緣故。

根據《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往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其實,透過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傳說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表明天命之所歸。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網絡配圖

春秋時期,隨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而由楚國首先發難。《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之戎,路經洛邑,特意擺開陣勢,顯示武力。周定王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咄咄逼人,劈頭就問九鼎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冷冷地說:“在德不在鼎!”接着又不緊下慢地回顧了九鼎轉手的歷史,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反之,雖大猶輕。他進而指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罷。這也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來歷。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據《戰國策·東周策》所載,周顯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取九鼎。周求救於齊,迫使秦國退兵。但強秦豈肯善罷甘休,後來秦昭王終於滅掉了東周。

圍繞着九鼎,有兩個問題後人至今難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鑄鼎,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相連,即九鼎的最後下落。

上引《左傳》說九鼎鑄於“夏之方有德”之時,而《史記》把鑄鼎的時間略有提前,說成是“虞夏之盛”之時,並明方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鑄九鼎的,本意是象徵九州。《墨子》說鼎鑄於夏後啓時。上述說法大體相近,得到了後代許多人的贊同,基本上認爲鼎是大禹所鑄,時間在夏朝建立的時候。

懷疑者認爲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從周室奪到九鼎,相反關於九鼎失蹤的傳聞倒是有鼻子有眼。漢滅秦,也沒有見到鼎。劉邦登位時,秦王子嬰交出的只有皇帝璽。《戰國策》說周得九鼎時,每一隻鼎要有九萬人來搬運,九隻鼎要有八十一萬人來運輸,這可能嗎?近代古史辨派學者認爲《戰國策》多誇大之辭,禹鑄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實。

也有學者根據當代的考古發掘,認爲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會遺址中,已經出土過銅器和青銅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學術界公認是屬夏王朝時期的,曾出土銅爵、銅鑿等各式形狀的銅器,並且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坩堝片、銅渣和陶範,證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製造銅器的。至少從技術層面而言,禹鑄九鼎是可能的。僅憑古史傳說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認禹鑄九鼎,恐怕也不見得是絕對有力。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傳承到周朝的九鼎哪裏去了?

一些學者發現《史記》中的說法前後不統一。周、秦二本紀都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終於“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紀》說九鼎在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據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國宮殿中,應當失於秦亡之後。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然他將秦昭王取九鼎的時間較《史記》本文提前了41年。《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那麼九鼎早在東周末年便已遺失,與秦無關。後來,《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以後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撈,結果如同竹籃打水,未能如願。這說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欽韓等學者對上述傳統說法公開表示懷疑,並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說外,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歸結爲以下三點:(一)周人爲防止大國覬覦,加上經濟困難,採取了毀鼎鑄錢的下策;對外則詭稱丟失,不知去向。(二)史載秦滅周取鼎,爲時人揣度之辭,並非事實。(三)秦人謬傳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這些說法足以發人深思,但未必即爲至論。

九鼎既然被周人視爲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因大國覬覦而自行銷燬之理?況且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楚莊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說:“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史記·楚世家》)可見九鼎之“重”,只存在於傳統的神祕觀念之中,而不是實物本身的價值。東周統治者能爲少量之銅而毀鼎鑄錢、甘心自隳天命嗎?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細審古籍中有關記載,對九鼎遺失的時間和地點雖然說法不一,但並無已被銷燬的材料。因此,我們有理由寄希望於考古工作的進展。九鼎如失於東周滅亡之前,那麼埋沒於關東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失於秦末,那麼埋沒於關中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要是項羽破秦後載歸彭城,那倒極有可能“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但與《漢書》記載的年代又相距甚遠。如能將這些問題考辨清楚,對於尋找九鼎的下落,也許不無裨益。

小編看來,九鼎作爲王權象徵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但它作爲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卻有着不可磨滅的意義。因此九鼎的文物價值和象徵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我們相信九鼎一旦重見天日,必然會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