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神話故事 >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前一陣,寫了篇文章,投給平臺,涉及商末周初,提到《封神演義》裏講的“冀州侯”是娛樂性說法,故事發生年代,應該還沒有“冀州”這樣一個行政區劃,甚至可能連“冀州”這個地名都還沒有。

文章發表後,遭了慘扁。很正常。自媒體時代嗎,每個人都有表達觀點的自由,也都有糾正別人的自由。作爲筆者,別人不清楚,反正我還是挺感激各種意見的。

說到“冀州”的那篇文章,有條評論提醒說“冀州”地名早就有,根據是“夏有九鼎”,象徵天下九州,而冀州是九州之一;邏輯推理——早在“九鼎”的夏朝,就有冀州地名了。

這個醒提的好!

特感謝這位不知名的讀者朋友。

這個提醒,引得筆者去思磨、考究另一個話題——九鼎。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一)九鼎源頭及象徵的傳說

有關九鼎,很多說法。比較大衆化的一種,是說那是實實在在的九尊銅鑄大鼎。公共常識層面,最主流是說這九尊大鼎,出現在夏朝。

夏朝是迄今被普遍承認的我國文明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所處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紀。夏朝的君主稱爲“後”,就是後世“皇后”的那個“後”,只不過是用在男性最高統治者身上,相當於後世的“皇帝”。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信息表明,夏朝實際的第一代“後”,名號爲“啓”。

相傳,注意,是“相傳”,未必就有確證——啓的父親名號“禹”,就是傳說中的大禹、禹王、禹君,治水那位。如果他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也的確是第一代“夏後”啓的父親,那麼從今天的觀念來看,他的時代,還不能算夏朝,而是夏朝之前,應該稍早於夏商周斷代工程考據出的夏朝開端的公元前22世紀。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2張

而在比較普遍的大衆化認識中,夏朝起始於禹;或者說,是禹開創了夏朝。

認同九鼎出自夏朝的主流觀點就講,九鼎是大禹建立夏朝後,用天下九州貢獻來的銅,鑄成九鼎,以象徵它們的原材料產地。隨着歷史推演,原材料來自天下九州的這九尊大鼎,被賦予了更崇高、更抽象的意義,象徵王權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進而,再度昇華,被視爲中中國代名詞。

所謂九州,指豫州、冀州、梁州、雍州、青州、兗州、徐州、荊州、揚州。如果跟今天的地名是對接的,稍知地理,就不難想見,都是哪些地方、包括多大疆域。從古代角度看,這樣的九州,用來指代我們的國家,甚至用作中國的代名詞,還是很說得過去的。

但是,九州,跟九鼎,在筆者理解,還是不同。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3張

(二)關於九鼎的質疑

對九鼎的相關質疑,近代以來,屢見不鮮,上至權威大家,下至對歷史感興趣並且有懷疑精神的青少年,各種疑問、觀點和試圖的解析,不一而足,主要關乎三個方面:

第一,關於九鼎出處的疑問。

第二,相比第一,這個比較物理化,是關於九鼎鑄成時代的疑問。

第三,也是物理化的,但比第二絕對,是關於是否真有九鼎的疑問。

九鼎是否真的存在過?在喜歡涉獵些歷史的筆者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4張

以建築物、類建築物、大型器物等作象徵物,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從遙遠的古代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由於地理、水文、礦產等方面的原因,遠古時代生髮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跟同期或稍後世界上一些其他地區的文明相比,並不擁有構築大型建築類象徵物的條件,但卻發展出可以用“繁榮”和“璀璨”來形容的青銅鑄造業。故而,鑄造大型、較大型青銅器物,用作寄望、凝聚的象徵,合情合理、自然而然。鑄鼎以安天下,幾乎是“勢必”。

九是最大的個位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概念當中,有“極多”、“無限”的含義。

鑄就九尊大鼎、陸陸續續鑄就九尊大鼎,用以彪炳統治意志,象徵多族羣、廣泛地域的聚合、和諧、繁茂,相當靠譜。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5張

因此說,九鼎作爲器物的物理性存在,應該不至於疑問。

問題是,這九尊物理性存在的大鼎,是什麼時候鑄就的?是一次性完成,還是分期分批?

夏朝,以至於再稍早的大禹時代,有沒有青銅鑄造技術?

退一步——那時就算已有青銅鑄造技術,發沒發展到可鑄就大型象徵性器物的成熟度?

近現代很有幾位方家大師(其中包括考古方面很有建樹的郭沫若先生)認爲,象徵“華夏九州”的九鼎,應該誕生在青銅鑄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完備的時期。而這個時期,最早也是從夏朝以後的商朝的早期(公元前16~14世紀)纔開始的。

這說法,筆者很認同。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6張

依着這番認同,拼湊些零碎歷史知識,妄自揣測地,爲九鼎的“誕生”,琢磨了兩個可能的年代——

一是商朝中後期;二是西周早期。

商朝中後期,也被習慣稱“殷商”的中心政權,青銅鑄造業達到頂峯的繁盛,壟斷了相關技術和資源,經濟與軍事實力,相比周邊部族、邦國,呈絕對優勢,成爲具有強烈擴張性的奴隸制帝國,疆域空前遼闊(但比今天還是相差很遠),推行高壓極權統治,構成、播種了諸多內外矛盾。

這些矛盾累積並相互作用,激化、分裂趨向,就不可避免。爲維護帝國式統治,有可能推出各種增進凝聚、彰顯權威的舉措。帝國時代的殷商,又很熱衷鑄造大型器物(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鑄於武丁時期,是迄今爲止出土的最大體量的青銅器)。需求、習慣,再加成熟的技術和相對充沛的資源,鑄造九鼎這樣的事,是非常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7張

殷商帝國由盛而衰,不過百餘年光景,就走向了制度的死境,被實力遠不如他們但善於“團級羣衆”、溫善平和的農業部族“周”戰勝、取代。

公元前11世紀中葉,中華文明走入了農耕“封建”的“新生”。崇尚道德的周王朝,採取分封制爲基礎的國家聯盟政體;繼承了商朝的青銅鑄造技術;廣泛播撒以道德爲基礎的農耕文化……文化和生產方式的趨同意志,跟相對鬆散的國家聯盟政體之間,存在着明顯矛盾。爲弱化、彌合這個矛盾,以標誌性器物,詮釋政體、增強政權凝聚力,既很顯必要,也相對容易實現。

從需求角度看,西周初年,比殷商中晚期,鑄造九鼎的需求更實際、更正向,也更迫切。

但是,由於經濟實力和族羣性格等方面的原因,西周,特別是初年,是否會鑄造大型器物,仍值得疑問。迄今爲止出土的青銅器,判定屬西周時代的,未見有很大體量。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8張

不排除,西周初年,出於穩定新政權的需要,特別下大本錢鑄大鼎。就像也不排除,傳說中的九鼎,其實體量未必很大。

如果說,九鼎象徵天下九州,筆者認爲,西周時期鑄就的可能性會更大。再以前,九州也好,多少州也好,未必會有那麼清晰劃分的地理概念。夏商時期,九州中的荊州、揚州、兗州、青州,真還未必是中心政權可以直覺輻射到並予以規範化管理的地方。

有一個不怎麼拿得上臺面的說法,是說天下九州這個概念,確實產生於夏朝,但名字和所指區域,或與後來不同。也的確是在夏朝,製作了對應的象徵性器物,但不是青銅那樣堅固耐久的質地。到西周初年,周王朝統治者,極力摒棄商朝,把逝去已久的夏朝,作爲假想政治模板,按現時國家地理,依託傳說,借夏朝名義,鑄了九鼎。

不管九鼎都代表哪些地域,也不管到底是哪朝哪代真正鑄就,有一條基本可以肯定,就是九尊大鼎,不大可能是從遍佈國土疆域的九個不同地區採集來的原材料加工製造而成。

我們國家銅礦產資源分佈,跟大多數其他礦產資源一樣,都相對地域呈不平衡分佈,不是什麼地方都能採出銅礦石。而且,就遠古至上古的青銅鑄造技術而言,也不是隨便哪裏採來的礦石,都可以用作鑄造器物的。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9張

(三)九鼎所蹤何在?

楚莊王問鼎、秦武王舉鼎、呂不韋“徙九鼎”……

所有這些史籍上找得着的、不好隨便用“傳說”來形容的橋段,都在表明九鼎的事實存在和大型、沉重、標誌性。

作爲權威象徵,由史籍可以看出,九鼎,一直供奉於周王朝的王廷。

假如就是西周初年所制,不算製成後的“就位”,史籍可考,九鼎也至少經歷了兩次大搬家。一次是周廷東徙,就是西周向東周的過渡,由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遷往東周都城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另一次是五百多年後,秦國丞相呂不韋武力滅周,將九鼎“渡”往秦都咸陽。

據史籍記載,戰國末期九鼎第二次大搬家時,有一隻(也有說兩隻),沉入泗水,餘者均被呂不韋帶回了秦都咸陽。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10張

之後,再沒見有九鼎去向的確切記載。

如無疏漏,可以認爲,九鼎(除去沉入泗水的其餘那些)最終的“歸處”,應該是秦都咸陽。

但很顯然,今天的我們,並沒看到它們。不管是在咸陽還是在哪兒。

九鼎去了哪兒呢?

除去沉入泗水的,其餘運去秦都咸陽的那些,有很多人傾向於下面的說法:

秦統一後,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出於保衛勝利果實、安定天下的意志,秦始皇帝嬴政,下令收繳全天下的武器,用作原料,在咸陽鑄造、樹立護佑帝國的巨型銅人,一共12尊。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麼?“九鼎”是怎麼來的又去哪兒了? 第11張

有說,呂不韋早些年帶回的周廷九鼎,也同期被融,成了12尊巨型銅人鑄造原料。

如果這說法靠譜,那麼,九鼎,就是早在秦統一的時候,形態上就消失了。

順着這個說法,後來,很快,秦帝國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帶兵佔領秦都咸陽,對其施予毀滅性破壞。寄託了秦帝國統治者“天下永不再戰”願望的12尊巨型銅人,也在大火中融化,“自流以亡”。

這樣說來,九鼎,是沒有了、毀滅了、不知所蹤了。

於是,它們也就很可能永遠只能是“活在我們心中”的傳說。

或許,如果史籍不錯的話,有一天,會在泗水河底,發現兩千多年前沉進去的那一隻或者兩隻。哪怕只剩殘骸,我們也還是有希望一睹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