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秦國和趙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古代中國的歷史到了公元前260年初的時候,名存實亡的大周王朝境內,號稱的所謂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事實上,只剩下趙國和秦國,還有實力爭霸天下。剩下的東方五國,其實,自保都有些無能爲力了。

首先是韓國,已經快被秦國打廢了,如果不是考慮到趙和魏在旁邊看着,準備出手,恐怕,這個時候,韓國就該滅國了。無獨有偶,同樣情況的,還有燕國,快被趙國打得滅國了,如果不是趙國考慮到,未來跟秦國衝突時,需要齊國的糧草物資,魏國和楚國的兵支援一下,恐怕,燕國當時就不存國了。

至於齊,幾乎被東方五國滅國一次,僅剩三城,雖然後來複國,但實力已經不容許了。楚國,雖然號稱沃野千里,但人少地薄實力不行啊。魏國,原來戰國初期的霸主,自從遷都後就一代不如一代,徹底淪爲戰國末期的二流強國,搞搞偷襲性,正面打,不敢了。

一、秦趙一個想法,另外五國可不這麼想。

而且,當時事實上,秦趙兩國互相牽制,我不讓你滅韓國,你不讓我滅燕國。尤其是趙國,畢竟其時天下五分綜合實力,秦已佔據五分之三略弱,趙國佔據五分之一,剩下東方五國佔據五分之一強。秦趙如果真正開打,趙國還需藉助東方五國的實力,共同制衡秦國,以圖此消彼長。

但,這是秦趙兩國的想法,齊楚燕韓魏並不這麼想,這東方五國恨不得秦趙之間馬上大戰一場,搞個兩敗俱傷,這樣,大家一起回到戰國初期,從頭再來,多好。顯然,歷史的車輪,也沒讓這東方五國順了心。

齊楚燕韓魏這五國,爲了讓秦趙往死裏打,可是費了很大的力氣,各種“使壞”,當然,這種壞,站在五國角度上,是好。果然,最後因爲對上黨地區十幾座城池的爭奪,秦趙最終開始了逐鹿天下的秦趙決戰之第一戰長平之戰。

顯然,這個時候,趙國沒想到,秦國突然就開戰了,當時的趙孝成王,真以爲秦昭襄王會忍,不就十幾座城嗎?何況,本來是韓國的,趙國拿下,不順理成章嗎?如果秦國忍了,哪怕給幾年的時間,趙國梳理一下關係,在糧草、兵力上準備好,再來一場長平之戰,那麼,十之八九秦國會大敗,皆時,統一天下的,就是他趙孝成王了。

可惜,秦昭襄王一點兒也不傻,事實上,他要比趙孝成王更強,更懂運籌帷幄,一個字“打”。於是,歷史車輪就滾滾向前,秦統一東方六國,周失其鹿,秦人得之。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第2張

二、長平之戰後,其實是秦趙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讓你處在戰國七雄趙國的位置,你將如何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當然,首先是把強秦擊敗。而趙國戰敗,秦國戰勝的關鍵核心,又是什麼呢?

當然,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也無法改寫歷史,但是,我們研討歷史,卻可以用假設的思維方式來闡述新的歷史觀的價值,由此可以知興衰得失之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那麼,戰國七雄趙國在三場跟秦國決定性的戰爭: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和番吾之戰上,當然是有可能統一另外六國,並擊敗秦國的,雖然不敢說百分百,但秦趙誰成爲天下共主,卻尚未可知。

我在這篇文章開頭已經論述過,本質上,戰國末年的大周王朝七大諸侯國天下,強國只有秦國和趙國,所以有強秦和蠻趙兩稱,其他東方五國,都不足爲俱。趙國,只是比秦國略弱,是唯一有實力,與秦國決戰,並征戰天下的國家。

我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總是覺得,不管是人力、物質和國土,趙國明顯弱於秦國,所以,趙國必敗。可我卻認爲,這三個因素,並不是趙國慘敗的最重要原因,而只是次要因素。

長平之戰,雖然趙國敗了,秦國也是慘勝啊,而且,還被韓魏聯軍偷襲,損失的兵馬,並不比趙國少多少。秦趙雙方,其實後來是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而長平之戰結束後,齊國確實給了趙國不少糧草,楚魏也出兵幫忙了,這也是趙國能夠打贏第二場秦趙決戰——邯鄲之戰的根本原因。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第3張

三、趙國本是有實力爭天下的,可惜王權之爭太激烈。

但後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秦國王權得到進一步鞏固,至少,退一萬步講,呂不韋、秦太后和嫪毐,雖然爭權奪勢,但這種爭鬥,只限在王宮內,對秦國本身的運營和實力,沒有影響。

而在趙國,這種王權的爭鬥,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就開始了。趙武靈王裝得太大了,而且,不顧嫡長子制,一味溺愛幼子,正當壯年,準備大展宏圖之時,就把王位傳給了幼子,說自己要專心打仗,結果,趙武靈王自己在沙丘之亂中,被自己器重的大臣和將軍給活活餓死了,王權之後也一路大弱。

之後,雖然趙國曆代大王,都還算賢明,沒有糊塗蟲,沒犯過什麼大錯,可是,這種王權爭奪的內亂,一直存在,並且延續到了朝中,軍中,這導致趙國的實力,就一直停留在趙武靈王時代,沒怎麼增長。而那邊,秦國卻不斷增長着。

而到了趙國末代大王趙幽繆王趙遷的時候,趙遷跟公子趙嘉的王權爭鬥到了特別激烈的程度。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兒,這歷代趙王,總喜歡廢長立幼,而長子又勢力很強、才能很大,每一代,都埋下了禍根。

我只能說,這是趙國的任性罷了。

這趙幽繆王趙遷之前的趙王們,起碼有理性的判斷,不犯大錯,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決定,用什麼人,聽什麼人,不聽什麼人的。可這趙幽繆王趙遷卻毫無決斷,而且,耳根子軟,愛聽讒言,最關鍵的是,這時候,趙國上卿郭開已經被秦國收買,許以秦國宰相、大量金銀珠寶之位,郭開大進讒言,說李牧和公子趙嘉勾結,準備殺掉他,自己當趙王。

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趙幽繆王趙遷下了命令,要李牧和司馬尚回來,改派能力不夠之將趙蔥和顏聚接替。李牧不聽,秉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信條,而趙嘉也力勸趙幽繆王趙遷不要這樣,這李牧和司馬尚一回來,趙國危矣。

可是,李牧和趙嘉越這樣,趙幽繆王趙遷越覺得害怕。這時候的趙遷感覺,反正這麼多年了,秦國不是也沒打贏嗎?可是,現實是,趙嘉很可能取代自己。於是,趙幽繆王趙遷不得不讓郭開派出死士,直接在戰場前,殺掉了李牧來維護王權,不讓王權旁落趙嘉手中。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強的 趙國和秦國競爭中爲何會落敗 第4張

四、爲了所謂王權,趙王遷殺李牧罷司馬尚逐公子趙嘉,趙國再沒機會。

歷史上,李牧死得很慘,被奸臣郭開蓄養多年的上百名死士,乘李牧獨自查看戰場時,將李牧伏擊圍攻而死,死士們幾乎全被李牧反殺,但李牧也身受重傷而死。司馬尚直接被郭開的人抓回趙國王城邯鄲。再之後,由於能力不足之將趙蔥和顏聚指揮失當,趙軍一敗塗地,邯鄲城破,趙國隨之很快滅亡。

如果我處在趙國的位置,第一要務,就是要鞏固王權,絕對要避免王權爭奪,到了宮廷外的地步。如果趙武靈王非要立幼子,覺得幼子更有能力,那麼,就將有威脅的長子直接殺掉。或者,只給予他“君”這個只有榮譽和待遇的職位,不讓他染指朝政。這樣,王權得到鞏固,也不至於到後來,趙幽繆王趙遷擔心李牧和趙嘉會反殺他,那麼,以李牧之能和趙軍強大的戰力,秦國滅趙,可能性太小了。

但我感覺,我說的這個任務,很難完成。因爲,這事兒,根兒上就不對。你想一想,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也是王權旁落造成的。這是當時封建分封制避免不了的弊端。秦國不再執行分封制,而是郡縣制,所以,秦國不存在這種問題。最終,還是秦國贏。沒轍,這就好比,你農業的封建社會,看上去再強大,也根本打不過資本主義工業強國一個道理。

總之,趙國扛不過秦國,最終敗北下來,核心根源有三個:王權不夠集中,王權旁落風險高,導致王臣不能齊心;因爲趙武靈王的死,胡服騎射大部分辦法沒有堅持下來,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卻完整堅持了下來,一進一退,秦國恢復“補血”的能力和速度,遠遠超過趙國;另外就是最後幾代大王,趙王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秦王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特別是最後一代趙王趙幽繆王趙遷,秦王戰國時最後一代秦王嬴政,那簡單是青銅遇上王者,何況,青銅趙王還一直犯大錯誤。所以,趙國最終失去爭奪天下資格,被滅,除了嘆息,也就只能嘆息了。(全文完。作者:董江波,筆名冷得像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