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朝和涼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涼州北接匈奴,南隔西羌,相當於是西北的一個要塞之地,其得失與中原政權穩定與否密切相關。漢武帝初置涼州,其目的便在於隔絕羌胡。西漢時期,涼州僅作爲中央的監察州而存在,其刺史職責爲行郡國,省察政教,斷理冤獄。東漢以後,統治者奉行“以柔道治國”之策,在邊防政策上主守而不主攻,在這個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較爲緩慢,經過大力開發後,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從這個時候,涼州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那麼兩漢政府對涼州經濟開發的措施是什麼呢?涼州對社會發展又帶來哪些影響呢?

01兩漢涼州的地理區位和交通格局

1、涼州的自然地理環境

氣候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山川、土壤、水文、植被等地理要素的發展,進而影響人類活動,漢代涼州大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典型特徵爲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降水量較少且主要集中的夏季,在這種氣候下,乾燥多風成爲涼州氣候的主要特點,也成爲影響涼州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涼州位於我國西北,從地貌類型看,涼州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及內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其境內地貌複雜多變,高原、山地、河谷、平原、荒漠、戈壁等交錯分佈。根據地勢的高低不同,分別有河西走廊地區、河西走廊以北地區、祁連山區、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及南部高原山區五大區域。

走廊內地形狹長,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冰雪融水滋養着腳下的這片土地,爲其供了源源不斷的水資源,使之具備了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自然條件,所以此處分佈着大片綠洲,是主要的農耕區域。

涼州河流分佈與域地形地貌密切相關,筆者依據地形特徵將涼州河流水系大致分爲河西走廊地區河流,一般而言,河流上游主要爲河谷地帶,屬於畜牧業活動區,而下游因沖積平原的作用下形成土質肥沃的綠洲,屬於主要農業區。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2張

2、涼州的人文地理要素

涼州地處我國西北,是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的銜接地帶,其地水草豐美,適宜畜牧的發展,自古以來便是少數民族的主要活動區,早在漢代置涼州刺史部之前,這片土地上便已生存着衆多的少數民族,故而在秦漢之際,月氏、烏孫、匈奴、西羌等少數民族在涼州互相角逐,順便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遊牧文明。

先秦時期,人們常藉助大禹治水的傳說,將其認知中模糊的地理範圍劃分爲九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在長城西北設置隴西、北地二郡,但此時因隴西塞外大部爲匈奴所據,故其領域比秦時大爲縮小,武帝元朔二年收復河南地後,才恢復至秦時的規模。

3、涼州的交通格局

自秦朝建立後,便已非常重視交通事業的發展,秦始皇在戰國交通道路的基礎上,建立了遍佈全國的的交通網絡。至兩漢時期,沿襲秦制,道路交通的發展已相當成熟,漢代涼州地區既位於全國西北邊防要地,又處於中西交往的咽喉要道上,其道路交通獨具特色。在涼州本地區內,根據河流形成的交通路線爲這一地區的一大特色。湟水流域是重要的交通路線之一,當然還有數不清的河流,這些河流便成爲匈奴與西羌溝通的天然通道,漢王朝常常派兵駐守湟中以防西羌與匈奴聯合攻漢,湟水流域便逐漸發展爲主要的交通路線。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3張

從涼州地區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路線較爲便捷。涼州南鄰益州刺史部,從武都郡到達益州通道有二。一爲從武都郡出發,經西漢水南達益州,二爲經沔水向東進入益州境內。此兩條線路成爲漢政府出擊羌時的主要路線。

再加上特殊的區位特點,從涼州地區通往域外的交通極其便捷,典型的如絲綢之路交通帶的形成。漢代絲綢之路的形成始於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由於河西走廊南北兩側皆爲大山,高低起伏,行走不易,走廊內因地勢平坦,利於車馬通行而成爲溝通中原與西域之間重要的通道。漢代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隴西、天水等郡後,再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經河西四郡後出陽關、玉門分南北兩道到達西域各地。

02兩漢涼州地區的經濟開發

1、兩漢邊防的拓展與涼州疆域的形成

早在先秦時期,匈奴便常常南下侵擾中原漢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通過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等措施逐漸向西北拓展。爲進一步鞏固邊防,秦始皇連接原先燕、趙、秦所築長城,並對其進行整修,築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上,有效阻止了匈奴的侵擾。秦始皇通過軍事進攻、徙民實邊等措施,有效地拓展了西北邊防,爲兩漢時期疆域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4張

秦朝滅亡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獲勝,漢初,因秦末多年戰亂,經濟凋敝,百廢待興,北方匈奴趁機壯大,爲解邊疆危機,漢高祖親自帶兵出擊匈奴,冒頓單于指揮匈奴大軍困高祖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役是漢匈正式交鋒的第一戰,以西漢的慘敗而告終。

於是漢政府不敢再貿然出兵,欲改變進攻之法,又有大臣獻策與匈奴和親。而和親之策頗爲奏效,雙方約爲兄弟之好,緩和了漢匈之間的矛盾衝突,西漢政權得以喘息。此後,漢朝數次與匈奴和親以維持邊境安寧。

武帝即位伊始,繼續實行漢初和親之策,然和親之策的背後,藏着漢武帝積極拓邊的的野心。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爲對抗匈奴提供了堅固的基礎。武帝對待北方匈奴,不願再繼續實行屈辱的和親政策,決定武力反擊匈奴。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5張

河西之戰漢軍大獲全勝,匈奴渾邪王率衆降漢,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爲鞏固河西穩定,武帝在此設置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合稱爲河西四郡。在對外拓展的同時,漢武帝又不斷開置舊郡。

東漢時期,隨着匈奴軍事實力的逐漸衰弱,羌族已發展爲威脅東漢邊疆的主要力量,羌人廣泛分佈於北方邊境,其中,以涼州最多,處理漢羌關係成爲東漢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東漢政府進一步發展西漢時期的屬國制度,用以安置歸附少數民族各部。東漢時重置西漢、西河等屬國,同時在涼州新置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

2、涼州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舉措

兩漢對涼州的開發自武帝始,武帝時期,西漢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通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將河西之地納入西漢版圖之中,隨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營。兩漢經營河西的舉措各不相同,西漢時期,主要通過設置郡縣、大規模移民入邊、設立軍事屯田等主要措施;東漢以後,迫於邊防形勢,對涼州的經營主要在西漢的基礎上進行,此外,新置屬國管理邊區少數民族。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6張

3、涼州地區經濟開發的成效

州在經歷了漢武帝時期的大規模開發後,農牧業發展迅速,商業貿易發達,社會發展基本與中原無異。首先,郡縣的設置爲西漢與匈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河西四郡扼守涼州西北邊關要衝,漢政府通過控制河西,將西域牢牢掌握,實現漢政府“斷匈奴右臂”的目的,隨着戰爭的勝利,少數民族或四下奔逃,或投降漢族,最終消失在民族融合的大流之中,張騫通西域後,河西走廊成爲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隨着絲綢之路的繁華,涼州諸郡隨之成爲沿邊重鎮;遷民入邊不僅補充了涼州的勞動力,同時也將中原地區先進的技術帶到涼州邊塞,農耕文明進入涼州,改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單一畜牧業生產逐漸被農牧並舉的經濟方式所取代;軍事屯田不僅解決了糧草運輸的困難,爲軍事後勤提供了保障,屯田兵戍守邊疆,一方面從事基本的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修習戰備,有力的抵禦了匈奴的入侵,守衛了涼州軍民的安全。如趙充國所述“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涼州地區經過大規模開發,由地廣人稀的荒涼之地轉變爲人口殷實的安居之地。

03兩漢涼州的社會變遷

經過兩漢的經營,涼州地區的經濟結構、文化面貌等皆發生了變化。在文化面貌上,涼州地區的地理優勢越加明顯,張騫通西域後,河西走廊成爲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和紐帶,各方文化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地區,因而,涼州位於文化交匯的重要交通帶上,呈現出華戎共存、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特徵。由單一的尚武文化轉變爲兼容幷包的多元文化;在經濟結構上,由粗放的遊牧經濟爲主導變爲農牧並舉的經濟方式,各族人民、各地文化在此繁衍生息,交融共存,共同構造了獨具特色的涼州文化。

04小結:

漢代涼州是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漢武帝經略河西,開啓了兩漢開發涼州的進程。西漢時期,涼州僅爲監察州,至東漢,隨着刺史職能的擴大,涼州轉變成地方一級的行政實體。涼州地處西北戰略要地,是抵禦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天然屏障,針對涼州的經營受國家政策、邊防形勢等因素的影響,採取了不同的開發措施,其成效也並不一致。

漢朝對涼州開發措施到底是什麼樣的 涼州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7張

兩漢政府不遺餘力的開發涼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也奠定了中西方文明互相交融的基本格局。涼州地處西北戰略要地,有效阻隔了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入侵,是守衛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涼州又是中西交往的橋樑,中西文化在此交往融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