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漢朝烽火臺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北方民族在軍事上一直佔據對優勢,只有當中原王朝完全控制北方民族,從而成爲中央王朝時纔不用修築防禦工事。在實力均衡或處於下風時,中原似乎永遠都找不到比修築防禦工事更有效的方法來抵禦北方民族。勞斡先生曾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中國的這一個國家有許多地理上的優點來便於發展古代的文化。但國防方面卻有若干不可諱言的缺點。中國國防上最大的缺點是中國的北面和中國的西北面過分的開展,對於這一面並無很顯明的國防線。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北方及西北方面經常是向大陸中沃壤侵略的敵人。倘若中國取攻勢,那就對於沙漠上長途的運輸負擔很重大的經費,倘若中國取守勢,那就要修築遙遠的工事,而徵集大量的軍隊。但後者較前者要容易些,因此中國對付北方和西北總是防禦時多而進攻時少,即使要想進攻,也要先顧到防禦,所以整個邊塞的政策還是建築在防禦方面上”。

漢代的烽隧因是邊防工程的基礎,因此廣泛分佈於邊防沿線各處。根據考古資料來看,烽隧分佈的密度不定,北方、西北等東起遼東西至敦煌玉門的長城一線衆多,一般羅列於長城(塞牆)內側。巴蜀與西南夷地區也有烽隧分佈,《史記•司馬相如傳》載“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一夫邊郡之士,聞烽舉隧播,皆攝弓而馳”,說的就是烽隧在巴蜀地區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那麼烽隧到底是什麼樣貌,這主要取決於它被修築在什麼地形地貌以及所要防衛的對象。在次要防禦地段或視野開闊處,烽火臺相隔較遠,在重要防禦地段或視野狹窄處,烽火臺間距較小。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第2張

漢代烽隧的建築手法及形式,也是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敦煌郡玉門都尉所轄烽隧中以夯土築而成者爲數不少,而中部都尉所轄烽隧還有用湖沼中鹼化的泥土間以柴木築成的。這裏的漢代烽隧,多呈下寬上窄的方柱形,臺一般都在10米以下,烽火臺底基一般是36平方米至81平方米,烽火臺之上建一方形小屋,高1--3米,面積4平方米至9平方米左右,小屋四周牆壁開孔以便候望。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第3張

許多烽火臺都有牆環衛,與塢相連。塢分內塢、外塢,內塢置居室。據漢簡記載,以馬糞塗地,“一人馬矢塗亭戶前地二百七十尺”(《流沙墜簡》28),以草或白土塗壁,“一人草塗口內屋上,廣丈三尺五寸,長三丈,積四百五尺”(《流沙墜簡》。

漢朝時期的烽火臺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第4張

候望系統是長城防禦系統的前沿,所以候望系統的工作模式是針對匈奴人的進攻模式形成的。候望系統的首要任務是晾望伺敵動向並利用偵跡設施偵察敵情。漢簡記爲“謹候望”、“明天田,謹跡候望”。烽隧是邊塞警戒晾望的哨所,設有“深目”、“望火頭”等觀測裝置。“深目”即塢壁垣諜上的探視孔,既有助於觀察敵情又有助於隱蔽,同時還可與轉射相結合,在開戰時打擊敵人。是候望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望火頭”是一種安裝在烽火臺之上便於觀察周圍烽火臺信號的繚望裝置,探出的管狀窺管將視線集中在一個固定點上,便於尋找和識別由另一隧發出的信號。“望火頭”直對候望目標,能夠保證烽火傳遞的準確無誤。

因此衛青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夜之間遼東到西北全部報警的奇觀,堪比今天的雷達系統。

參考資料

【1】史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