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傳遞軍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烽火臺是古代用來傳遞信號的軍事建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烽,有警則舉火”。火光只有在夜間才能讓遠處的人們看到,因而“烽”是夜間舉火。

若白天,就將柴草或曬乾的狼糞點着,濃煙騰空而起時,遠處的人很容易看見,以煙霧示警的方法稱爲“燧”,又稱“狼煙”。

舉火放煙的地方建高大的臺子即“烽火臺”,後來人們也叫“烽燧”。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烽燧早在西周就誕生了,經過春秋戰國和秦帝國,到了漢代已發展得較爲完備。烽燧及其戍卒爲主的邊防偵察報警體系,已是漢代長城邊塞防禦組織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漢時期,關於烽火的品種、品數及其施放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它是邊塞烽燧舉烽報警的準則。除了中央政府有關舉烽的律令章程之外,各邊郡結合本防區的實際情況,也都有自己的詳細規定。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2張

根據出土的漢簡記載,西漢時期居延邊塞的烽火信號分爲烽、表、煙、苣火和積薪五類。

烽是白天使用的信號,是用草薪燃火報警。

表是以布帛蒙在一長方形木架之上,也用於白天報警。

煙是烽燧白天與烽、表相配合的烽號,烽燧備有施煙竈,報警時在竈膛內燃柴草、幹糞,煙火從煙囪施煙於空中,遠方得以望見。

苣火是夜間使用的信號,簡稱火。苣火通常是由燧卒手執燃舉,或豎於頂燃舉。

積薪是烽燧燃積薪以濃煙或烈火表示的一種烽號,晝夜都可以使用,積薪大都置於距烽燧 10 米以外與烽燧線相垂直排列,以便於相望應和。

這五類烽火信號並非各自孤立使用,一般是根據敵情組合使用。使用的方式屬於高度的軍事機密,《唐律疏議》記有“放烽多少,具有式文。其事隱祕,不可具引”。北宋的《武經總要》則說“凡烽號隱祕,不令人解者,惟烽帥、烽副自執,烽子亦不得知委”。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3張

根據出土的漢簡記載,漢代邊塞是依據敵人的多寡及遠近,把敵情分爲五品,敵情品級不同,烽火的組合品級也就不同,烽號的興放次第及次數也隨之而變。

例如,敵 1000 以上入塞或 500-2000 人攻亭障爲第三品級,烽火組合爲烽與積薪和苣火與積薪,其舉放爲晝三烽,燔二積薪,夜三苣火,燔二積薪。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4張

由於烽火傳遞只依靠燧卒的肉眼觀察信號,所以遇陰晦風雨,警烽便難以傳遞。有時還會發生舉烽失誤的情況,對此則採取遣驛騎馳告或傳檄等措施來補救。

由於烽火關聯緊急軍情。所以對它的傳遞不僅要求準確。而且還要儘可能地迅速。據研究,漢代烽火的運行速度爲一晝夜 1782 漢裏(1 漢里約合 325米),也就是說,一晝夜可以運行將近 580 公里。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5張

漢代長城的烽燧遺址實地考察發現,在一段 50 公里的長城沿線,共發現烽火臺 80 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 公里,最遠不超過5 公里。烽火臺設置多爲沿線單個排列,也有少數兩個並列。地勢較平坦地段間距稍遠,山區間距稍近。照此推算,萬里長城線上至少有兩三千烽火臺。

烽火臺均設在長城內側,離城牆一般8-10米,遠的不超過 30 米。最有意思的是用羅盤儀或目測,築於平地、山谷、山頭上所有的烽火臺,不論它們如何隨着地形的變化而改變方位,但站在其中的任何一座烽火臺上,既能舉目遙望前一座,也能回顧後一座。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6張

明代對長城沿線烽火臺的信號傳遞也有嚴格規定。成化二年(1466)的規定是這樣的:

會邊俱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百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烽炮”就像現代信號彈,不但有火光煙焰,還有響聲,既便於提醒下一烽火臺,也便於加快傳遞速度。

到明後期,懸燈、舉旗與放炮相結合的報警方法逐漸取代了煙火和放炮相結合的制度。

古代烽火發傳遞信息到底有多快 明長城烽火一晝夜7000裏 第7張

人們總結出了明長城烽火臺傳遞信息的口訣,白天的口訣是:

一炮青旗賊在東,南方連炮旗色紅。

白旗三炮賊西至,四炮玄旗北路逢。

夜晚舉旗無法看到,改爲懸燈,口訣是:

一燈一炮賊從東,雙燈雙炮看南風。

三燈三炮防西面,四燈四炮北方攻。

這種放炮報警的傳遞速度比過去的點菸法要快得多,一晝夜可達7000餘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