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皇帝吃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爲一國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遠超常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看下末代皇帝溥儀在《末代皇帝祕聞》中關於御膳的描述。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自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爲大清以後,到了溥儀這一代,清朝的國祚已經延續了200多年,在此期間,宮廷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制度,這其中自然包括皇帝的用膳。

和現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兩餐,時間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點和下午兩點左右,除此之外,皇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傳召被稱之爲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類糕點湯羹,以及各地進貢的時令瓜果,這有些和都市白領喜歡的下午茶有些類似。皇帝吃飯不能直接如此稱呼,而是要改稱用膳,連帶着開飯也變成了傳膳。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第2張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數時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皇帝都會換地方住,比如現如今我們很熟悉的旅遊景點:圓明園、頤和園以及承德避暑山莊,都是皇帝喜歡住的地方,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據皇帝的”轉移“來提供飲食。

除此之外,誰也保不準皇帝哪天會心血來潮在非飯點傳膳,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後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讓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性,對御膳房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於是爲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膳食,就只能將菜餚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於特製的保溫器皿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清代宮廷御用銅質鎏金食盒)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第3張

但這樣做無疑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這些爲皇帝提前“準備”的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爲放置久了會讓菜品難以下嚥,這就從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單的可選範圍。其次,大部分菜在長時間保溫後,其自身營養物質和口味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跟恭維,這也是爲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用他的原話是: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皇帝的小竈,以及御膳的“妙用”

正因爲御膳不好吃,所以早從康熙開始,皇帝就不是頓頓吃御膳了,而是改去吃後宮的“小竈”,俗稱內膳房。這也就應了那句婚姻中很流行的話: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爲了能夠讓皇帝多來自己的寢宮,包括皇后在內的後宮妃嬪們紛紛開始在廚藝比拼,當然想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娘娘們秒變美廚娘也不大現實,更常見的是從民間尋找美食菜譜,才讓心腹太監或宮女去偷師學習。

既然皇帝不愛吃御膳,那御膳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做了?

那就是想多了,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御膳房要是敢在給皇帝做飯這件事上打馬虎眼,那就是又想腦袋搬家了。而且在清朝,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還有另一項重要的使命——賞賜。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第4張

皇帝往往會將自己不吃,或只吃了幾口的御膳,以種種名義賞賜給某位寵愛的妃嬪,或朝中某位大臣,甚至還可能是身邊的某位侍衛或太監。這時候的御膳已經從簡單的食物上升到的具有政治意義的“獎品”,收到賞賜的人,往往會以此爲榮。周圍人在看到皇帝將御膳賞賜給某人以後,就會明白這是皇帝對其很重視的信號,不論是在後宮還是官場都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種恩典從清朝初年便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末代一脈相承。

御膳房中的廚子,爲何是個美差?

在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朝的御膳制度,這其中也包括很多漢人廚子,這也是爲何現如今的仿膳菜餚有一些魯菜的影子,因爲明朝初年遷都北京後,宮廷的御廚很多都是山東人。但到了清朝中後期,御廚基本上都是旗人了,只有一少部分漢人(比如乾隆下江南時就帶回了一些淮揚菜廚師)。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第5張

和明朝的醫戶制度有些類似,這些旗人御廚也是世襲制的,老子是御廚,兒子孫子也會進宮給皇帝做飯。在當時,這些御廚們的生活都很殷實,這倒不是他們的工資待遇有多麼好,而是身爲御廚,利潤頗豐的灰色收入比較多,其中利潤最大的是宮廷御膳食材的採購。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 簡直是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第6張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段子,說是皇帝有一天詢問大臣生活怎麼樣,大臣說自己過的一般,早上只吃了兩個雞蛋,皇帝驚訝的說自己一直覺得雞蛋很貴,畢竟一個要好幾兩銀子,大臣猛然間意識到說漏了嘴,於是補救的解釋道自己吃的都是臭雞蛋,和皇帝吃的好雞蛋價格沒法比。真實的歷史中也的確有相似的記載,根據清朝宮廷中御膳的底檔描述:

慈禧吃的雞蛋每個要2兩銀子,而在民間1兩銀子可以買150雞蛋

故事背後反應的便是清朝中後期,御廚勾結宦官做假賬貪污銀子的現象。除了虛報採購價格,御廚還經常以高價轉手賣掉御膳房剩下的材料,藉機賺取暴利。後來清朝亡了,很多當初的御廚便一轉身成爲了民國之下的地方富豪。由此可見,這些御廚們當初從皇宮被趕出來前,早已經賺的盆滿鉢滿。

揭開御膳的神祕面紗,我們會發現身爲皇帝也並非想象的那樣自由自在,任性而爲,相反處處受制於祖制,束手束腳,想吃上可口的飯菜真心不是件容易事,難怪乾陵皇帝會六下江南,尋找美食想必也是原因之一吧。

參考資料:

《食在宮廷》

《末代皇帝祕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