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狀元爲何南方最多,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中國古代的狀元是由科舉制度而來,科舉制度分爲鄉試、會試、殿試,狀元爲殿試的第一名,直接被吏部任其官位。“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是孔子所說,古代的知識分子苦讀寒窗數十年,爲的就是金榜題名、以文入仕、躋身宦臣、光宗耀祖。

考取功名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在百姓心目中也有着極大的榮耀。所謂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的方式讓大量出身中下層的社會人士儘可能公平地選拔官吏,爲封建國家引進不同層面的社會人才。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一、狀元的地理分佈

根據研究表明,自唐朝到明清,南北方狀元的分佈是由北方狀元多變爲南方狀元多。由唐宋的北方狀元籍貫68名、南方狀元籍貫44名,演變爲元明清三代的北方狀元籍貫26名、南方狀元籍貫168名。南方狀元絕對性地從數量上超過了北方狀元。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第2張

鄉試

二、自然環境與狀元的關係

根據調查研究,自然環境變化對人類有極大的影響,氣候變化影響土地的產量,從而影響經濟、社會、文化,糟糕的土壤以及氣候環境可能會帶來饑荒,古代的時候戰爭往往就是因爲自然資源而引起的,正如北方的蒙古一帶只能以畜牧業爲主,無法耕種,因而當自然條件不足,百姓無法安居樂業,有足夠的糧食時,戰爭就會不斷,經濟就會蕭條,文化就會落後,人們考取功名的想法也會減少。

據資料統計,中國北部戰爭發生與氣候冷熱關係中冷期發生戰爭的比率很高,而中部發生戰爭在寒冷時候比率就相對低,而再往南,氣候溼熱的地區,戰爭發生的頻率與氣候的冷熱的關係就幾乎不存在。

因此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對歷朝歷代都有極其深遠的歷史作用,起着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決定着是否發動戰爭,爲古代朝代能否國富民強的基礎;國都需選取在自然資源較爲富饒的地區,爲古代帝王統治及其重要的一個保障,也是文人培養的一個重要條件。

南方自然資源較北方好,因而南方的各方面發展也是比北方好,出的狀元自然也不會少。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由於南方人口的大幅度增多,導致了南北方狀元數目的改變。人口大幅度變化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北方戰亂,導致遷移,越來越多的人從北方來到了南方。在人口數變化、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的大環境下,南方狀元的數目自然會大於北方。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第3張

經濟重心南移

三、狀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由於南北方政治中心的變化

唐宋朝時政治中心位於北方,而元明清逐漸向南向東移動,政治中心的變化是狀元數目變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正是因爲國都的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地位,對於造就與吸引人才有着極大的優越性。國都的資源、文化教育、經濟發展往往是一個國家最好的。

由此假設國都在北方,籍貫爲南方而跟着家族在京都從官曆代居住者也會因此受到國都文化政治的薰陶,受到的教育也會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好,因此國都所在的地方更能出人才。

2、由於南北方經濟中心的變化

從原先北方地區發達逐漸轉變爲南方地區發達,尤其是江浙滬一帶尤爲繁榮,自古發展好的地方也是各行各業出人才的地方。南方狀元的數目遠超過了北方狀元也是因爲如此,更是因爲南方一帶發展的地區在元明清時越發增多。

3、文化往往是發展在政治與經濟上的

有良好的經濟與政治條件,纔能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在不發展的地區,溫飽是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國都往往都是遠離不發展地區的,這些個地區就很難被朝廷所重視,經濟也就沒有那麼好發展起來了。將發展地區與不發展地區相比較,就會發現,發展地區往往總是在或是圍繞在京都的,皇帝眼皮子底下,最能管理、亦是最能發展。百姓們不需要爲溫飽而煩惱,自然出的狀元、詩人也多些。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第4張

四川貢院

正如現在一般,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繁榮就會越好,都是更古不變的道理。當百姓們安居樂業,胸懷壯志爲國盡忠,人們考取科舉的熱情高昂,都想考取功名當官來報效朝廷。因此,地區的繁榮與政治中心的所在,就是狀元數目極爲關鍵的原因,越往南方的政治中心,因爲地域優勢,發展更爲便利與昌盛,因此人們的認知也會跟着改變,想要考取功名的人也會更多。

四、考試製度的規定變化

宋朝時南北方的考取功名的人數有着很大的差距,是因爲宋人爲了選用的人才不被南方壟斷,但由於名額是一定的而參加鄉試的人卻數目不一,最後宋朝在制度方面做了改變,北方取“十人中進一人”,南方則“百人中進一人”,宋人開始發現並且意識到南方的人才較北方多。而後續明清也是延續了這一規定,本就是南方人才較北方多的情況下,明清在考取的人數目上也增加了不少。

如文獻所統計,明初 “京師行省各舉鄉試,直隸貢額百人,河南、 山東、 山西、 陝西、 福建、 江西、 浙江、 湖廣皆四十人”,以後各省名額又各有增易。清初規定各省鄉試名額爲:順天府 168名,江南 163名,浙江 170名,湖廣 106名,江西 113 名,福建 105名,河南 94名,山東 90名,廣東 86名,廣西 60名,四川 84名,山西 79名,陝西 79名,雲南 54名,貴州 40名,後來各省名額都有增易。因此,南方的狀元數目自然就會比北方多不少。

五、地域偏見與狀元

1、地域偏見

據文獻記載:明朝陝西籍狀元呂楠的考卷,在會考中被陝西籍考官康海列爲第一名,另一名南方籍考官王鏊卻將其排在第六,康海爲此與王鏊爭辯時說:“呂楠的文卷沒有人能比得上,只因他是北方人,就壓低他的名次,是不公平的。”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第5張

而清朝因歷科狀元都爲南方文士,1761年在閱卷大臣進呈的前十名文卷中,乾隆皇帝將排在第三名的陝西籍文士王傑易爲第一,清朝北方僅出了這一名狀元。可見,地域偏見十分重要,可謂是地域偏見決定了文人排名,更是因爲地域偏見導致乾隆皇帝特將北方文人提拔爲第一名。

2、對南方的文人輕視

又有北宋初期由於皇帝和太祖、太宗兩朝宰相均出於北方,因而對南方的文人輕視,有人曾認爲“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狀元人選的最後確定時竭力主張將南方籍文士肖貫中更易爲山東平度人蔡齊,並因此逢人便誇口:“又爲中原爭得一狀元”,這些事情在如今看來是無法理解的偏見與做法,實在是難以公正,字裏行間都存在地域歧視,不斷貶低南方文人的價值,使科舉考試變得不公平,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南北方狀元數目比。

六、狀元的家族性

據文獻報道,出於同一家族的狀元,或父子、叔侄秉承,或以兄弟相接等具有明顯親屬關係的有 31 對,其中唐朝 13 對、北宋 6 對、明朝 1 對,清 11對,總計有 63 人(唐朝有孔氏三兄弟中狀元)。從狀元的考覈難易程度層面來分析,狀元是非常難考取的,但研究表明有家族親屬關係的狀元竟然佔到了抽取有效樣本總量的 18.98%,這是狀元羣體的一個令人震驚的特點,本不該有很大的關係,卻真實的存在着很多的關係。

而從家族關係及地區分佈觀察,光江浙一帶,清朝家族關係的佔比則比唐朝多了四倍還多,其餘地區則相反有下降的趨勢,有些地區甚至已經沒有狀元家族性分佈情況。因此,狀元有一定的家族性,也與一定的地區發展文化教育程度及經濟發展有着極大的關係,家庭教育或是地區的文化素質教育會影響到下一代的發展,纔會在狀元的產生中找到聯繫。

古代南方和北方相比 爲什麼南方狀元比北方狀元要多 第6張

高中狀元遊街

七、總結

因此,南方狀元人數較北方狀元人數多,是歷史的必然性。原因有許多,其一、自然條件,其二、戰爭遷移,其三、朝代更換,其四、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變化,其五、考試製度的公平與不公,其六、地區偏見等。自然條件決定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斷南移,決定了戰爭的產生,決定了朝代的更換。

北方逐漸轉爲不發達,南方諸城變繁榮,養育了無數的文人才子,南方人口基數遠大於北方,又有政治經濟文化支撐,自然狀元數也會大於北方。另外考試製度相對於以前官官相互相提拔的方法已然算公平,但仍有不公,因爲地區偏見、個人喜好等種種原因,也是導致南北方狀元數目無法做到公平公正的比較。因此,南方狀元數目遠多於北方狀元數目。

參考文獻:

1、《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

2、《歷代狀元地理分佈解析——兼論高考分省定額制度的合理性與改進》

3、《中國古代狀元分佈的文化背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