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攝政王掀起平反冤案,前朝罪臣都翻案,此人逃脫了被流放

攝政王掀起平反冤案,前朝罪臣都翻案,此人逃脫了被流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08年,溥儀登基,載灃攝政監國。新官上任三把火,攝政王一上臺就召開全國工作會議,宣稱要與世界接軌,建立內閣,還權於民。

此外,爲了教育廣大官員團結一致向前看,扔掉沉重的歷史包袱輕裝前進,載灃決定搞一次全國性的平反“冤假錯案”行動:對在慈禧當政期間官員被處理的案件進行復核,確係冤假錯案的一律平反;被撤職或降職的官員,不管是否去世,都官復原職加以優撫,仍在蹲監獄的重獲自由。

攝政王一聲令下,全國掀起了平反冤案的風潮。霎時間,前朝罪臣紛紛被摘掉了“有罪”的帽子,由忤逆者變成了正直之士,不必再被充軍流放爲奴了。

不過,有兩件案子卻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那就是“戊戌六君子事件”以及被慈禧定性爲“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而遭到抄家通緝的康有爲和梁啓超的案子。直至清朝滅亡,這兩件案子既沒有被重新審查,也沒有被翻案。

攝政王掀起平反冤案,前朝罪臣都翻案,此人逃脫了被流放

按理說,六君子被殺和康梁流亡海外,作爲轟動國內外的重大事件,載灃不可能不知曉。何況他的親哥哥光緒還因戊戌變法而被囚禁到死,爲此,攝政王一掌權就罷掉了“告密者”袁世凱的官職,算是替哥哥出了一口惡氣。可見,他對變法之事是牢記在心的。那麼,在平反過程中單單遺漏了這兩個案子,看來不是攝政王健忘,而是有意爲之。

平反也要區別對待的,只涉及那些不關痛癢的案子,做一些表面文章籠絡一下民心,一旦觸及戊戌六君子和康梁這樣的重大政治問題,就碰到了攝政王心中不能逾越的政治底線—不能爲“別有用心、危害國家安全、企圖篡奪慈禧太后權力”的這幫亂臣賊子平反。

作爲慈禧親自指定的攝政王,載灃的權力直接來自於慈禧的授命,可說是繼承了慈禧的衣鉢。要想維護自己權力的合法性,慈禧這尊神是動不得的。對慈禧生前犯的錯誤可以小修小補進行糾正,不會影響老佛爺的光輝形象,哪個王朝的統治者沒有犯過錯誤?但在“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是不能有任何動搖的,那關乎着自己執政權力根基的穩固。

因此,縱使戊戌變法背後的支持者是親哥哥光緒,載灃也不能給戊戌六君子和康梁平反,平反就意味着慈禧當年發動戊戌政變是錯誤的,慈禧製造了一場政治冤獄。參與過絞殺戊戌變法的元勳貴族們顯然也不會答應,他們都是政變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當前的掌權派。

攝政王掀起平反冤案,前朝罪臣都翻案,此人逃脫了被流放 第2張

刨戊戌變法的政治錯誤就等於挖自己的政治牆角。載灃沒有參加過戊戌變法,更不想觸碰這個毫無價值的政治地雷,把自己推到整個既得利益集團的對立面。

另外,給戊戌變法平反,相當於肯定君主立憲制的改革,這是載灃萬萬不能接受的。君主立憲,說一說、做做樣子充充門面還可以,真要實行,就會毀掉清王朝的根基。希冀於缺少政治改革動力的載灃平反戊戌變法可說是與虎謀皮。

不過,不管攝政王有沒有給戊戌變法平反,孰對孰錯,明眼人一望即知,只是敢想不敢言罷了。作爲大清王朝這艘破船上的年輕船長,儘管攝政王絞盡腦汁想讓破船繼續前進,可連大修一下都不敢,結果三年後就把破船搞進了歷史博物館,也算咎由自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