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考公平與否,一直是中國人熱切關注的一個問題。

歷來,邊遠地區加分、不同省份高考難度不同,一直是考生和家長的心病。“爲什麼不能全國一張卷子,統一排名?”

尤其是山東、河南、江蘇這些大省的學生,更是覺得冤屈:憑什麼我們必須在高考中面臨“地獄模式”?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太陽底下無新事。在六百多年前,有一樁“中國科舉第一冤案”,已經道盡了緣由。

在那場冤案中,才華冠世的狀元被車裂,公正嚴明的考官被直接處死,其餘高中皇榜的考生也全部被剝奪功名。

而一手製造這場冤案的,正是身爲天子的朱元璋。

他爲什麼要把帝國最優秀的士子踢出皇榜,而選定了另一批才華遠遠遜色於他們的人?

巨大的不公背後,隱藏着一個無奈的真相。

清白正直的讀書天才,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考取狀元,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滿身的才華,引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殺身之禍。

有人說,陳安阝(fǔ)是歷史上最倒黴的狀元。

陳安阝,字安仲,福建長樂人。和同時代的讀書人相比,陳安仲絕對稱得上是令人稱羨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5歲開始讀書,天資聰慧,自幼就被稱爲“神童”。

少年時代的他,已經博覽羣書,幾乎過目不忘,成爲“閩南十才子”之一。

如果是在現代社會,陳安仲這樣的天才可能會有很多出路:科學家、商業精英、知名學者……但是在當時,他只有一條路:通過科舉去做官。

“學而優則仕”,是那個時代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科舉對於當時的士子,就相當於高考對於現在中國學生一樣重要。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二月,陳安仲和衆多的士子一起參加了大明帝國的科舉考試。

這場考試的主考官是劉三吾,向來以清白坦蕩而聞名於世,是深受明太祖信任的文臣。

劉三吾秉承着爲國家選拔英才的決心,以才學爲唯一標準,錄取了51名士子爲新科進士。

放榜之後,才華橫溢的陳安仲高居榜首,成爲了人人豔羨的狀元郎。

其餘的50名士子,也都是萬里挑一的人。

然而,面對這個公平公正的考試結果,明太祖朱元璋卻勃然大怒。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第2張

作爲君主,自然希望“天下英才入吾彀中”。朱元璋反常的雷霆之怒,是因爲有人告訴他,這場考試根本就不公平,存在舞弊現象。

理由很簡單,這次錄取的51名士子,全部都是南方人。

北方士子,無一例外,全部名落孫山。

“難道北方最優秀的士子,也比不上南方士子中的第51名嗎?這裏面肯定有貓膩!”

北方的讀書人都十分不滿,聚集在街頭巷尾議論此事,並去禮部衙門大鬧,事情很快傳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馬上下令徹查此事。

他派出了以張信爲首的12名文官,對參加考試的所有試卷進行復審,把真相調查清楚。

誰知張信等人在仔細審閱試卷之後,給出了一個令朱元璋瞠目結舌的答案:劉三吾是公平公正的,北方士子的文采確實很差,比不上南方士子。

南方士子的第51名,水平要遠遠高於北方士子的第一名。

張信把北方士子的很多試卷都呈送到宮裏,朱元璋看了之後,發現很多北方的讀書人不僅文章寫得差,還不知道避諱,屢有犯禁之語。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本該塵埃落定,但是朱元璋卻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

他非但沒有怪罪北方士子造謠、犯禁的行爲,反而下令處死秉公辦事的考官張信等人,把主考官劉三吾流放邊疆。

朱元璋大筆一揮,把這次高中皇榜的南方士子全部革除功名,狀元陳安仲則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最終被殺。

之後,朱元璋親自出題並閱卷,重新主持了考試。

這次的新科進士名單由朱元璋親自圈定,所有中榜的士子都來自於北方。具有真才實學的南方士子,面對皇帝公然的偏心,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皇帝的這種偏心,打破了“擇優錄取”的原則,而是讓“北方人優先”成爲了潛規則。

同樣是大明王朝的讀書人,僅僅因爲地域的不同,就要遭遇如此天上地下的不同待遇,這讓人情何以堪?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第3張

到了朱元璋的孫子明仁宗在位時期,這種對北方士子的偏袒甚至成爲了一種制度

仁宗皇帝規定,分地區選取新科進士。南方地區選60名,北方地區選40名。

表面上看,南方士子沾光,多了20個名額,其實不然。

如果全國一張卷不分地區的話,南方人至少能憑藉自己的才學佔據80%左右的名額。

明朝皇帝爲什麼要制定如此不公的考試製度?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明太祖朱元璋自稱是“淮右布衣”,算得上是南方人,他發跡、定都也都是在南方,爲何卻對當時不爭氣的北方士子如此偏愛?

太祖皇帝不是昏君,他不會因爲個人的好惡而做出一個看似昏了頭的決定。

他知道,那些被他革除功名的南方士子是冤枉的;

他知道,北方士子確實水平低、普遍比不上南方士子;

他知道,被他處以極刑的考官張信等人是秉公閱卷的;

他知道,無辜死去的狀元陳安仲確實是當之無愧的才子;

但是即使他知道所有的真相,他還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因爲,他是天下之主,要考慮的絕對不是一場考試是否做到了絕對公平,而是要考慮整個帝國的穩定和發展。

當時的主考官劉三吾在向太祖皇帝辯白的時候,曾經說過,北方地區多年戰亂,所以士子們無心專注於讀書。而南方地區繁榮富庶,因此文化昌盛,士子們文章普遍寫得好。

殊不知,劉三吾的這番辯解,觸動了朱元璋的心事。

朱元璋出身寒微,在亂世中身經百戰才登上天子之位。他太清楚北方的境況了。

科舉史上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 第4張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北方貧窮,老百姓在戰亂中連吃飽飯活下去都是種奢望,怎麼可能擁有南方人那種得天獨厚的讀書環境呢?

全國範圍內不分地區、統一出卷統一排名,這種看上去最公平的錄取方式,其實對於北方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因爲,起跑線不一樣,怎麼可能跑得過南方人呢?

如果北方士子長期無人能夠通過科舉進入廟堂,那麼久而久之,北方人必然會對大明帝國感到心寒和失望,認同感越來越差。

要知道,當時的明朝雖然把元朝皇帝趕到了蒙古,但是元朝的皇帝並沒有徹底死心,蒙古鐵騎隨時準備伺機攻打大明,重新主宰中原。

而北方地區,由於曾經長期是元朝統治的腹地,人心不定,很多百姓對元朝依然有着歸屬感和認同感。

朱元璋必須得到北方人的擁護。

如若不然,整個國家很可能會再次陷入動亂之中。

洪武三十年的這場科舉冤案,並非是朱元璋對南方人冷酷無情,而是出於爲整個帝國考慮的無奈之舉。

巨型國家治理更加困難,區域差異導致考生的素質肯定存在差別。

如果僅從選材的角度來看,考試公平無疑是最可取的,分數高,蘊含着能力強的意味,所以,誰分高就應該誰上。

但考試從來不是僅僅是一個考試問題。一是,對國家來說,考試有促進教化,增強落後、邊疆地區向心力的功效,必須保持一定的區域公平。二是,對家庭來說,教育還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

所以,考試公平、區域公平之間一直存在衝突。

被處死的張信,被流放的劉三吾,他們都是滿腹經綸的儒者,懂文章,卻沒有看透這一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