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歷史上斯基提亞人是怎麼讓波斯帝國心驚膽跳的?

歷史上斯基提亞人是怎麼讓波斯帝國心驚膽跳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波斯帝國曾經無比強大,藐視衆生,那麼歷史上斯基提亞人是怎麼讓波斯帝國心驚膽跳的?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戰敗的消息傳來時,大流士顯得非常震怒,他馬上就派使者到一切城市,命令他們做入侵希臘的準備工作,徵集遠比以前爲多的戰艦、馬匹、糧餉和運輸船。正在大流士做這些準備的時候,埃及人叛離了波斯人,因此大流士便決定對這兩者都加以討伐,但是就在埃及叛離的第二年,大流士死了,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了王位。薛西斯立馬征服了埃及,他本來無意攻打希臘,因爲他並不象其父大流士那樣仇視雅典人,但是在以瑪爾多紐斯爲首的波斯貴族以及希臘失勢貴族的蠱惑下,他決定遠征希臘。

遠征之前,薛西斯召集波斯的第一流人物前來會商,召開這一會議的目的是他想聽取這些人的意見,當薛西斯和瑪爾多紐斯宣佈他們打算在赫勒斯滂海峽架一座橋,然後率領一支異常龐大的海陸軍通過色雷斯到希臘去,以便懲罰曾對波斯人和大流士犯下了罪行的雅典人的時候,無人敢站出來反對,除了大流士的兄弟,薛西斯的叔父阿爾塔巴諾斯。

阿爾塔巴諾斯從以前波斯失敗的戰爭經驗出發,認爲遠征希臘是不明智的。在此,我想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波斯歷史上的幾次失敗戰爭,以便續寫下文。

需要回顧的第一個戰爭,是剛比西斯遠征埃塞俄比亞人的戰爭。

歷史上斯基提亞人是怎麼讓波斯帝國心驚膽跳的?

居魯士的兒子剛比西斯在征服了埃及之後,他計劃了三次征討,一次是對迦太基人,一次是對阿蒙人,一次是對居住在利比亞海岸之上的埃塞俄比亞人。他派海軍攻打迦太基人,派他的一部分陸軍去攻打阿蒙人。至於埃塞俄比亞人,他首先是派一些間諜到那裏去偵察一下,以便了解一下虛實,埃塞俄比亞的國王在言談舉止間,都表示了對波斯人的輕蔑,當間諜返回並把這一切都告訴剛比西斯後,剛比西斯十分震怒,並立刻命令軍隊向埃塞俄比亞人進發,他既不下令準備任何糧食,也沒有考慮到他在率領着自己的軍隊向一個遙遠的國度進發;由於他不是冷靜考慮而是處於瘋狂的狀態,因而在他聽了間諜們的話之後,立刻率領全部陸軍出發。當他在進軍的道路上到達底比斯(不是希臘城邦底比斯)時,他又從他的軍隊中派出了大約五萬人,要他們奴役阿蒙人。他本人則率領其他的大軍向埃塞俄比亞繼續進發。但是在他的軍隊還沒有走完全程的五分之一的時候,所攜帶的全部糧食就消耗完了,而在糧定耗完之後,他們就吃馱獸,直到一個也不剩的地步。即使在這麼嚴峻的形勢下,薛西斯仍然一味猛進。當他的士兵從土地上得不到任何可吃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藉着草類爲活:可是當他們到達沙漠地帶的時候,他們的一部分人卻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們在每十個人當中抽籤選出一個人來拾大家吃掉。剛比西斯聽到這樣的事之後,害怕他們會變成食人生番,於是便放棄了對埃塞俄比亞人的出征而返回底比斯,不過他已經損失了許多軍隊。至於他所派出去攻打阿蒙人的那部分軍隊,則據說全軍在沙漠中爲黃砂所吞噬。

需要回顧的第二個戰爭,則是大流士遠征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提亞人的戰爭。

大流士打算出徵南俄草原的時候,上文所提到的阿爾塔巴諾斯同樣勸大流士不要冒作戰的危險而去同如此強悍的敵人作戰,但是這並不能阻擋大流士一意孤行。大流士把一切準備停妥之後,便率領大軍離開了蘇撒。全軍的人數,根據希羅多德記載,除去海軍不算在內之外,軍隊的總數加上騎兵是七十萬人,集合起來的戰船則是六百艘。

大流士渡海進入歐洲後一路北上,征服沿路那些不曾臣服於他的民族,一直到達歐洲第一大河伊斯特河(多瑙河),伊奧尼亞人早已在河上架橋等候大流士的主力,波斯主力過河之後,大流士便命令伊奧尼亞人把舟橋毀掉,而和水師一道隨着他在大陸上進軍。正當伊奧尼亞人依照大流士的命令準備把橋毀掉的時候,一位將軍勸柬大流士說:“哦,國王!既然你要進攻的國土是一個既無耕地,又無有人居住的市邑的國土,那末請你還是把這個橋留在原來的地方,要修造這座橋的那些人來看守它罷。這樣的話,如果我們遇到了斯基提亞人並且達到了我們的願望,我們便會有一條回來的道路;而甚至如果我們遇不到他們,至少我們的退路還是安全的:因爲我個人所擔心的決不是我們會被斯基提亞人所打敗,而是擔心我們遇不到他們,而在仿徨迷路的時候遭受損失”。大流士十分嘉許他的意見,他便命令伊奧尼亞守衛伊斯特河上的橋樑60天,如果60天過後大流士的大軍還沒有回來,這些伊奧尼亞人便可以乘船回國。

斯基提亞人的國土,總體上來看是方形的,它有兩面在內地,兩面是沿海的,基本構成一個四面相等的正方形,而每一邊的長度則大概爲四千斯塔迪昂(約合800公里)。這些斯基提亞人,他們自料在公開的戰鬥中無法獨立擊退波斯人,於是他們派遣使者向他們的鄰人求援。斯基提亞人一再強調波斯人所指向的目標是他們沿路所遇到的一切民族,而非僅僅是斯基提亞人,一旦斯基提亞被消滅,那麼脣亡齒寒,這些鄰國也難逃被波斯人奴役的命運,以此來號召它的鄰人齊心協力,共同對付波斯人。斯基提亞人表明了他們的態度後,八個鄰國中有三個表示願意支持斯基提亞,但是有五個鄰國不願意支持他們,鑑於此,斯基提亞人決定暗中撤退並趕走他們的牲畜,填塞他們撤退道路上的水井和泉水並把地上的草連根掘掉。至於他們的軍隊和他們鄰國的軍隊,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軍隊,如果波斯人向他們進攻的話,這支軍隊便在他們面前沿着密俄提斯湖方向退卻,如果波斯人向回走的話,那他們就進擊和追蹤他們。第二部分軍隊,他們同其他人一樣地暗地裏撤退,他們要在敵人前面保持一天的路程,避免與敵人相會並且按他們所決定的辦法去做。但首先他們必須一直撤退到拒豔和他們聯盟的國家裏去,以便使這些國家也會被迫戰鬥。在這之後,軍隊便返回自己的國土,而在商議之後覺得於己有利的時候,便向敵人發動進攻。

斯基提亞人如期執行了他們的計劃,他們利用廣袤的戰略縱深,自身強大的機動能力,無盡無休領着波斯人在其國土及其鄰國的國土上做集體武裝大遊行。他們並不缺乏補給,因爲他們以牲畜爲食,而牲畜是可以很容易的跟隨他們行動的;他們並不擔心什麼要地被攻克,並不需要保護任何地方,因爲他們是遊牧民族,因此,無論在兵力還是物質方面,他們基本無法遭到什麼損失;反觀他們的對手,波斯大軍70萬之衆在南俄草原上找不到可以攻擊的目標,卻在做着不間歇的行軍,他們的補給日益缺乏,因爲斯基提亞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不能從當地獲取多少補給,這讓他們越來越疲弱;他們的士氣日益降低,因爲他們總是遭到對方不間斷的襲擊,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而波斯人對這種襲擊也無可奈何。因爲對方擁有優越的戰術機動能力,一旦波斯人集結好步兵準備好反擊的時候,斯基提亞人已經跑遠了。總之,長期對峙下來,斯基提亞人未見有什麼損失,波斯人則顯得疲乏不堪,其中波斯人補給的缺乏則是最致命的。

當斯基提亞人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派軍隊到守衛伊斯特河上的橋樑伊奧尼亞人那裏去,希望他們背叛大流士而把橋樑毀掉,出於幸運,伊奧尼亞人沒有背叛大流士。同時,斯基提亞便把步兵和騎兵拉出來和波斯人對陣了,當大流士認識到斯基提亞人如此強大而且如此不把他們自己放在眼裏的時候,他認爲當前如何能安全的返回自己的國土乃是第一要務,於是他把那些困難之極的和即使被殺死對他也無大妨礙的士兵留在營地,自己則率領在長期的行軍與襲擊中仍然精銳那一部分士兵棄營南逃,出於僥倖,大流士逃出了斯基提亞,但是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斯基提亞人沒有受到什麼損失,而波斯人則在對方不間斷的襲擊中受到了損失,在長期行軍與後勤補給缺乏中形成了不少非戰鬥減員,在逃跑時丟棄了大量士兵。

要對以上戰例作出合理的分析,則首先必先了解古代的後勤制度。也許有些讀者認爲了解這些與本文主題相去甚遠,但是實際上,若要對第三次遠征做出透徹的分析,則非瞭解古代的後勤制度不可,因爲歷來後勤都是遠距離作戰的第一要務。對於古典戰爭時代的後勤描寫,本人見過的描寫的最詳細與透徹的莫過美國當代軍事歷史學家阿徹·瓊斯的鉅著《西方戰爭藝術》,現將專門描寫後勤的一章摘錄整理如下:

無論是民兵軍隊還是職業軍隊,只要集中起來,就會帶來食物供給的問題。一支集中起來進行一次戰役的軍隊,就相當於一個城市:人口密集,又不生產自己所用的糧食。但是,軍隊又不同於城市,既沒有原已存在的運輸網,也沒有任何已有的在當地供給各種需要的模式。

一支軍隊在特定地區獲得食物供給的能力,部分地依賴於一年中的季節。如果一個地區在食物上能夠自給自足,可以通過購買或強迫的方法從當地儲存的食物中獲得供給。收穫剛結束,軍隊就擁有當年收成的使用權;如果處在即將收穫之前,軍隊就會發現糧倉都是空的;而在冬季,處於兩次收穫之間,糧倉內將只有6個月的供給。

歷史上斯基提亞人是怎麼讓波斯帝國心驚膽跳的? 第2張

軍隊規模與其集中地域人口的比例也影響對軍隊的供養能力。假定士兵剝奪居民的所有東西,如果士兵與居民的比例是1:1,那麼士兵能夠生存一個居民能生存的時間。如果士兵與居民的比例達到10:1,那麼士兵們的生存時間只能是居民生存時間的1/10。例如,如果軍隊在收穫之前180天到達一個地區,而其數量是當地居民的10倍,假定它找到了所有的食物,並且一點不給當地居民,在其離開之後讓當地居民毫無生存的依賴,那麼它也只能在當地駐紮18天就必須離開。當然,軍隊可以在一個較大的地域展開,從而有效地降低士兵與居民的比例,這樣它就能在當地駐紮較長的時間。

一支強大的軍隊要在一地駐紮較長的時間,就必須擁有水路運輸通道。在羅馬帝國時代,航船通常很小,船的長度達到180英尺就是非常不一般了;其寬度是全長的1/4到1/3;較大的船上設有覆蓋着甲板的深船艙。由於這些船採取短粗設計,並且只用單個桅杆,所以航速非常慢。原始的帆具使其不能頂風航行,而導航用具的缺少,則意味着水手更喜歡在能看到岸邊的水域航行,而且晚上還要在岸邊找一個掩蔽之所過夜。同時,哪怕是一隻小船,也能運載60000磅食物,是20000人一天的消耗量。水路運輸的替代辦法是陸路運輸,這就意味着要麼使用平均每小時只能走2英里的速度緩慢的牛車,要麼使用只能馱載100磅的毛驢。缺乏合適道路也限制了牛車的使用,甚至在經過修整的交通幹線上,最好的陸路運輸工具的費用也至少是水路運輸的30倍。

因此,軍隊發現,要從其直接集中地將補給品拉來,無論距離遠近,都是一個巨大的困難。一支強大的軍隊要在一地停留較長的時間,通常必須有水路運輸通道。一支與駐地居民和資源之比很大的軍隊,除非擁有方便的水上運輸,並有可供船運的豐富補給,否則只能經常向新的地區機動。這種因後勤需求而實施的機動,可能正好適應抵抗或進攻敵人的需要。 騎兵帶來了另一個主要的補給難題,在戰鬥中,一匹馬一天的消耗限額是20磅。如果軍隊馬匹數量與集中地馬匹數量的比例,與士兵與當地居民的比例相同的話,那麼當地供養馬匹的時間與供養士兵的時間相同。但是,如果軍隊馬匹的比例較大,那麼飼料的數量將決定軍隊在一地能停留多長時間。一支完全由騎兵組成的軍隊,比一支僅由步兵組成的軍隊所進行的機動要更加經常得多。如果軍隊的集結地區距離敵人較遠,那麼它可以疏散軍隊,從更大的地區籌集給養。如果有騎兵,可以將他們疏開得更遠,因爲騎兵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在相同的疏開程度下,騎兵可以比步兵更快地再次集中起來。這樣,依靠騎兵較強的機動能力來滿足對飼料的需求,纔不致迫使步兵在消耗完當地的食物資源之前離開該地。

瞭解了古代的後勤體系後,就不難分析以上兩個戰例了,剛比西斯遠征埃塞俄比亞人的戰爭的失敗在於,一者,他們很少從當地得到補給,因爲他們行軍所經過的地區是缺乏糧草的,二者,他們不能從後方得到補給,因爲在戰前沒有準備,而實際上即使準備了也似乎不大可能,因爲遠征的地區過於遙遠,而他們又不能依靠水運。

大流士遠征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提亞人的戰爭看起來與第一個戰爭不大相同,其實也是因爲後勤這個軟肋導致的失敗。希羅多德如此勝贊斯基提亞人:“如果他們不想被人發現的時候,也就沒有人能捉住他們。原來他們並不修築固定的城市或要塞,他們的家宅隨人遷移,而他們又是精幹騎射之術的。他們不以農耕爲生,而是以畜牧爲生的。他們的家就在草上,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是所向無敵和難於與之交手呢?”大流士帶領着他的70萬大軍在南俄草原上做集體武裝大遊行,但是他們卻因爲斯基提亞人的焦土政策而幾乎無法從當地獲取補給,當然,如果斯基提亞人擁有固定的城市或要塞,波斯人是很有可能打敗斯基提亞人的,但是事實上卻是波斯人根本找不對手來作戰,於是波斯人只好在斯基提亞人的國土和它鄰國的國土上做永不休止的武裝大遊行,直到波斯人在缺乏補給和對手不斷小規模襲擊中變得羸弱不堪爲止。

現在我們再把思緒帶回到第三次遠征,阿爾塔巴諾斯認爲此次遠征凶多吉少,他認爲世界上最重大的兩件東西是敵視薛西斯的,薛西斯則不服氣的認爲,他的海陸大軍非常的強大,足夠橫掃希臘,如果阿爾塔巴諾斯認爲他的海陸大軍還有什麼不夠的地方,那麼他將徵集一支更爲強大的軍隊。阿爾塔巴諾斯回答他說:“國王啊,任何一個有正常判斷能力的人都不能發現這支陸軍或船數有什麼不夠的地方。而如果你糾集更多軍隊的話,則我所提到的那兩件東西也便更加敵視你了。這兩件東西就是土地和海洋。因爲,我認爲,如果起了狂風暴雨的話,海上任何地方都沒有一個海港大到可以保證容納下你的水師並搭救你的船隻。而且即使有這樣的海港,則單是一個地方有也不行,而是要在你所經過的大陸沿岸都要有這樣的海港。既然看到沒有海港可以容納你的水師,那末就要記着,人不能控制事故,而是要受到事故的擺佈。現在這兩件東西我已經告訴了你一件,我再告訴你另外一件。我要說明爲什麼土地是你的敵人。如果在你的進軍途中沒有任何東西阻擋你的話,則你在前方茫茫一無所知的土地上向前行進得越遠,土地也就越發表現出是你的敵人,因爲任何人都不會充分滿足於他所得到的成功的。因此,我說,如果沒有任何人抵抗你的話,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益擴大的領土也會產生饑饉的。在決策的時候由於考慮到他會遭遇到的一切而膽怯,但是在行動上十分果敢,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最有智慧的人了”。

阿爾塔巴諾斯說土地是薛西斯的敵人,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益擴大的領土也會產生饑饉的。其實,從本質上說,就是講的後勤問題。隨着遠征軍的前進,軍隊將離後方補給地越來越遠,那麼通過陸地運輸的方式從後方得到補給幾乎不可能;希臘是個多山地區,農業非常不發達,因此波斯大軍從當地得到的補給也相當有限;於是,波斯大軍最可能的補給來源則是海路運輸,而實際也的確如此,參見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在其著名兵書《間接路線戰略》的考證:“他調用的軍隊實在過於浩大,以至於不可能從海上進行輸送,因此被迫從陸地進軍。由於這一原因,波斯軍隊的補給儲備無法獲得解決,只得調用海軍予以支援協助。這樣一來,波斯的陸軍只能沿着海岸地區前進,而海軍艦隊必須緊靠陸軍進行活動”。因此,波斯陸軍的生命線得由海軍來維持,可是,假如,波斯的海軍被擊敗了呢?那麼龐大的波斯陸軍將會在貧瘠的希臘缺衣少食,不用作戰,則已經處於失敗的地位。薩拉米海戰一結束,波斯海軍被擊敗,波斯王薛西斯就馬上率領大部分軍隊班師回到了亞洲,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當然,波斯的海軍也是非常強大的,它計有戰艦上千艘,運輸船則高達3000之巨,可是,正如阿爾塔巴諾斯所言,如果起了狂風暴雨的話,海上任何地方都沒有一個海港大到可以保證容納下波斯人的水師並搭救其船隻。而且即使有這樣的海港,則單是一個地方有也不行,而是要在波斯大軍所經過的大陸沿岸都要有這樣的海港。而歷史事實也與阿爾塔巴諾斯所判斷的相差不大,波斯海軍有幾乎一半毀於海上的風暴。既然波斯人的陸軍依賴着海軍,而海軍則容易受到海上風暴的影響,而且希臘有着強大的海軍勢力,那麼,波斯人的遠征,會成功嗎?在決策的時候由於考慮到他會遭遇到的一切而膽怯,但是在行動上十分果敢,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最有智慧的人了。難道不是金玉良言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