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爭經過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趕到克里姆林宮會見斯大林。當晚,雙方便籤署了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了共同瓜分波蘭的祕密議定書。希特勒暫時免去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他要放手對付波蘭了。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在廣播裏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的屍體。接着,全德各電臺都廣播了"德國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正式開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羣呼嘯着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幾分鐘後,波蘭人嚐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打擊。波蘭城市和港口遭到德國戰機的轟炸,首都華沙也未能倖免。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空中和地面的緊密配合使波蘭乃至整個世界第一次領教到了"閃電戰"的利害。

 波蘭慘敗

波蘭軍隊猝不及防,不到48小時,波蘭空軍就被摧毀。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來不及撤退的重型裝備當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爲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2張

英國方面

開戰後,波蘭駐英國大使迅速致電英國政府,報告波蘭受到空襲。德國大使否認了轟炸的事實,但不久就被官方證實。英國國王乘車前往唐寧街造訪了首相張伯倫,在首相夫婦開車到達衆議院之際,議會正在進行最後的討論,決定對納粹統治的頭目開戰,而不是對德國人民開戰。

記得一年前,英國還認爲只要滿足希特勒的要求就能夠避免戰爭,首相張伯倫一直認爲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歐洲戰爭。當時他對英國民衆說:"在我看來,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順利解決只是歐洲尋求和平舉措的一個前奏。今天早上,我還同德國總理希特勒進行了談話,這就是我們共同簽名的文件。"但是,一年後,張伯倫首相渴望在任期內維持和平的夢想就被打破了。

此刻,英國準備參戰,英國國王脫掉了皇家盛裝,穿上了空軍制服。丘吉爾也加入了戰時內閣,整個國家都爲他能把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再次奉獻給國家而感到高興。軍隊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兒童都撤離了倫敦。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了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爲下午5時,但希特勒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於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國正式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至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波蘭人進行了頑強抵抗,戰馬與坦克搏鬥,步槍與火炮對抗,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掙扎中,上演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大屠殺。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3張

而另一邊,英、法兩國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始終在工事背後,按兵不動,宣而不戰。這場所謂的戰爭後來被稱爲"奇怪的戰爭"或"靜坐戰"。丘吉爾事後譏諷道:"巴黎和倫敦以爲坐着就能把那筆債躲過去。"

9月6日,波蘭政府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9月8日,德國裝甲師到達華沙外圍。9月17日,大局已定,波蘭徹底陷落。

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佈列斯特至力托夫斯克會師。希特勒希望趕緊佔領華沙,命令德軍必須在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國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波德戰爭中,波軍陣亡約66000人,傷10餘萬,被俘40多萬人。德軍陣亡約1006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希特勒對波蘭的入侵實際上是一場賭博。他瘋狂地啓動了戰爭的機器,拉開了一場人類戰爭史上規模之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的帷幕。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4張

 戰爭結果

二戰結束以後,古德里安在其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道:"到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裏面。波蘭的騎兵,因爲不懂得坦克的性能,結果遭到了極大損失。有一個波蘭炮兵團正向維斯托拉方向行動,途中爲我們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殲滅,只有兩門炮有過發射的機會。波蘭的步兵也死傷慘重。他們一部分工兵部隊在撤退中被捕,其餘全被殲滅。"至9月4日,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里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只死亡150人,傷700人。 波軍死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波蘭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犧牲。僅華沙就死近25萬人,數萬無辜公民受傷。

德軍的損失:死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戰爭評論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作戰以及閃電攻擊理論,率領第十九裝甲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第十九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羣第四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四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後,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波蘭無論是在戰略準備上,戰術思想上亦或是武器裝備上都不及德軍。然而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有幾個常見關於波蘭九月行動的誤解,往往因納粹的宣傳而造成誤解。以下則是對一些常見誤區的具體解釋。

神話:"波蘭軍隊騎兵手持長矛和利劍與德國坦克作戰" 。

波蘭騎兵從未面對過德國坦克或侵犯的步兵和炮兵部隊,但通常充當機動步兵(如龍騎兵)和偵察單位和只在極少數作爲作戰騎兵對徒步的步戰作戰。其他國家的軍隊(包括德國和蘇聯)當時也派出了精銳的騎兵部隊廣泛使用。波蘭騎兵包括11個旅,如同軍事理論強調,配備了"烏克蘭式"反坦克步槍和輕型火炮,例如高效率的波佛斯37毫米反坦克炮。該神話源自於納粹德國宣傳描繪在克羅揚蒂戰役中,其中1個波蘭騎兵旅在被隱藏的裝甲車輛伏擊時開火,當時它已手持馬刀對德軍步兵作戰。

神話:"波蘭空軍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在地面上被摧毀"。

波蘭空軍,雖然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已經從空軍基地轉移到小型的僞裝機場。只有一些訓練和輔助飛機在地面上被摧毀。波蘭空軍,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及其戰鬥機未能與較先進的德軍戰鬥機匹敵,依然活躍到戰爭開始後的第2周,對"德國空軍"造成重大損害。"德國空軍"根據所有原因下,損失了285架飛機,有279架以上損壞,而波蘭人損失了333架飛機。

德波戰爭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德波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5張

神話:"波蘭只進行了一點抵抗和投降迅速"。

德國付出了比較嚴重的損失,尤其是在車輛和飛機方面:波蘭令德國損失的裝備足夠裝備整個裝甲師和百分之二十五的空中力量。在時間上,持續了大約一個星期的9月行動比在1940年法國戰役的時期爲短,儘管英法聯軍在兵力和裝備上與德軍更爲接近。此外,波蘭軍隊正在準備在羅馬尼亞橋頭堡的防務,這裏將對延長波蘭的抵抗,但這一計劃因1939年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而被取消。波蘭從來沒有正式向德國投降。在德國佔領下,波蘭軍隊繼續在地下進行戰鬥,如波蘭地下軍和森林游擊隊--森林之人。在德國佔領下的波蘭之抵抗運動是在所有被佔領的歐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抵抗運動。

神話:"閃電戰在波蘭首次被使用"。

人們常常認爲德國在波蘭首次使用閃擊戰戰略。許多戰後早期的歷史書,如巴里皮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BPC在1966年出版),認爲德國的勝利是由於發生在1918年至1940年"巨大的軍事技術發展",理由是"德國,把(與英國之間的戰爭)理論實踐……結果稱謂"閃電戰"。"這個想法已被一些作家否定。馬修庫珀寫道:"在波蘭戰役中,把機械化部隊部署的想法是,他們的目的純粹是爲了輔助推進和支援步兵作戰...。因此,任何有關裝甲部隊的戰略開發仍然在萌芽階段。指揮上的癱瘓和崩潰的士氣並不是德國的地面和空中力量最終的目標...,只是使用傳統方法應付迅速包圍附帶的副產品和在德國空軍在支援行動中充當飛行大炮,他們都有以殲滅破壞敵人的軍隊這個實際的目的。這就是波蘭戰役中的銷燬思想。" "銷燬思想"戰略可以追溯到腓特烈大帝,並跟1870年的法國戰役或1914年變化不大地應用在波蘭戰役中,坦克的使用"預想之中更多...恐懼的敵人採取行動攻擊進攻的側面,對德軍的恐懼造成於1940年在法國和1941年在蘇聯的災難,而且在戰爭一開始就出現。"約翰·埃利斯,在野蠻部隊中寫道,"...馬修·庫珀的斷言可被判斷爲正確的,裝甲師沒有得到的那種"戰略"(原來重點)上的任務,就是要賦予真正裝甲"閃電戰"的特點,並幾乎總是緊密地輔助大規模的步兵部隊。"扎洛加和馬德伊,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也提出了閃電戰神話般的解讀這個話題和在該戰役中其他武器的重要性。"雖然西方在9月行動中已強調了裝甲部隊和斯圖卡式攻擊的震驚程度,他們"往往低估波蘭軍單位對德國炮兵的攻擊效果"。在充足的機動性和提供相當數量下,炮兵比其它兵種對其它的德意志國防軍提供更多的掩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