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巴比倫王國創造了怎樣的蘇美爾文化?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巴比倫王國創造了怎樣的蘇美爾文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爲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爲“巴比倫尼亞”,那裏所有居民都被稱爲巴比倫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朝更替

巴比倫國可稱爲巴比倫王國,分爲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也稱迦勒底王國)。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世界的東方,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據歷史學者推斷,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爲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文字的“泥板書”。蘇美爾衰落後,巴比倫城興起。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巴比倫王國創造了怎樣的蘇美爾文化?

巴比倫第一王朝約始於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時(公元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諸城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頒佈了《漢謨拉比法典》,完成兩河流域的統一。以後歷經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紀中葉~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於公元前729年爲亞述所滅。公元前1000年初,閃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

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當時統治兩河流域的新亞述內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爲巴比倫王。後與米底結成聯盟,在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féi]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605~前562)的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被併入波斯帝國的版圖。

蘇美爾早期

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蘇美爾地區位於兩河流域(伊拉克一帶),處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衝擊平原上。這裏土地肥沃鬆軟,氣候炎熱乾燥,雖然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冬季農閒時節,但兩條大河的定律氾濫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蘇美爾是人類社會最早進入文明,世界上最早產生城市國家的地區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不斷有農業居民自兩河流域北部的丘陵地區遷入當地謀生。他們具有長期農業傳統,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術的農民。他們最初在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地與沼澤地帶建立了許多小型村社,利用定律氾濫的河水和沼澤地帶豐盛的水草,蘆葦及粘土,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巴比倫王國創造了怎樣的蘇美爾文化? 第2張

以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他們逐漸開發了整個南部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化。在氏族制度解體到國家形成的過程中,蘇美爾歷史上一度出現過軍事民主制度,也就是所謂"原始民主制"。

王國興盛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爲首都的巴比倫王國。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肩齊飛。創造了數個奇蹟。

發達期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爲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爲全世界所沿襲。當時的曆法爲太陰曆,將一年分爲12個月,一晝夜分爲12時,一年分爲365日。爲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衝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21分32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3分33秒。在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口訣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後來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

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還規定保護孤寡等。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世紀,這時是穆迪雅國王統治的時期,他研究出了一套新的位算法,在國內通用,它使古巴比倫王國對河兩岸的自由度、經濟迅速發展。

兩河帶來的泥沙在下游不斷淤積,形成了遼闊的平原,把乾旱貧瘠的地區變成了西亞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臘人稱這裏爲“美索不達米亞”,我們習慣上稱“兩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學家稱之爲“巴比倫尼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