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力敵三國收復蘇伊士運河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力敵三國收復蘇伊士運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解放廣場擠滿了激動的人們,麥加爾·納賽爾總統正在向羣衆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週年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後部分,納賽爾宣佈《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納賽爾在宣佈命令過程中一再重複“勒賽普斯”一詞,令人們疑惑不解。然而正是這個詞,引發了一場導致戰爭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這場戰爭也因此有了它另一個名字--蘇伊士運河戰爭。

衆人對“勒賽普斯”這個詞感到疑惑,可有人卻心領神會。原來,納賽爾事先與負責接收運河公司的埃及官員尤尼斯約定,演說一提到法國殖民者勒賽普斯的名字,運河區的有關人員就動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聽到信號時讓運河公司的官員措手不及。納賽爾在演說時擔心尤尼斯聽漏“勒賽普斯”,所以竟重複了10次。其實,尤尼斯第一次聽到廣播“勒賽普斯”就已不再聽演說,而去動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國民議會選舉納賽爾爲總統,繼而於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當選爲埃及總統,登上權力的巔峯。

7月20日,納賽爾下定實行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以運河通航費建造水壩。

埃及實行運河國有化,受打擊最重、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石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英國此時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星期。7月27日上午,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國決心在必要時將單獨以武力保衛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到反對黨和輿論的普遍支持。法國得到消息後的反應比英國更爲強烈。28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支持政府對埃及推行強硬政策的決議。30日,國民議會以休會10分鐘表示“要求對埃及採取強烈行動”,並質問政府是否口頭上勇敢,實際上認輸。報紙更是在鼓譟:“運河國有化已經4天了,我們還不打進埃及!”但是,由於英法兩國在二戰後軍事和經濟力量尚未完全恢復,因此無力馬上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而只能先對埃及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並指令本國商船在通過運河時拒絕向埃及繳付通航費。英法都需要美國的支持和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戰略掩護,併力爭一致行動。7月27日,艾登建議三國立即在倫敦或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談”。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問題上可謂亦喜亦憂。喜的是終於有了混水摸魚、取代英法的良機;憂的是美國如果被拖進戰爭,將殃及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而且納賽爾單方國有化的命令可能影響巴拿馬運河。基於這種心態,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在經濟制裁和繳付運河通航費方面,美國將不與英法合作。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力敵三國收復蘇伊士運河

8月1日,杜勒斯來到倫敦。他在前往唐寧街會見艾登的途中受到熱烈歡迎,因爲英國人認爲美國會幫助英國用武力對付納賽爾。但實際上,由於艾森豪威爾正面臨大選,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當選總統,不願被英法拖入戰爭,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與英法鬧僵,又避免軍事捲入。

最後,英法美等都同意暫時先舉行談判,並於8月2日晚間發表聯合公報,宣稱蘇伊士運河是國際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爲首的五國代表團到達埃及,把倫敦會議18國宣言交給納賽爾。9日,納賽爾明確拒絕倫敦會議宣言所提出的國際控制,孟席斯使團無功而返。

孟席斯使團尚在埃及談判期間,杜勒斯又想出一個建立“使用國際協會”的新方要。埃及則在9月10日向各國發出照會,建議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談判機構,修改1888年公約,以解決運河問題。17日,與此相關的多個國家分別發表聲明,支持埃及的建議。英法經過斟酌,於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誰知就在英國內閣決定接受美國新計劃的當天,有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國是否支持。艾森豪威爾回答:“在我任總統期間,美國不會打仗,除非國會開會宣戰。”杜勒斯對記者說得更爲露骨:“我們不想用武力爲自己開路……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封閉,我們將讓船舶繞道好望角。”

這時,英法看出美國爲阻止動武,新花樣還會層出不窮。因此,它們急於找到新藉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國協會”將僱用領航員爲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領航員調離。14日,西方的領航員撤離,而英法故意讓大批船隻過運河。幸好,納賽爾從8月上旬已開始招募領航員,此外,在此期間有些船隻爲了安全或接到本國政府命令,已繞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領航員撤離第二天,埃及領航員領着由13艘船組成的船隊順利通過了運河。

在埃及毫不退縮、運河暢通無阻、繞道好望角費用昂貴的局面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面召集18個國家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着重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問題,並通過了使用國協會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關國家又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宣佈成立使用國協會。

兩天後,聯合國安理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危機問題。會上,英法要求埃及承認“國際管理制度”和“使用國協會”特權,但遭到蘇聯和南斯拉夫代表否決,從而使18國方案和“使用國協會”均告破產。

這樣,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兩個多月來,經過三國外長談判,三次倫敦會議和安理會的討論,英法一再遭到挫敗,逐漸陷於孤立。特別是美國的表現,使艾登認爲英國“除使用武力或默認納賽爾勝利外,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法國比英國更熱中於武力解決,認爲談判陷入僵局會更有利於它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

10月14日,英法提案在安理會遭到否決。16日,艾登和勞埃德飛到巴黎與法國總理摩勒和比內會談。艾登向法國人明確許諾:以色列進攻埃及時英國要介入,法國把會談的結果告訴了以色列,要點是:埃以開戰,英法將要求埃以均撤離運河區,如一方拒絕,英法將爲保證運河暢通而進行干涉。

10月22日,以本·古裏安爲首的以色列代表團、以摩勒爲首的法國代表團和以勞埃德爲首的英國代表團在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舉行決策會議。各有考慮的英、法、以三方在反覆討價還價之後,最終達成協議。

戰前的埃及陸軍總兵力15萬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島的東部軍區由阿密爾准將指揮,埃及軍把西奈半島北部作爲設防重點。在半島南部,防守力量則顯得薄弱,在沙姆沙伊赫僅有一個旅的兵力。

以色列國防軍共有兵力10萬,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經與英法協商確定,法國空軍負責作戰期間的制空權和以色列的國土防空,以色列空軍以155架作戰飛機支援本國地面部隊作戰並負責亞喀巴灣方向的作戰。以色列軍全部18個野戰旅中的12個是由南部軍區司令辛霍尼准將指揮的,兵力4。5萬人,分爲4個師級集羣,每個集羣負責1個方向的作戰。按照部署,拉斯拉夫准將指揮第77集羣突向北部海岸公路,沃拉赫上校指揮中路集羣負責西奈半島中部的作戰,沙龍上校指揮的第202空降旅負責西奈半島南部的作戰,第9旅負責進攻沙姆沙伊赫。代號“卡達希行動”的西奈戰役旨在席捲西奈半島,擊潰埃及軍,消除埃及軍,消除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阻止埃及軍而後發動的反攻,同時摧毀埃及軍突擊部隊設在加沙地區和邊境附近的基地。


10月29日下午4時,以色列軍首先在米特拉出口空降沙龍手下的1個加強營(營長艾坦中校,後於1981年出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隨後出動10個旅的兵力,以裝甲部隊爲先導分4路實施快速突擊。沙龍指揮2個空降營約3000人於29日下午4時從以埃邊境實施突破,向米特拉山隘前進,於30日夜10時30分與艾坦營會師於米特拉山隘。

埃及軍得知以色列軍進攻後,阿密爾命令運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第5和第6步兵營進攻以色列軍空降部隊,但難分勝負。30日中午,以色列空軍飛抵米特拉上空,對埃及軍2個營實施突擊。31日晨,沙龍請求總參謀部批准其佔領米特拉山隘東端未果。稍後,他以第2營的2個連等部組成偵察隊,以營長古爾少校(十月戰爭後任以色列總參謀長)爲隊長。但是,偵察隊的先頭部隊通過海坦谷地時遭到埃及軍炮火的阻擊,一輛車被擊中起火,堵塞了通路,艾坦投入的後續部隊也全部被堵在谷地。沙龍面臨兩難境地:或者撤離,或者增援。他最後決定增援,以全部炮火實施壓制射擊,以2個連進攻海坦谷地東部。黃昏時分,以色列軍與埃及軍展開肉搏戰,直到晚上8時才告結束,在這場未曾預料的戰鬥中,沙龍旅陣亡38人,傷120人;埃及軍則陣亡約150人。

西奈半島中部的阿布奧格拉是埃及軍的關鍵防禦陣地,只要守住該地,以色列軍就無法打通通往阿里什的海岸公路,故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少將首先將重點放在進攻阿布奧格拉。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集羣下轄3個旅,另加強有第37機械化旅。但是,在判明英法軍確實參戰前,第7裝甲旅和第37機械化旅是不準參戰的。沃拉赫首先以第4旅準備進攻烏姆·卡泰夫,但該旅旅長卻無所作爲。在此期間,第7裝甲旅的“謝爾曼”坦克營(營長阿丹少校)歷經10個小時通過達伊卡出隘,於31日凌晨發起對阿布奧格拉的進攻,經過激戰佔領阿布奧格的道路交叉點。埃及軍第6旅新任旅長瓦雷從阿里什增援第109步兵營,同防守烏姆·卡泰夫的第18步兵營一道夾擊阿布奧格拉的阿丹營。但是,阿丹在以色列空軍的掩護支援下守住了阿布奧格拉。當天夜裏,阿丹營還攻佔了魯瓦法水壩。第10步兵旅旅長因指揮無能導致攻擊受挫,受到撤職處分,取而代之的是塔爾上校。達揚還調第37機械化旅進攻烏姆·卡泰夫。該旅旅長戈林達上校未等坦克營到達即指揮步兵營和車輛營發起進攻,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達揚被迫下令停止進攻烏姆·卡泰夫。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力敵三國收復蘇伊士運河 第2張

從10月31日下午開始,英法空軍開始行動,多次轟炸埃及空軍機場,炸燬飛機近300架。納賽爾擔心英法軍在蘇伊士運河實施登陸作戰,遂停止對西奈半島的增援,並命令西奈半島防禦部隊向運河方向撤退。埃及軍撤退完畢之後,以色列軍佔領烏姆·卡泰夫和烏姆·希漢陣地,阿布奧格拉地區的戰鬥遂告結果。

11月1日清晨,以色列北路集羣司令拉斯拉夫准將下令進攻加沙地區,其任務是首先佔領拉法,而後打通阿里什,最後進入坎塔拉和蘇伊士運河區。由於埃及軍已奉命撤退,故以色列軍未經激戰即於次日完成了這一任務。

解除亞喀巴灣封鎖的任務由第9步兵旅(旅長約菲上校)擔任。11月2日凌晨,約菲旅奉命向沙姆沙伊赫前進。因爲擔心該旅進展太慢,達揚又下令沙龍旅空降部隊一部突襲沙姆沙伊赫。4日下午,約菲旅進抵沙姆沙伊赫以南5公里處,順利佔領埃及軍的警戒陣地,並於次日經過激戰佔領沙姆沙伊赫要塞。5月5日,空降部隊與約菲旅取得聯繫,9時30分奪取埃及軍指揮所。至此,埃及軍以色列軍的戰爭即告結束。

早在10月30日下午6時,英國和法國政府就向埃及和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12小時以內作出答覆:1。兩國政府立即停止在陸海空的敵對行動;2。兩國軍隊相互後撤,埃及軍撤至蘇伊士運河西岸,以色列軍撤至運河以東10英里處;3。埃以兩國政府同意英法聯軍爲隔離兩國軍隊和保障一切國家船舶在運河航行而暫時佔領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

以色列答覆接受最後通牒要求。納賽爾則在當天深夜加以拒絕,並於31日早晨命令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區的防空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命令阿密爾在英法軍進攻時撤退西奈半島和部隊,保衛蘇伊士運河。納賽爾認爲,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奧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區,就能阻止以色列軍從北路、中路進攻西奈半島,而當前威脅最大的是已經到達哈薩拉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即將與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隊會合。爲此,埃及軍迅速將運河西岸的第4裝甲師推進到哈薩拉,同時爲阻止第7裝甲旅與空降部隊的會合而將部隊推進到薩馬代。

同日,英法聯軍(司令凱特利上將,擁有100餘艘潛艇、約650架飛機以及大量海軍陸戰隊和其他地面部隊)出動飛機和艦艇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和港口,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使擁有250餘架作戰飛機的埃及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隊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區實施空降,並大量使用直升機實施機降作戰。6日,兩國登陸部隊2。2萬人佔領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隨後沿運河向南推進約30公里。納賽爾爲集中兵力保衛運河,命令駐西奈半島埃及軍回運河區,奮力抗擊入侵者。塞得港武裝起來的人民羣衆勇敢戰鬥,配合正規軍抗擊英軍和法軍的進攻。

此時,蘇聯的注意力正爲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難以兼顧埃及危機。在匈牙利局勢明朗化之後,蘇聯便採取一系列行爲,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辭照會有關各方。在致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中稱,以色列的行爲“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爲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致使本·古裏安大爲不安,趕緊向聯合國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議而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在致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的信中稱:“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國保證北約組織的團結。而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函則稱,“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並能發展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作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武器的大國,對於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此時的美國政府,既面臨蘇聯要求聯合採取決定性措施,又面臨英法要求保證北約組織團結,顯得有些左右爲難。如果不與蘇聯聯合採取行動,那麼在“運河回合”中得分的將是蘇聯,而得罪阿拉伯國家的就是美國。經過內部的緊急磋商,美國政府一方面聲明拒絕與蘇聯採取聯合行動,並以美軍進入全面警戒狀態爲姿態,警告蘇聯不得進攻英法;另一方面照會英法,表明只有當蘇聯進攻歐洲或埃及進攻英法艦船時,纔有所謂“大西洋的保護”問題,當務之急是限英國在12小時內停火。

在戰爭中處於不利態勢的埃及本來已決定放棄塞得港而退守首都開羅,但看到國際形勢的發展於己有利,遂轉而下令堅守塞得港,同時呼籲有關亞非國家提供軍事援助。而這種形勢卻迫使英國內閣於11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軍。法國儘管對英國的“背叛”行徑大爲惱火,但由於勢單力薄,無法獨自支撐局面,也只好對現狀予以默認。

11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要求英法撤軍、以色列軍撤退到1949年埃以停戰協定的停戰線後面,以及關於緊急部署聯合國的部隊的決議案。12月,英法聯軍撤兵。以色列軍於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以色列取得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聯合國緊急部署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地區。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死亡約1600人,損失飛機210架;以色列軍死亡約200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聯軍損失很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