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君士坦丁堡戰役背後的祕密:西歐爲何沒有援助?

君士坦丁堡戰役背後的祕密:西歐爲何沒有援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歐對於拜占庭是有援助的,有自發的,也有國家援助。威尼斯支援船隻和武器,熱那亞還允許拜占庭將鐵鏈綁在其塔樓城牆上。

兩位威尼斯船長:加步裏·特萊維森、阿維索·狄多,6艘威尼斯船與3艘克里特船改裝爲戰艦加入了拜占庭艦隊。還有部分熱那亞人自發招募軍隊,增援君士坦丁堡,其中著名的人士有毛裏西奧·卡塔內奧、格羅尼姆與萊昂納多·迪·蘭加斯科(兩兄弟)、保羅、安東尼奧及特羅伊洛,他們並稱博基阿爾多三兄弟。熱那亞名將,年輕的傑奧瓦尼·朱斯提尼亞尼·隆哥,他還帶來了7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還有部分戰士來自更遙遠的國度:加泰羅尼亞租界在其領事佩雷·朱里奧的動員下也組建了一支軍隊,甚至一些加泰羅尼亞水手也加入其中。卡斯蒂亞王國的志願者中包括著名貴族唐·弗朗西斯科。在朱思提尼亞尼的隊伍裏包括一名德意志工程師約翰內斯·格蘭特,不遠萬里加入了保衛拜占庭的隊伍。而自幼在君士坦丁堡長大的奧斯曼流亡王子奧爾汗,連同整個家族,也表示願意爲守城盡一份綿薄之力。還有衝破蘇丹圍攻的4艘救援船,這是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費的。當然,也有小部分人沒那麼英勇,彼得羅·達萬佐乘着夜色乘船逃離了君士坦丁堡,船上搭載着700名意大利人人= =

  一、東西方教會的長期分裂和交惡

11世紀,宗教分歧加劇了東西方基督教國家的矛盾。兩教的分歧主要在禮拜方式、神學理念等方面,最尖銳的矛盾是關於聖靈如何產生以及對“和子說”的態度,這也是1054年雙方革除對方教籍的神學原因之一。到12世紀,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已經明顯地處於分裂狀態。而1204年,十字軍攻佔並洗劫君士坦丁堡事件,導致拜占庭人永遠無法完全原諒天主教西歐。特別是普通民衆,極其仇視天主教會,習慣將教皇稱爲“惡狼、毀滅世界者”,他們還給自己的狗取名叫“羅馬教會”。對於東西方教會聯合協議,非常反對。歷代皇帝曾多次改變信仰方式,但平民一直予以阻撓,死守自己的古老信仰,這種執拗和固執已見已經成爲拜占庭歷史這塊馬賽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君士坦丁堡戰役背後的祕密:西歐爲何沒有援助?

  二、尼科堡戰役的失敗,導致西方無力再發動十字軍東征

尼科堡戰役是十字軍所能召集的當時西歐國家中最好的軍事力量,結果卻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戰役的失敗。尼科堡戰役中的十字軍可以說是“最後一次跨國騎士精神的聯合”。這之後歐洲四分五裂,非常貧困,內鬥爭鬥不休,再加上黑死病的肆虐,大大削弱了戰力。

  三、西歐人沒想到君士坦丁堡這麼快淪陷

1)拜占庭帝國能夠生存那麼久,都城固若金湯一直是個主要原因。

城市周界總長度爲12英里,其中8英里面向大海。城市南面被馬爾馬拉海偎依,此處海流極其迅猛,風暴常常驟然降臨,因此從海上登錄進攻的風險極大。1000年中,沒有一個侵略者認真地嘗試從這個地段進攻。

城市的西邊(也就是三角形的底邊)得到長4英里陸牆的保護,也就是所謂的“狄奧多西城牆”。這道城牆橫亙從馬爾馬拉海到金角灣的狹窄陸地,保護君士坦丁堡,使它免受任何傳統的陸路攻擊。這座城市的歷史中很多最重大的事件就發生在這座非同尋常的城牆沿線。它的歷史幾乎和城市本身一樣悠久,在地中海世界一直是個亙古不變的傳奇。關於城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有這樣一段描述

穿過色雷斯平原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或朝聖者、從巴爾幹某個宮廷前來的使節,或者有着征服野心、四處劫掠的軍隊,從遠方看到巔峯時期的君士坦丁堡的第一個跡象就是那陰森森的巨大陸牆。它橫越輕微起伏的大地,從一道地平線到另一道地平線,壁壘和塔樓連綿不絕。在陽光照耀下,石灰岩打造的城牆的表面化爲一片燦爛的雪白,羅馬紅磚的接縫構成連續不斷的水平線條,城牆上還有外形形似、帶有穹頂的射箭孔。衆多塔樓有的呈方形,有的是六邊形,還有的是八邊形,偶爾也有圓形。它們互相簇擁,間距極近,據一位十字軍戰士說:“一個七歲男孩能夠把一個蘋果從一座塔樓投擲到另一座。它們分成若干層,崛起到內牆最頂端的高度,皇帝的鷹旗就在那裏驕傲地迎風招展。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重兵把守、陰森森的城門。和平時期,人畜就從這些城門出入。在城市西端,靠近馬爾馬拉海的地方,一座飾有金板和大理石與青銅雕像的大門在陽光中熠熠生輝。這就是”黃金們“,一座龐大而華麗的拱門,兩側各建有一座磨光大理石打造的恢弘塔樓。在拜占庭的鼎盛時期,得勝歸來的皇帝們會帶着勝利的象徵物——身披枷鎖的被征服的外族國王、重新奪回的聖物遺蹟、大象、身着奇裝異服的蠻族奴隸、堆滿戰利品的馬車,以及威武雄壯的帝國軍隊——從這裏盛裝經過。到1453年,黃金門的黃金和很多裝飾物都已經沒了蹤影,但城門作爲一座偉大的紀念碑,仍然昭示着羅馬人的光榮。

君士坦丁堡城市西部的防禦體系包括了192座塔樓,分爲5個獨立防區,縱深200英尺,從壕溝底部到塔樓底端的高度爲100英尺。構建成熟的狄奧多西城牆凝聚了火藥時代之前希臘-羅馬世界關於城防的軍事工程學的全部智慧。防禦體系的核心仍然是安特米烏斯建造的內牆:內牆的內心是混凝土,然後在內外兩面都覆上附近採石場出產的大塊石灰岩,並插入磚塊,以便讓整個結構更加鞏固。城牆頂端的作戰平臺得到城垛的防護,從下面有階梯通往頂端平臺。按照羅馬人的習慣,塔樓並不是與城牆連爲一體的,這就可以保證塔樓與城牆可以各自穩固沉積下來,而不至於破裂。內牆高度是40英尺,外牆要低一些,只有大約27英尺,所以外牆上的塔樓要比內牆塔樓要低。內外兩道城牆之間有寬60英尺的平臺,防守外牆的士兵就集結在那裏,隨時準備與敵人短兵相接。在外牆腳下,還有一道寬60英尺的平臺,任何越過壕溝的侵略者都將在這裏慘遭屠戮。磚砌的壕溝又是一道寬60英尺的屏障,內側溝邊有一道護牆;防禦體系的縱深之大和複雜程度、城牆的堅固以及居高臨下的優勢使得狄奧多西城牆幾乎堅不可摧,中世紀的只擁有傳統攻城武器的軍隊奈何它不得。除了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外,沒有任何一座建築能比城牆更強烈地體現君士坦丁堡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教堂是拜占庭人對天堂的憧憬,城牆則是他們抵禦敵對力量攻擊的盾牌,並且得到聖母的親自佑助。或許沒有任何防禦工事比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更能總結出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攻城戰的真相。但是,恰恰在15世紀,火藥技術得到突破,改變了攻城戰術


  2)火炮的發展帶來攻城戰術的演變

防禦工事在5世紀就已經很成熟,後來的變化很小,歸因於攻城戰術處於停滯狀態,基本就是這麼一套:封鎖、挖地道和爬城、攻城錘、投石機、攻城塔、地道和雲梯。所以守城一方永遠佔據優勢,君士坦丁堡靠近海岸的地理位置更是一大優勢。現有的攻城器械是無法突破君士坦丁堡的防禦。但是到了14世紀末,歐洲全境已經開始製造火炮。雖然早期火藥武器由於笨重、瞄準精度差等缺點,更多是給人一種震撼的心理效果。到1420年,除了攻城戰之外,火炮對作戰的貢獻還是極小的,但是奧斯曼人開始對這種火藥武器感興趣。於是興辦了鑄炮廠,開採銅礦,建立火藥廠,還廣泛吸收各種技術人才。也是在這個時候,歐洲的火藥製造技術得到突破,火藥的威力和穩定性增強。拜占庭人也認識到火藥武器的潛力,開始儲備相應資源。在此時,一個將在未來影響戰局的人物來到君士坦丁堡,他是一名匈牙利的鑄炮工程師,希望能在這裏飛黃騰達。無奈此時的君士坦丁實在太窮了,這位叫烏爾班的匈牙利人生活越來越拮据,最後跑到了蘇丹那邊,受到穆罕默德二世的接見,併爲他打造一門史上最大的巨炮還有其他小點的巨炮。正是憑藉這些巨炮,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不再成爲護佑拜占庭人的“聖盾”,改變了攻城戰術,縮短了攻城時間。

3)兵力的差距。14英里城牆的城市,只有不到7000人,而蘇丹的軍隊超過十萬大軍(其中超過8萬正規軍)。到君士坦丁堡被佔領的消息傳到西歐後,西歐還不相信君士坦丁堡這麼快被攻破。

  四、穆罕默德二世“無能”的印象麻痹了西方

蘇丹對穆罕默德二世早年的失敗大加渲染,以至於人們認爲這位“無能”的蘇丹,不會成爲西方基督教諸國的重大威脅。而穆罕默德二世也爽快地承認先皇與西方國家簽署的條約,更加深了人們的錯覺,甚至教皇國也認爲新蘇丹不足爲慮。

君士坦丁堡戰役背後的祕密:西歐爲何沒有援助? 第2張

 五、西方諸國受國內局勢拖累,缺乏出兵干預的準備

在中歐,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三世忙於籌備即將在羅馬舉行的加冕禮。法王查理七世則忙於重建百年戰爭後滿目瘡痍的國土,同時還要防備國內諸侯。英格蘭同樣受到百年戰爭的拖累,此時的國王雖然道德高尚,精神狀況卻不穩定,也就無心派出軍隊參與冒險。斯堪的納維亞諸國語蘇格拉國王同樣難以指望,而葡萄牙與卡斯蒂亞王國正忙於對方境內的異教徒,也無暇他顧。唯一表現出對東方事務興趣的西方君主是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他在1443年還繼承了那不勒斯王位。此人的確醉心於發動對東方異教徒的遠征,然而,他要求以獲得拜占庭皇帝頭銜作爲酬勞,這一漫天要價的行爲自然得不到拜占庭支持,於是西方的援助就更加渺茫了。而且各國不再單純爲了宗教信仰而出戰,更多的是考慮經濟利益。特別是以商業著稱的威尼斯,若與土耳其全面開展必然迫使威尼斯將部分商船改裝爲戰艦,這意味着經濟上的額外損失,而且威尼斯正陷於倫巴第的戰事,與教皇的關係也不和睦(教皇還一直拖欠着1444年發動十字軍時僱傭威尼斯艦隊的費用)。拉古薩與土耳其保持着貿易關係,除非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西方聯盟,否則他們也不會以自身弱小的艦隊獨自與蘇丹對抗。

最後正如歷史書中所說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時恰好是一場革命的巔峯時刻——在西方,科學探索這列失控的火車開始加速,而宗教卻日益衰落。其中一些力量已經在君士坦丁堡圍城戰中表現了出來:火藥的威力、帆船的優勢、中世紀攻城戰的壽終正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