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係:李世民畏魏徵的真相

揭祕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係:李世民畏魏徵的真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與李世民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係

李世民與魏徵被定位於明君與賢臣的關係,但若將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在所謂的明君與賢臣的背後有着複雜的因素。歷史的真相是,初唐時期的政治、民族、經濟關係,特別是山東問題,決定了兩人的微妙關係。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又誅殺其子侄十餘人,奪得皇位繼承權。同年八月,李淵被迫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國史,讓國人認識自己繼承大統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爲減輕自己殺兄逼父的心理壓力,並迅速緩和他即位之初的複雜形勢,對原太子東宮集團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特別是魏徵,比其在原東宮府更受重用。那麼,李世民對魏徵及原東宮附屬爲什麼不像對其兄弟子侄那樣趕盡殺絕,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簡單,而是與貞觀初期的政治矛盾、經濟形勢、民族關係密切相關。

唐初政局的動盪,也使得南北朝以來本就尖銳的民族矛盾更爲突出。東北地區,高麗虎視遼東。西北地區,突厥、吐谷渾不斷寇邊,內犯勢頭尤以突厥爲烈。但李世民深知,之所以暫時不能與突厥發生正面衝突,就是因他“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不具備和突厥大規模作戰的條件。在此情況下,李世民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要先穩定山東,因爲山東不僅是解決西北問題的關鍵而且對關中也有影響。要想穩定山東,就一定要控制山東的士族勢力。而最能牽制山東士族勢力的就是山東豪傑了。山東豪傑就是隋末山東農民起義軍的大小領袖,這些人在降唐之後大都轉化爲庶族地主,他們和山東士族在政治、經濟利益上有根本衝突。如果充分利用他們,使之和山東士族互爲牽制,就能取得山東的暫時穩定。而魏徵又是最能代表山東庶族集團即所謂山東豪傑利益的人物之一。魏徵不僅參加了瓦崗起義,而且又是原東宮集團的主要謀臣之一,這種特殊的經歷不僅使其成爲山東豪傑的聯絡人,而且也成爲東宮集團的代言人。如果李世民殺掉魏徵,就會導致這兩大勢力的不安和反對,從而失去山東豪傑的支持而無法處理好山東問題。所以唐太宗認爲他們是“各爲其主,是可以原諒的,赦免了他們的死罪,並可使他們感恩”。

揭祕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係:李世民畏魏徵的真相

如此纔可能重新認識李世民、魏徵二人之間的關係。魏徵隨李密降唐後,“久不見知”,於是“自請安輯山東”,擔負起收編各地義軍的重任。發一書而降李世責力,並先後使李世責力、竇建德部下曹旦及齊善行等歸降李唐。魏徵在山東豪傑中的影響就充分顯示出來。故而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李世民就立即委任魏徵以“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之重任。魏徵在安撫河北時,亦極力保護山東集團中的精英。

如何使目的實現,魏徵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洞穿了李世民的心理,看到了唐初各種矛盾的焦點所在。利用自己爲諫議大夫之機,積極進諫,以“居安思危”之語打動李世民。魏徵深知:“自古上書,不急切,不能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語,聖人擇焉”。這也正是時人認爲他“精通羣書,頗明王霸之術”、“素有膽氣,善得人主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魏徵多次進諫於李世民,指出隋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要求李世民以亡隋爲鑑。楊隋之亡,與重役山東,攻伐高麗密切相關。而李世民經略關中,安撫山東,亦無不是爲與高麗作戰做準備。一旦重與高麗開戰,山東所受賦役又必然加重。這是山東集團所反對的,也是魏徵最不願看到的。

爲擴大山東集團在唐中央的實力,取得部分關隴集團成員的支持,魏徵先後向太宗推薦侯君集、杜正倫、褚遂良,並特別指出侯君集、杜正倫有宰相才,使他們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魏徵與王珪的關係也非同一般,這從每當王珪進諫李世民之時魏徵必然附和,魏徵進諫時王珪也同樣附和就可清楚看出。特別是杜、褚二人,對李世民的言行是“必書”、“必記”,達到了魏徵所期望的使李世民“不爲非法”的目的。

李世民對魏徵的心理活動也極爲清楚,看到了魏徵的背後有龐大的山東集團做後盾,而自己又“即位日淺,國家未安”,必須協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使自己時時處於“居安思危”的狀態,保持清醒的頭腦,因而接受魏徵的“犯顏”進諫亦就不足爲奇了。爲取得山東集團的支持,維護統治,位居九五之尊的李世民不斷遭到臣下的“犯顏”,而且要把不滿深深地隱藏在心中。

《貞觀政要》全書記載的李世民與魏徵等臣子所論之事,大抵爲居安思危、如何守成之說。這恰恰是李世民穩定局面,由亂入治所需要的。李世民深知,隋煬帝處處專斷的一言堂,雖“勞神苦行,未能盡於合理”,結果葬送了隋王朝。前車之鑑也使得李世民必須聽到不同的意見。更何況魏徵的多數諫辭,除有居安思危成分外,還可起到擡高李世民聲威的作用。如每當李世民責怪魏徵進諫的直言時,魏徵就雲:“願陛下使臣爲良臣,勿使臣爲忠臣”,“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如此之語,亦就引出了李世民“徵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然而在重大實質性問題上,李世民就獨斷專行,不會接受魏徵的諫言,魏徵亦多取回避之法。

魏徵的聰明,就在於他看到了李世民虛心求諫、重用人才的表象後面隱藏着本身固有的疑懼、殘忍及獨斷,也看到了李世民急於在衆人面前刻意修飾自己,以掩飾自己殺兄逼父之非。這些從貞觀時期李世民的言行中可以清楚看出。而李世民後期由於功德圓滿和對山東集團的成功打壓,所以殺掉侯君集、逐杜正倫。對魏徵,也在他死後“罷叔玉尚主,而足陪所撰碑”。此時二人的關係才從“求諫”、“直諫”的重重迷霧之中露出了原本互爲所用的實質關係。

《舊唐書·魏徵傳》載侯君集被誅,杜正倫遭逐後,“上始疑徵阿黨”,但實際上並非在魏徵死後李世民才懷疑魏徵“阿黨”,而是一直就有所覺察,只因種種因素的制約,始終隱忍罷了。

揭祕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係:李世民畏魏徵的真相 第2張

真八卦凌煙閣二十四將

貞觀時期是中國人才聚集的一個高峯,就唐太宗列於凌煙閣的特殊功臣就達24人之多。入閣人物的評選條件爲:參與了晉陽(太原)起兵,並立有主要功勳;參與了建唐工作及全國統一戰爭,並立有主要功勳;參與了玄武門政變,幫李世民當上皇帝;參與了貞觀時期的國家建設。

趙公長孫無忌 終身爲李世民信任,後受李世民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爲皇后而失寵,後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 其父爲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 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爲十八學士之首,後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

鄭公魏徵 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以進諫著稱。李世民評價,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

樑公房玄齡 善於謀略,貞觀年間負責行政,深得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 善行政、文學,爲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 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爲太子,後突厥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

衛公李靖 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後又掛帥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被誣告謀反,爲免嫌疑,主動退休。

宋公蕭禹 終生爲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

褒公段志玄 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其“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 因唐朝與突厥關係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徵高麗。

蔣公屈突通 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爲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 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 李淵起兵時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爲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樑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 李淵太原起兵時負責招募勇士,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此後功勞不顯。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

鄖公張亮 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徵高麗而立功。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

郯公張公謹 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爲李靖副將抵禦突厥。次年病故,僅39歲。

盧公程知節 本名程咬金,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歸順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爲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忠心不屈。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 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的外交事宜,後任戶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

英公李世責力 被李淵稱爲“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爲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

胡公秦叔寶 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衝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