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黃巢是什麼人?他是如何掀起黃巢起義的?

黃巢是什麼人?他是如何掀起黃巢起義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來領導這場起義的富商家庭出身的黃巢還是一個不第秀才,他的著名詩句“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大家可能都是耳熟能詳,據說這是他五歲時佔的詩句,果然也是智慧超羣的神童。尤其是他那“沖天香陣滿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充滿政治讖語況味的詩句,便已經透露和暗示了所有的革命熱情(張藝謀的電影有過類似的激情詮註)。

其實,唐朝發生農民起義已經在黃巢起事之前發生,早在公元859年,寧國(安徽寧國縣)人裘甫就率衆起義反抗唐朝,攻取剡縣(浙江嵊縣),遭受唐廷和藩鎮雙重殘酷盤剝的大唐民衆也早已有了造反之心,只差有人登高一呼罷了,裘甫的揭竿而起,應者雲集,第二年就聚集了三萬之衆。看到自己的江山岌岌可危,十分好玩的皇帝唐懿宗也不敢怠慢,停下了娛樂調兵遣將去打壓農民起義,派王式率官軍前往攻打,在裝備和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只堅持了幾個月就宣告失敗。不過革命的火種從此播下,套用偉人的話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也,因爲此後的唐朝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動和壯大,正是以這次的起義爲引爆點,由此唐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重創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加速了腐朽唐朝的崩潰進程,所以說是雖敗猶榮,意義重大。

黃巢是什麼人?他是如何掀起黃巢起義的?

黃巢起義

一般來說,大凡發生了農民起義,基本都已經是封建朝代晚期,而且也已經是因殘酷壓迫使階級矛盾激化引起的不可調和的產物,唐朝農民起義也不例外,基本上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最終也成了改朝換代的工具。

正所謂“那裏有壓迫那裏就有反抗”,民衆只能用大規模起義來反抗腐朽透頂的唐朝統治者,公元874年,濮州(山東鄄城縣)王仙芝在長垣(河南長垣縣)又舉起義旗,應者數千人,次年王仙芝起義軍就攻取唐濮州、曹州,聚衆數萬。就在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適逢關東發生了大旱,民不聊生,官府還強迫百姓繳租服役,走投無路之下只能和官府進行多次武裝衝突。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讓起兵之後。黃巢也在冤句縣(山東菏澤西南)聚衆數千人響應王仙芝,攻擊唐州縣,數月轉戰間隊伍也迅速增至數萬人。

當有財的落弟秀才黃巢趁唐朝統治者不顧民衆死活過着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當驕橫藩鎮只想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爭地奪利不顧唐朝小朝廷死活,並有心在天時地利人和中有所作爲時,古代農民的鬥爭智慧和優秀品質也在黃巢的激發下表現得淋漓盡致,經過了持續近十年的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武裝起義,從最初的幾千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人,勇敢地佔領了唐朝統治中心長安,迅速成爲了唐末農民起義的主力軍,也最終敲響了腐朽唐王朝的喪鐘,唐朝經過農民起義的折騰,也算是名存實亡了。

起義之初,黃巢起義軍十分善於利用藩鎮割據唐轄地幾乎全部被分割的歷史條件,同時利用藩鎮與唐朝小朝廷的爭權奪利所留下的權力真空和用兵盲點,巧妙周旋,這正如著名歷史學者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所說“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爲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朝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區。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一樣,通過獨特的生存智慧和鬥爭哲學,成爲了反唐的主力軍。

據史載,黃巢起義軍最初的用兵也不是很順,甚至於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時遭受了挫折,居然不能攻下來,於是他們調轉槍頭轉戰山東、河南等地,攻佔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等八縣,聲威大震,進而逼到汝州城下。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九月,起義軍終於攻下了戰略地位比較重要的汝州,守將董漢勳被殺,刺史王鐐做了起義軍的戰俘,然後乘勝劍指東都洛陽,威逼長安,讓唐朝統治者惶惶不可終日。

眼看起義部隊軍事攻勢勢如破竹,唐統治者只好使出懷柔政策,向起義軍伸出了橄欖枝。而且農民起義軍的最大弱點就是容易妥協,按照某些政治教材的觀點認爲,農民起義軍由於缺乏先進的科學理論作指導,到了最後基本上都成了封建皇朝改朝換代的工具,因爲農民兄弟起義的訴求也很簡單,有時候甚至於不過是分點土地混個溫飽,最終都會虎頭蛇尾,更有起義軍中的政治投機者以此爲晉身的籌碼和敲門磚,起義軍領袖王仙芝就是這樣的“投敵變節”人物。

因爲刺史王鐐是當朝宰相王鐸堂弟,經不起王鐐三寸不爛之舌的鼓搗,有心做官的王仙芝於是讓王鐐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表示願意接受朝廷“招安”,背叛革命。這一年年底裴偓果然和唐廷談妥了條件,願授王仙芝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之職,大家罷兵,皆大歡喜。

黃巢是什麼人?他是如何掀起黃巢起義的? 第2張

黃巢一聽到這一投降行徑勃然大怒,這不是見利忘義出賣兄弟是什麼?於是大罵曾經的起義軍“教父”王仙芝“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衆安所歸乎!”(《資治通鑑·卷252》)

其實黃巢發怒的原因無它,按照《資治通鑑》的口徑就是:“黃巢以官不及己”是也,分贓不勻啊,這種招安情緒以及做官道理最終也華麗地毀滅了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而農民起義的妥協和不徹底性也暴露無遺。爲了出口惡氣,還因此大打出手“毆仙芝,傷其首,其衆喧噪不已”,總之就是爲了利益問題上演了全武行,一派腥風血雨。後來王仙芝怕觸犯衆怒,再不甘心也只能丟了官府遞上來的這個“燙手山芋”,決定不接受官府任命,算是息事寧人。

然後,起義軍在蘄州瘋狂燒殺搶掠,“城中之人,半驅半殺,焚其廬舍。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鐐爲賊所拘。賊乃分其軍三千餘人從仙芝及尚君長,二千餘人從巢,各分道而去。”

曾有歷史研究者總結黃巢起義的失敗原因是:“整個黃巢起義雖屬浩大,實際上卻只能算一次流動性的農民起義,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根據地,即使已經攻入唐朝的統治中心長安,建立了一個看起來體制完整的農民起義政權,但在實際上,卻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從事過經濟、文教建設。”這個基本上也說到了點子上,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諸多農民起義,事實也只是“官讓民反”的不得已之被動行爲藝術而已,很少有完整的革命綱領和行動指南,而文化程度上的欠缺更加使農民革命披上了原始嗜血的色彩,更像是一場無組織無原則的搶劫生活資源的很土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周密而長遠的軍事計劃和政治主張,最終也逃不了成爲改朝換代工具的宿命。他們除了觀念狹隘、小富即安,還在特殊情境下嗜血如命濫殺無辜,比如黃巢軍就曾在廣州大肆殺了二十餘萬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簡直和兇殘項羽有一拼。更有甚者,據《舊唐書·黃巢傳》載曰:“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爲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因爲起義軍所到之處,公然洗劫一空,赤地千里,最終演化爲最慘烈的“人食人”,日殺數千,碎骨而食,獸之性大發啊。

當然說這些,也沒有貶低農民起義的積極意義,比如沉重打擊封建腐朽統治就是一種偉大作用,也直接推動了歷史前進,功不可沒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