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與規則是什麼?

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與規則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與規則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是滿族愛新覺羅氏建立的政權,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和人口最爲龐大的民族——漢族能否進行穩定友好的相處對政權能否穩定存在的關鍵。

而這,也是清朝翻譯科在最開始時設立的重要原因。1840年一聲炮響,英國靠着工業革命積累的生產經驗製造出的工具和打開中國市場牟取更多財富的目的打開了清政府的大門。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大量賠款,也因此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翻譯科也逐漸走向頹勢。

但是,在清朝統治期間,翻譯科以及翻譯科譯員依舊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關係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以及所反映的現象

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勢力在周邊國家當中發展水平較高,對於四周的夷狄、朝貢的貢使,一直存在有相關的翻譯人才,並且周朝已經有關於翻譯人員的詳盡史料記載。

在明清之前,翻譯的作用更多更頻繁的用在佛經的翻譯上,到了清朝,中國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和國外交流增加,這種政治形勢的發展也對翻譯人員有了更大需求、更高要求。

清朝譯員有個專門的稱謂,叫"庶吉士",並且這名字可是歷史悠久——最早見於明朝洪武年間。

中國古代的翻譯主要包括佛經翻譯、民族翻譯和西學翻譯幾個領域,其中民族翻譯和佛經翻譯不再贅述,主要說一下西學翻譯的產生和發展。

明末清初時期,歐洲的一批耶穌會士相繼來華進行翻譯活動,這時候的翻譯活動主要以傳教爲宗旨,同時也介紹了西方學術。雖然翻譯出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自然科學鉅著,但是和政治聯繫不大

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與規則是什麼?

這裏我將清朝中後期開始的大規模的翻譯人才培養以及翻譯活動的開展和前代的翻譯區分開來,稱之爲近代翻譯史——維新運動時期自上而下地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這是中國有系統有目的地翻譯事業的開始,也是清朝翻譯事業進入一個嶄新天地的開始,不僅推動了翻譯事業的發展,也培養了傅雷等一大批卓越的翻譯家。

2、 清朝譯員選拔的標準

衆所周知,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滿清的統治階級八旗人數太少,懼怕被統治者聯合起來推翻滿清統治,因此必須挑撥被統治階級的矛盾,挑撥民族矛盾,挑撥地域矛盾。

從某種角度上我們可以說它不是傳統意義上負責任的政權,也正是因爲如此,這翻譯科譯員選拔的一個首要標準和原則就是必須要是旗人,也就是滿族人。

清朝譯員選拔的背景與規則是什麼? 第2張

並且清朝最初翻譯科譯員的選拔標準有一個在我們現在看起來極其無厘頭的操作——選拔翻譯人才卻不考外語體題型,反而更加註重文學性和政治性,這不可以不說是件極大的錯誤。

此外,清朝前期和中期選擇翻譯人才時主要是集中在滿語和漢語、滿語和蒙語(滿人也說蒙語)這種國內語言的翻譯上。

因爲漢語較之蒙語和滿語的發展時間更爲悠久、文化底蘊較爲深厚。所以發展程度較高,並且清朝政權更加偏向於本民族的進遷,所以庶吉士作爲一個含金量僅次於一級進士的成績是難度較低的。

但考試形式大抵還是與科舉制度相差無幾——需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這三層考試方可有資格成爲翻譯科譯員。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專制程度最高的王朝之一,也正是因爲如此,清朝譯員除了限於旗人報考之外。

清政府還對參試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掌握幾種語言的翻譯技能,同時需要了解和把握國家的思想政治方向,切實保證翻譯的文學作品與政治相切合,服務與政治。

也正是因爲清朝統治者對於清朝譯員選拔標準的設置,使得清朝譯員既具有治國能力又兼有翻譯之才能,

三、清朝醫院譯員選拔髮展帶來的影響

國內語言之間語言的翻譯主要體現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而清朝時期設立的翻譯科無疑對滿漢文化產生了極爲深厚的影響:

首先就是漢族文化以其深厚的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在很多方面上改變了滿族文化——比如說漢語官話改變了滿語的音系等歷史文化現象。

其次,由於清朝三百年的統治歷史以及清朝統治者有意的推動滿族文化的發展,清朝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漢語詞彙大量借入滿語。

這點在鴉片戰爭後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頻繁之後尤爲明顯:比如"福晉"以及"總統"的英文"president"等。

長久眼光來看,漢文化和滿族文化的往來和融合對於中國大一統局勢的穩定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清朝統治者(尤指康熙之後的歷任皇帝)重視漢滿文化的交流情況。

在保持滿族文化主體意識的同時,努力利用政治上的優勢,吸收漢文化中的精髓,大大豐富了滿族文化的文化內涵、提高了文化發展進程。

可以說對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清朝晚期翻譯從民族的語言之間開始轉變爲國家的語言之間,不僅推動了西方先進文化在國內的傳播,更是極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發展進程。

結語:

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當語言不通時,翻譯無疑是進行交流的有效方式而清朝翻譯科的成立以及對於翻譯人才的選拔在推動滿漢兩族文化交流、清朝政府與其它國家進行國家事物溝通的作用上無疑是貢獻突出。

明朝中後期,雖然清朝已然開始做出了改變與嘗試,但是事實證明,不變革生產關係,生產力的進步也十分有限——甲午中日戰爭宣告了"洋務派"思路的破產。

也很大程度上惡化了清朝外交翻譯人員的生存環境。不過它所提供的發展思路以及培養的一批新式人才,在今後的中國革命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