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清工業革命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太祖一朝的基本盤,是宗室和功臣。在靖難以後隨着削藩的深入,明朝的統治基本盤逐步變成了內庭爲首的閹黨+內閣爲首的文官,宗室只是沒有管理權的小股東。明朝在剛開國時就定下了極低的商業稅,同時也將除了食鹽以外的主要產業都對民間開放。包括海禁其實也沒有徹底執行(相比起康熙五下禁海令兩下遷海令,明朝只有朱元璋和嘉靖下過兩次,這可不是執行力度問題而是執行意願的問題),海禁期間出使琉球的使團的船隻就是由民間製造的。可以說,晚明的商業繁榮與明初的國策關係還是不小的。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科舉時期,漢族王朝之下的士人通過自身努力就有機會進入統治核心,此外其實考試是很貴的,尤其赴京趕考的費用絕對不低,所以商人也就有了資助考生參加考試併成爲院外集團(金主)的可能。所以在漢族皇朝下,文人和商人都有成爲統治階級的可能。統治階級是對外開放的,這樣就更接近英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可以轉變爲的新貴族的那種開放的貴族體系。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有交集,可以慢慢妥協逐步改良。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第2張

清朝的問題就是八旗自己就有絕對的政治資源的控制權,經濟上也有皇莊、包衣奴,不需要外人資助,是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的獨立王國,科舉只是對漢人的統戰手段。這樣就更接近法國的舊王朝,不論多有錢,也是第三等級。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那就只能自保了。正常的皇帝之間無非就是基本盤大小的問題。基本盤太小、太弱,維穩壓力就太大,就體現爲清國皇帝個人素質都很高、個個也都很勤政,然而效率未必高。明朝的統治基本龐大,所以就不需要皇帝的個人素質,也可以活得很舒服,效率卻不低,國祚還比清國多8年。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第3張

明朝政府裁撤郵驛系統除了出於財政上的考慮外,還有就是各種人員對郵驛的濫用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本來何人何事可以享受國家郵驛,未必可以動用多少資源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可是明朝後期吏治敗壞,這都成了一紙空文。稍微有點權勢關係的都可以拿到相關許可,住進驛站。要是來者關係實在顯赫的話,搞不好府縣官員還得丟下政務過來奉承討好, 吃住,裝修不能都太差吧 ;還得給準備車轎,行李多的話還得拉地方上的老百姓給他搬東西,搞不好還得安排人去保護。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第4張

要是地處交通要衝的話,這些人每天都會有好幾撥,所需的各種物資都是從民間無償徵發的。像海瑞怠慢路經轄區的胡宗憲的兒子一事,就是對當時不良風氣的反抗。有時候這方面的支出會佔地方政府收入的好幾成, 對地方來說簡直是一種苛政。明朝政府解決不了郵驛衍生出來的問題,所以就來了個最無能的解決方法,直接取消郵驛。

明朝和清朝在科舉上選拔的人才那麼多 期間爲何沒有爆發出工業革命 第5張

其實明朝也是一樣,基本盤基本上是朱家人,而外人的漢人也只是打工的,可以說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統戰,是舊有的權貴階層對新生的知識分子的一種統戰,只要你有上升通道,知識分子就有實現夢想的可能,有這可能就不會去選擇風險更大的上升方式造反。明朝如果和清朝交換,估計雙方歷史時期也差不多,畢竟面對的外部壓力差距太大,明朝中後期歐洲纔開始文藝復興,而清朝時期面對工業革命的歐洲清朝的人口優勢已無意義。清朝的皇帝不是都勤政,而明朝的也不是都懶政,但清朝的獨裁專政更勝於明朝,使得內部矛盾鬥爭也沒比明朝小反而更強。而所謂的國家機器效率,這不是一個所謂的聖主明君能左右的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