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恪爲東吳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會被孫峻除掉呢?

諸葛恪爲東吳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會被孫峻除掉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恪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聰明機智,號稱神童,驕矜自負,月滿則虧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是一種什麼樣的性格?他身邊的人和了解他的人都很清楚。

知子莫若其父。諸葛瑾當時聽說他要求到丹陽任職,去做那衆人都認爲不可的事情,“亦以事終不逮,嘆曰:‘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意思是,恪不能令家族興盛,便會令家族遭到誅殺。這句話,《三國志》有記載,《資治通鑑》有兩次記載。

諸葛恪爲東吳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會被孫峻除掉呢?

剛愎自用,是孫權對諸葛恪性格的評判。《吳書》記載:孫權病重的時候,議所付託。時朝臣鹹皆注意於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若不是孫峻極力推薦,恪未必能夠成爲輔政。

諸葛恪,在三國後期這段歷史上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只不過,他活躍的時間並不長,或者說真正給他展示的舞臺很短暫。歷來對諸葛恪的評價都是權臣,尤其《三國演義》中,他的專權行徑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在三國這段歷史上,諸葛家族稱得上是一顆耀眼的明珠。諸葛瑾是吳國的重臣,諸葛亮則是蜀漢的丞相。作爲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從幼時頭上就頂着一個光環。但諸葛恪並不是那種紈絝子弟,相反他頗有才幹。當初諸葛恪曾率軍征討山越,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但諸葛恪恰恰成功的平定了山越。也正因爲如此,諸葛恪一直很得孫權的器重。

諸葛恪爲東吳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會被孫峻除掉呢? 第2張

孫權死後,繼位的孫亮年幼,諸葛恪成了輔政大臣。雖說諸葛恪的職務是太傅,屬於虛職,但真正的決策還是由他來決定。當政之初,廢除了孫權時期的不少苛政,深得民心。之後打退魏軍,取得了東興大捷,此時無論是名望還是個人的成績也都達到了頂峯。

之後諸葛恪出兵伐魏,但在新城被打得大敗。正當他打算整軍再戰的時候,被孫峻設計殺害。死後家人也慘遭殺害,自己還被棄屍荒野,可謂身後淒涼。

諸葛恪攻魏之事,當時朝中大臣都極力反對,但諸葛恪卻一意孤行。事實上,諸葛恪的想法並沒有錯。王業不偏安,歷來偏安一隅的政權,最終都是覆滅的結局。當時吳國剛剛打敗魏國的進攻,乘勝追擊無可厚非,況且還有蜀漢姜維的遙相呼應。

諸葛恪之死,在東興大捷之後就已經有人給下了定論,主少國疑,功高震主,諸葛恪被殺是早晚的事。此時諸葛恪該做的應該是明哲保身,至少不要遠離權力核心。但他偏偏率師伐魏,給了別人進讒言的機會,自己也就走到了盡頭。

當然,這些都是一方面因素,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諸葛恪性格上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剛愎自用。當初陸遜曾說過,在諸葛恪上面的人,諸葛恪不服,在他下面的人,諸葛恪又不屑一顧。而他的父親也說過“非保家之主”。

當初孫權選他當太傅的時候,呂岱曾勸他,遇事“十思而後行”。他當時就不太願意聽了,孔子說三思而後行,而且還說兩思就差不多了,你讓我十思,擺明了就是覺得我沒能力嗎?呂岱聽後也不好再說什麼。也正因爲諸葛恪這種缺陷,導致樹敵太多,自己身爲輔政大臣,自然成了衆矢之的。當初孫權剛死的時候,同爲輔政大臣的孫弘因爲與諸葛恪不和,想先殺死他。不料事情被孫峻泄露給了諸葛恪,諸葛恪先下手爲強,殺死了孫弘。後來諸葛恪新城兵敗之後,孫峻又除去了諸葛恪,先救後殺,很顯然是兩人交惡的過程。諸葛恪被殺之前,曾有人勸他,宮內有異動,但諸葛恪覺得孫峻這樣的人,頂多是在酒裏下毒,根本沒當回事。

阮籍說:“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者有據,持其無者無執。”這就是諸葛恪沒有明白的道理,他並非權臣,但因爲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而留下了權臣的名聲,也爲自己招來了禍患。自卑、自信、自負這是三個極端的表現,很多時候也難以拿捏,但無論在什麼時候,凡事三思,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終歸沒有壞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