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延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最後卻被滅了三族?

魏延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最後卻被滅了三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爲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劉備器重。劉備攻下漢中,繼位漢中王,任命魏延鎮守漢中,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然而如此優秀的將軍卻在諸葛亮去世後被馬岱斬殺,並被滅三族。

魏延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最後卻被滅了三族?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稱漢中王。劉備回成都,要留下一名大將留守漢中。其時劉備集團的地盤,以荊州、漢中爲最前線的戰區,荊州由名氣威望第一的關羽鎮守。張飛和關羽同稱爲“萬人敵”,三國志說張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穩坐蜀漢武將的第二把交椅。大家都以爲非張飛莫屬,張飛也深以自許。不料劉備卻出乎意料地提拔年輕的將領魏延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大家都大吃一驚!

劉備大會羣臣,會上給魏延提個問題:“現在把千鈞重擔交給你,你有什麼打算呢?”魏延來了個牛氣沖天的回答:“如果是曹操率領全國大軍前來,我定把他擋在國門之外。如果是派其他人率十萬之衆前來,我定會全殲來犯之敵!”劉備連連叫好,大傢伙也對魏延的壯語大爲稱讚。

早期戰功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建安十六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請,入川去替劉璋對付漢中的張魯,把守益州北大門。劉備集團也想趁此良機佔據益州。魏延隨軍入川,開始知名。當時劉備軍以龐統、法正爲謀主,黃忠、魏延等爲將軍,客軍進入益州。到建安十七年,雙方破裂。魏延與諸將率軍奪取涪城,平定廣漢,拿下雒城,進圍成都。

魏延參加了平定益州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戰功顯赫,聲名鵲起。到劉備拿下成都,魏延爲牙門將軍,已然成爲劉備集團年青將領中的佼佼者。魏延鎮守漢中幾年內,國際形勢風起雲涌,變化巨大。先是關羽戰死,東吳孫權佔據荊州。接着曹操去世,接班人曹丕接受了漢帝的“禪讓”,曹魏代替東漢正式走上歷史舞臺,從此史書的紀元,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改爲魏文帝黃初元年。

上庸守將劉封、孟達不和,孟達降魏,曹魏進攻上庸,劉封敗走,上庸城又歸曹魏。次年,蜀中傳言說漢獻帝已死,劉備稱漢帝,改元章武元年,魏延提拔爲鎮北將軍。同年七月,劉備爲報關羽之仇,大發兵進攻東吳孫權。東吳孫權對曹魏稱臣。第二年閏五月,東吳大將陸遜在夷陵大破蜀漢軍,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損失慘重,僅自身逃回白帝城。

老劉備戎馬一生,鬍子都白了,讓年輕的陸遜打得如此狼狽,又羞又惱,沒多久就死去了,舉國託孤諸葛亮,劉備兒子劉禪繼位,魏延又封都亭侯。諸葛亮遣使入吳,重申友好。孫權也明白吳蜀雙方脣齒相依的性質,遂斷絕與曹魏的關係,吳蜀再結聯盟,共同對付曹魏。這幾年裏,魏蜀吳三國分分合合,打打殺殺,你來我往地交手了好幾次,蜀國整體損失很大。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裏說到:“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講的就是這一段蜀漢的艱難歲月。其間,魏延鎮守漢中,能夠做到西線無戰事。或許當時曹魏的重點是對付東南方向的孫吳,畢竟源於魏延的稱職工作,使漢中在風雲突變的動盪時期保持局勢穩定,可以說殊爲不易。

子午谷奇謀

魏明帝太和元年,諸葛亮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後,準備起兵北伐中原。大軍進駐漢中,魏延統督前鋒部隊,他給諸葛亮提出一個方案。派一支奇兵,從褒中出發,順着秦嶺往東,至子午谷向北,不上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魏延說:“給我五千精兵,出奇不意地直逼敵營。長安守將是曹操的女婿夏侯琳,是個紈絝子弟,突然見我軍殺到,肯定棄城而逃。我佔據長安,等敵人準備反攻,丞相您的大軍也從大道到達了。這樣一舉咸陽以西就可以拿下!”

諸葛亮用兵,整體上不用危險的招數。杜甫不是委婉地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嘛。按諸葛亮的想法,率數萬大軍,堂堂正正地攻伐曹魏,不能寄希望於一些奇謀祕計,靠僥倖取得勝利。所以不採納魏延這個模仿西漢大將韓信的“暗渡陳倉”之計。這個計謀沒付諸實施,魏延很失落。認爲是諸葛亮膽子小,使得自己這個計劃落空。很有點情緒。但在跟隨諸葛亮數次北伐的戰爭中,依舊兢兢業業,衝鋒陷陣,戰鬥在第一線。名聲赫赫,屢建奇功。

特別是魏明帝太和四年,曹魏大將曹真、司馬懿等分兵多路進攻蜀漢。諸葛亮親自在漢中嚴陣以待。魏延受令率領一支偏師進攻西入羌中、攻擊曹魏的涼州地區。曹魏後將軍費耀、雍州刺史郭淮等率軍在陽溪一帶與魏延率領的蜀漢軍展開大戰。魏延用兵的兇狠果斷大爲體現出來,“大破淮等”。郭淮費耀可是三國後期曹魏有名的戰將,魏延大獲全勝,再次提升了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

性格高傲,不容於衆

魏延的才幹是擺在那裏的。本來他就是個心高氣傲的人,看他給劉備提問的答案,固然可以說氣吞山河,也可以說眼高於頂。除了曹操,沒一個魏將在我魏延眼裏嘛!口氣大的嚇人。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放棄,魏延肚子裏很不滿意,更加怨天尤人,經常就有不利於團結的言論。諸葛亮愛惜他的才華,總是寬容其小失誤。但魏延在軍中,和大家合不來,和不少同事有糾紛。

車騎將軍劉琰,是劉備的老部下。比較少參加具體的事務,但很會閒扯皮,講起話來頭頭是道。諸葛亮北伐,劉琰率千餘士兵跟隨。總是呆在諸葛亮的周圍,發發議論,講講形勢等等。算是蜀中的老資格前輩。他就看不慣魏延的自大,和魏延爭吵,講的話很重,諸葛亮看不下去,責備劉琰過分。並把劉琰打發回成都。處理這次爭吵,諸葛亮還是護着魏延的,老魏在蜀漢軍中的位置還是相當重要的。

丞相參軍楊儀是個能幹的角色,但心胸小,格局窄。性格也是極爲促狹。諸葛亮出師,糧草後勤,楊儀總統,三下五除二,就解決問題。能力強,脾氣大,碰上同樣性質的魏延,彼此不服氣就出事了。兩人說着說着就臉紅脖子粗。魏延火氣上來,老子在前線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你這細胳膊書生牛什麼牛!拔出刀來,在楊儀鼻子尖上比劃,信不信我剁了你?楊儀又嚇又氣,眼淚鼻涕一把抓。這時總是識大局的蜀漢大臣費禕出來才勸住。

這兩個人勢同水火,諸葛亮很頭疼,又是用人之際,不得不對二人寬大第一。這爲魏延後來的死埋下了伏筆。連東吳的孫權也知道這兩個人的事情,對蜀漢的使者說:“你們看着吧!魏延、楊儀這兩個小子,雖然有雞鳴狗盜的才能,但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一旦諸葛亮不在,肯定出事!”很不幸,讓孫權一語中的了。

冤枉的死後名聲

魏明帝青龍二年,諸葛亮出兵五丈原,最後一次北伐中原。魏延是先鋒。他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頭上長角。於是他向相夢大師趙直求解,趙直對他說:“麒麟頭上的角只是裝飾品,這是不戰而勝的徵兆。”老趙對其他人卻說:“角字上面一把刀。這個頭上用刀嘛,不妙啊!”壞消息總是真事。

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按諸葛的遺命,分批撤退,由魏延斷後。魏延本來以爲諸葛亮去世,應該由他繼任,繼續伐魏。又聽說留下他是楊儀的主意,怒火中燒。“我魏延是什麼人,讓我去當楊儀的斷後兵?”,腦袋一熱,不管三七二十一,軍令也不管了。馬上率領自己的部下向蜀中開拔,給蜀漢後主劉禪上表,說楊儀造反。楊儀也上表說魏延造反。

兩人的報告信一天之內,輪流到達,搞的後主暈了頭。留守成都的蜀漢大臣蔣婉、董允都以爲是魏延不對。魏延的部隊在南谷口碰上蜀漢撤回的大軍。蜀漢前鋒將軍何平大聲呵斥魏延:“丞相的屍骨未寒,你們就要造反嗎?”一是諸葛亮在蜀漢軍民中巨大的威望,二是魏延的部下也覺得錯在魏延,大家一鬨而散。只有魏延父子和十幾騎向漢中逃跑,被追上斬首。楊儀把魏延的頭踩在腳下,咬牙切齒地罵:“狗奴才!還敢動嗎?”可憐魏延還被滅了三族。

楊儀也好不到哪去,諸葛亮定的接班人是蔣婉,原來還是他的部下。老楊天天就報怨,惡語交加,終於也被下獄自殺。魏延被說成造反,實在是冤枉。主要是太自負,以爲諸葛去世後,當由他留渭南和司馬決鬥。水平是不如諸葛亮,興復漢家的心願是一樣的。如果他要投敵,是要往北,卻反而向蜀中進發,目的是要先於楊儀趕回蜀中,只是想除掉楊儀。可惜因此不顧軍令,死於非命。蜀漢後一代最有才能的將軍,死在自己人手上,不得不說是個大悲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人開始千方百計企圖顛覆歷史名人的形象,比如現在網上有人指責是諸葛亮千方百計害死了魏延,使蜀國失去了晚期最優秀的將領,最後導致蜀國被魏國輕鬆滅掉,在這些人的眼中諸葛亮就是一個獨裁主義者、陰謀家,千方百計害死了魏延。他們的證據如下:

一、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當時魏延爲打下長沙城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救下了老將黃忠,如此大的功勞,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就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示衆,理由居然是魏延腦後有反骨!而且此後不止一次這樣敲打魏延,造成魏延一直活在有反骨的陰影之中!

二、魏延在劉備時期備受重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爲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爲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手握大權成爲封疆大吏,風光無限。然而到了諸葛亮的時候,魏延只是軍中一名普通將領,還經常受到諸葛亮的批評指責,時間久了魏延自然越來越心生不滿。

三、魏延隨軍北伐,多次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爲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這樣長安以西都被蜀國奪取了。但是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計策不予理睬,造成魏延恨自己才能無處展示,怨恨自己不被重用。

四、諸葛亮在臨死前,把三軍託付給楊儀、姜維等人,卻沒有召見魏延,並且還給馬岱授予錦囊妙計,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一直不和,還讓魏延聽從楊儀的命令,一旦不聽從,立即誅殺魏延!最終造成魏延被冤殺,蜀國失去了後期最優秀的將領!

魏延立下了很多功勞,爲何最後卻被滅了三族? 第2張

事實真如以上說的那樣嗎?當然不是。

一、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完全是《三國演義》中爲了體現諸葛亮料事如神的需要!

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謀士,但不是神仙!如果諸葛亮真的知道魏延腦後有反骨,他肯定不會只說不做,一定會找藉口殺掉魏延的!而且諸葛亮還多次敲打魏延有反骨,更是無稽之談!諸葛亮熟讀史書,自然知道歷史上因爲被別人懷疑而不得不反的情況太多了,諸葛亮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所以關於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的言論根本是不存在的!

二、魏延在劉備時期是被任命爲漢中太守不假,但是諸葛亮對他也不薄啊!

公元227年,諸葛亮升魏延爲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並被進封爲南鄭侯!

魏延跟着劉備那麼多年最高官職也只是太守,跟着諸葛亮短短三年,刺史、大將軍都得到了,最重要的是還被封了候!要知道自西漢後,異性最高的獎賞也就是封侯啊!可以這麼說,在劉備時期魏延地位很一般,到了諸葛亮時期才成爲了蜀國耀眼的政治新星!

三、魏延的計策不被諸葛亮採納,是從國情考慮。

這個不是因爲諸葛亮故意和魏延過不去,而是諸葛亮根據蜀國的國情,制定的戰略不是東進長安,而且長安是魏國西北重鎮,又處在關中平原上,即使蜀國一時奪取,也一定守不住,還必然遭到魏國騎兵的沉重打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計策。諸葛亮作爲三軍統帥,擔負着蜀國江山的重擔,他要對自己做出任何決定都要負責任,自然要三思而後行。而魏延只是軍中大將,他只考慮怎麼打仗,而不會考慮戰略性問題,所以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計策是正確做法,是對蜀國江山負責任的體現,沒有任何錯誤!

四、至於說諸葛亮在臨死前安排馬岱誅殺魏延,更是對諸葛亮的侮辱!

在史書記載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殺魏延,根本不用這麼費勁,就算劉備活着的時候也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蜀國朝廷大權,一道命令下去直接就可以把魏延殺死!諸葛亮不會不清楚魏延在軍中的影響,只有諸葛亮的威信可以很順利的平息魏延的影響力,不給蜀國帶來動亂,安排別人殺魏延,一定會帶來動亂,消弱蜀國的國力!

歸根結底魏延並非諸葛亮害死的,而是他咎由自取。作爲一名戰功卓諸的將軍,他不懂得謙虛謹慎,反而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就不斷有怨言,諸葛亮一死他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劉禪年齡又小,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怎麼敢把大權交給他?諸葛亮去世後,祕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他不但不知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反而不服從朝廷命令,這就必然被當成叛亂對待。魏延性格太過跋扈,以至於把滿朝文武都得罪了一個遍,甚至惡名都傳播到了吳國孫權那裏,孫權曾說: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爲禍亂矣。想他的名聲之差。古往今來,武將戰功卓著而又惡名遠揚的下場一般都不好,魏延當然也不例外。

魏延不聽從楊儀斷後的命令還可以理解爲賭氣,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後,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並率軍出擊楊儀大軍,這就釀成大錯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所以魏延就非死不可了。

三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魏延的評價十分準確,他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所以魏延的下場和諸葛亮沒有關係,是自己咎由自取!

而且他應該感謝諸葛亮一直對他的照顧和寬容,人人都說魏延壞話討厭他的時候,是諸葛亮一直重用他,讓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賜爵封侯,走上了人生巔峯!然而可惜的是諸葛亮對他的寬容,沒有讓他變得謙虛謹慎,反而更加居功自傲、狂妄不堪!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