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爲何沒有他年少時期的史料呢?

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爲何沒有他年少時期的史料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耳(約前五七一年~前四七一年)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人。後人尊稱爲老子。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爲教主,亦稱太上老君。

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爲何沒有他年少時期的史料呢?

據《史記正義》載,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八十一年的胎,老子出生那天,理氏來到一棵李樹下,割開左腋,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髮,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爲何沒有他年少時期的史料呢? 第2張

老子的成長過程,我們不得而知。他自幼一定是聰慧好學的人,知識及道德修爲也一定是出類拔萃的飽學之士。否則當時的周朝也不會任命他爲“守藏室之吏”,用現代的話來講,老子就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一位官員。對於一位對知識有着強烈渴求的學者來說,這樣的一個環境,他的知識和智慧一定會得到極大滿足和提高。因爲他所能看到的東西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所接觸的人也都是高層次的文化人和學者,在這些人中,就應該有慧眼識大德之士、並引導老子走進修煉之門的高人。再加之老子天資聰穎,悟性極高,又有一位密而不宣的覺者師父,使老子能夠成就中國偉大的先哲、道家的始祖,並能夠徹悟天地萬物之玄妙,也就屬於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我們翻開《史記》,那裏面對老子的記載,真是字也寥寥,事兒也寥寥。通篇五百餘字,事兒就兩件,一是“孔子適周”就是孔子問禮於老子;另一件就是,老子“見周之衰”乃出關而去。

我們先看看第一件事,孔子到周朝都城去拜訪老子。問禮求教後,十分感慨,他激動的對他的弟子說:“今天我看見老子了,他大概就是龍啊!”

讓我們看一看孔子“觀龍”的情景。西元前五二三年的一天,孔子由弟子南宮敬叔陪同前往周都去向老子求教。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爲人之子,勿以己爲高;爲人之臣,勿以己爲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何勞人爲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二人來到黃河之濱,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爲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衆人處上,水獨處下;衆人處易,水獨處險;衆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爲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傚法水德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爲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衆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我們再瞭解一下老子的第二件事兒。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要遠走高飛了,老子要出關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就得經過函谷關。函谷關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裏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爲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裏一樣,所以取名爲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着,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裏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纔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瀟灑飄逸、仙風道骨的人,騎着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出關後就不會再回來了,就遠走高飛了。於是纏着他,要老子寫一點東西,然後恭送他老人家出關,老子欣然頷首。

老子答應爲尹喜寫作,是有原因的。《史記集解》中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就爲他着書了。

老子胸有成竹,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爲《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玄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官了,我要跟您一起走。”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不知過了多少年,後世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仙遊呢!

我們再看看老子享譽世界的大作《道德經》。也稱爲《老子》。

《道德經》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爲鑑,溯其源,尋其根。章章玄妙,字字珠璣。着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稱之爲《道經》。下篇起首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則稱之爲《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開篇講“道”。“道”是老子理論體系的核心,他認爲“道”先於世界萬物存在並且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說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個渾然一體的物質存在。在老子看來,“道”是一個神祕的、不可感知的精神性實體,並且由“道”可以生出萬物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說由“道”化生出元氣,由元氣產生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和合而產生天地萬物。

以“道”爲基礎,老子認爲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之中,並在這運動變化之中產生出一系列相互矛盾的範疇,如有無;禍福;善惡等。每一矛盾範疇的兩個對立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就是說,當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醜的含義了。在承認矛盾雙方互爲存在條件的前提下,老子還認爲對立面雙方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無不向其反方面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除了將“道”作爲世界萬物的本原外,還將“道”作爲是萬物的歸宿。萬物從“道”而生,最後又復歸於“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老子主張無爲的政治,反對有爲的政治,大力推崇以德化民,他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國家的政治是寬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國家的政治是嚴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詐的。“是以對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於人治和嚴刑酷法,他抱着否定的態度。

老子的心目中理想社會的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甚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對人們理想生活樂園的最早描繪,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使人人向善的修煉環境,又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社會生存環境。

老子否定人的知識來自於感覺經驗。他認爲,體驗和認知“道”,完全不需感性認識,只需要“虛靜”、“玄鑑”的認識方法,即可達到“聞道”的目的。“虛靜”、“玄鑑”即要求人們內心虛靜,不存任何雜念,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就能達到心靈虛靜的狀態。這個理論已成爲指導道家修煉的主要方式之一。

老子“道”的學說,是一個囊括寰宇的能夠指導和規範全人類社會實踐的完美的體系。“道”無結構無組合,他以差異、遞歸、德育產生出萬物。“道”是真正的純粹的科學,他的行爲科學也完全依存於關於道的理論,因而他是中華古國提出行爲與思想完美結合的先驅。老子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他的學說在中國政治、軍事、宗教、哲學、醫學、養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學說,到後來基本上發展爲兩個方向:一是莊子將老子的世界觀發展成“無爲而治”的理想架構;另一就是將“道”解釋爲現實社會的“規律”,以“道”爲禮法的思想依據,形成了“法家”學派。

老子的好友秦佚曾這樣評價老子:“老聃大聖,替天行道,神遊大同,千古流芳。”

秦先生的這句“替天行道”,道出了老子入世的真諦。老子來到我們中間,猶如天使降臨,他給我們帶來了天或者說是神的囑託,給我們架起了一條可以迴天的天梯。這就是那本《道德經》的本意和初衷。撥開湮在老子身上厚厚的塵垢,毋庸諱言,老子的五千言不僅僅是教導你治國治家和生存的哲理,更主要的是給人們指引了一條明確、具體且操作性極強的修煉之路。

老子及他的《道德經》不但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爲全人類本次神傳文明的發展監定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堅實的基礎。

老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讓老子的思想走出書本和課堂,融入到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實踐老祖宗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好在這一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