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第三子弘時爲何史料很少?他最後是何結局?

雍正第三子弘時爲何史料很少?他最後是何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爲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新帝登基,自然要大赦天下,兩個月後,即十月二十四日,待雍正的喪儀結束,乾隆下了一道奇怪的諭旨: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取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欽此。(出自《清高宗實錄》)

這道諭旨是明文發出的,包含三方面信息:

第一,三阿哥弘時“年少無知”,做了錯事,被雍正懲戒了。

第二,弘時已經去世多年,念及兄弟之情,乾隆要把弘時的名字重新收入玉牒。

第三,根據第二條可知,弘時之前被雍正從玉牒中除名了。

在清史上,愛新覺羅·弘時是一位極其神祕的皇子,《清史稿·諸王傳》中對弘時的描寫,僅有16個字,即: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有人統計,在清朝諸多成年皇子中,《清史稿》對弘時的描寫,堪稱最簡練。《清史稿》雖然是民國時期開始編撰的,但大多以清朝國史爲依據,因爲有關弘時的內容太少,所以只能以16個字草草了事。

身爲雍正之子、乾隆之兄,歷史上的弘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本文,筆者來和大家分享弘時這個人物,希望通過爲數不多的史料,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一、弘時的記載哪去了?

和康熙帝的多子多孫不同,雍正帝的子嗣並不多。根據記載,雍正先後有10個兒子,早夭了4個,而真正序齒的,僅僅6個。這6個兒子中,長子弘暉8歲去世、次子弘昀10歲去世,所以,在雍正諸多兒子中,活過10歲以上的,僅有4個。即三子弘時、四子弘曆(曆)、五子弘晝、六子弘曕。

雍正第三子弘時爲何史料很少?他最後是何結局?

乾隆三年,乾隆下旨將六弟弘曕過繼給果親王允禮爲子,再加上弘時在雍正年間已經去世,這樣一來,乾隆的兄弟,僅有和親王弘晝一人了。而弘晝又是出名的“荒唐王爺”,所以,乾隆雖然沒有得力的兄弟幫襯,但也沒有人能對他的皇位造成威脅。不過,早年弘時活着時,弘曆可沒有那麼輕鬆。

清朝康熙三十年,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14歲,因內務府選秀,康熙把內大臣費揚古之女烏拉那拉氏賜給胤禛爲嫡福晉,併爲二人完婚。這位烏拉那拉氏,也就是雍正的孝敬憲皇后,後來他爲雍正生下長子弘暉,可惜弘暉8歲那年夭折。

其實,當年,還有一名秀女,和烏拉那拉氏一同被賜給了胤禛,這位秀女姓李,是知府李文燁的女兒,她當時的名分是胤禛的側福晉。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

齊妃,李氏。事世宗潛邸,爲側室福晉。雍正間,封齊妃。子三:弘盼、弘昀,皆殤;弘時。女一,下嫁星德。

李氏因侍奉胤禛較早,先後爲胤禛生下三子一女,其中前兩個兒子均夭折,唯獨剩下一個弘時。後來,胤禛登基,是爲雍正帝,李氏被冊封爲齊妃,在後宮之中,齊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和貴妃年氏,長時間居於第三位,亦十分得寵。

齊妃之所以能得到雍正的器重,一方面是因爲她很早就到了雍正身邊,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雍正的子嗣單薄,她所生的兒子弘時,已經相當於是雍正的“長子”了。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胤禛作爲康熙的第四子,也參與其中。在古代,奪嫡雖然要看皇子的能力,但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皇子是否有子嗣。若參與奪嫡的皇子本身無子,這是要減分的。

所以,對於子嗣不旺的胤禛來說,弘時、弘曆、弘晝這三個兒子,都是他的加分項。弘時作爲“長子”,自然也被雍正器重。

雖然乾隆登基後,多次渲染自己多麼受康熙喜愛,甚至有人認爲,雍正之所以能夠繼承大統,多虧了乾隆爲他加分。且不論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多大,但都不能忽略雍正的“長子”弘時的存在。

奇怪的是,關於弘時在潛邸時期的表現,正史一個字都沒有記載,爲什麼會這樣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康熙在世時,一共只有三個兒子被封爲親王(注意,只有三個,如果有不同意見,請提供史料反駁),《清史稿·聖祖本紀三》記載:

(康熙四十八年)冬十月壬寅,戊午,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恆親王。

這三個親王分別是: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

我們再對比下另一段史料,《清史稿·聖祖本紀三》記載:

(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甲寅,以誠親王胤祉子弘晟、恆親王胤祺子弘昇爲世子。辛酉,祫祭太廟。

即,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一次性封了兩個世子。皇三子胤祉的長子弘晟被封爲誠親王世子;皇五子胤祺的長子弘昇被封爲恆親王世子。

對比上述兩條史料,大家會發現三個問題:

其一,康熙在世時,只有三個兒子被封爲親王,可爲何封親王世子的時候,卻只封了兩個?老三和老五的長子都被封爲世子,爲何不封老四的長子?

其二,康熙五十九年,皇四子胤禛最大的兒子是弘時,當時已經17歲了,清朝皇子15歲即可授爵。弘時此時既然是雍正名義上的長子,他爲何沒被封爲世子?

其三,可能有人說,胤禛當時沒有嫡子,弘時也不是嫡出,所以康熙纔不封弘時。但是,老五胤祺的長子弘昇也是側福晉生的,和弘時有一樣的出身,他卻被封世子了,所以就排除了這個可能性。也有人說,胤禛不喜歡弘時,所以請康熙不要封弘時。其實,這種說法可能性不大,因爲當時胤禛若想奪嫡,怎麼可能放着爵位不要。如果說,胤禛請旨把世子爵位賜給其他兒子(如弘曆),這樣還說得過去,但是胤禛沒有。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康熙封了三個親王,當然也封了三個世子,只是,關於弘時被封爲世子的那一段,被人有意刪掉了。因爲,世子是胤禛的接班人,佔着“法定”的名分,如若不刪掉,對某人不利。

二、弘時到底受不受重視?

雍正第三子弘時爲何史料很少?他最後是何結局? 第2張

根據清朝玉牒記載:

世宗第三子弘時,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母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卒,年二十四歲。

這裏明確記載了弘時的出生日期,是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這也就意味着,雍正登基那年(1722年),弘時19歲(清朝皇子記虛歲)了。同時,這裏也記載了弘時的死亡時間,即雍正五年八月,那一年,弘時24歲。

另外,玉牒中還記載了弘時的其他三位親屬:

嫡妻董鄂氏,尚書席爾達之女。妾鍾氏,鍾達之女;妾田氏。

而《愛新覺羅宗譜》則記載弘時有一個兒子:

(弘時)第一子永珅,康熙六十年辛丑七月二十日午時生,母妾鍾氏,鍾達之女。雍正二年甲辰正月初六日申時卒,年四歲。

也就是說,弘曆的妻子董鄂氏,乃是清朝名臣席爾達之女。

關於席爾達,不熟悉清史的讀者可能不太瞭解,所以在這裏介紹一下,席爾達在康熙朝,曾經是炙手可熱的封疆大吏,曾擔任川陝總督,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在平定三藩之亂中,多次出場。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紅苗叛亂,康熙命席爾達率領廣西、貴州、湖南三省兵馬剿滅叛亂,不過,席爾達在康熙晚年就去世了。

筆者介紹席爾達,就是想說明一點:弘時作爲雍正帝的兒子,他是受重視的。因爲弘時的妻子,是朝中重臣席爾達的女兒。若雍正不喜歡弘時,或者有意打壓弘時,雍正是不會讓兒子娶朝中重臣之女的。

弘時和妻子董鄂氏成婚的時間,史料沒有記載,但清朝皇子皇孫一般都在14-16歲成婚,也就是說,弘時娶妻的時間,可能發生子康熙五十八年左右(弘時15歲左右),而當時,正是奪嫡的最後兩年。

衆所周知,雍正的第四子弘曆(乾隆帝)的妻子富察氏是康熙朝大臣馬齊的侄女,馬齊背後的富察家族雖然也是名門,但和席爾達背後的董鄂家族不同,後者是有軍方背景的。

也許,對於志在奪嫡的雍正來說,他讓長子娶董鄂家族之女,意味着對弘時的期望更大,畢竟,雍正登基那年,弘曆才12歲,尚未成婚。而弘時早已成年,上陣父子兵,弘時纔是雍正的助力。

還有個信息,可以說明弘時受重視。即,雍正登基時,要從雍親王府搬到皇宮,史載他是“攜諸子”入宮的,也就是說,弘時也隨父親搬到了皇宮去住。

注意,此時的弘時,已經19歲,妻妾成羣,上文提到,他還有個兒子,這個兒子雍正二年去世,當時已經四歲。也就意味着,雍正登基時,弘時的兒子已經兩歲。按照清朝的慣例,這樣的皇子,應該單獨開府另居的。但雍正卻選擇讓兒子一同入住皇宮,說明他對弘時的重視。

三、弘時犯了什麼錯?

本文開頭提到,《清史稿》對弘時的記載只有16個字,其中弘時所犯的錯是“放縱不羈”。而乾隆在恢復弘時宗籍的時候,說弘時是“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

因爲弘時當時已經成年,年少無知這個詞,明顯是糊弄人的。所以,關鍵就在“性情放縱、行事不謹”這八個字上。但是,這個表達太過含糊,引起大家的無限遐想。

先給大家看一段史料,《清史稿·諸王六》

不知臣有何辜,生子如允礽者,不孝不義,暴虐慆淫,若非鬼物憑附,狂易成疾……

上述這段話,是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康熙第二次廢黜太子胤礽時,對着祖宗牌位說的話。他把胤礽的罪行一一說明,雖然委婉,但並沒有刻意掩飾。

可是,到了弘時這裏,他卻成了含糊不清的罪名。胤礽身爲廢太子,他的罪名都能說清,而弘時身爲皇子,罪名爲何說不清楚呢?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弘時的罪太大了,甚至涉及宮廷祕聞,或者涉及到某位大人物的顏面,所以不便說出口。

第二,弘時壓根就沒有犯錯,後人栽贓他。

臺灣故宮博物院,曾找到乾隆年間的奏摺,上奏之人是莊親王允祿:

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篤念兄弟之誼,欲仍收入譜牒,於情理允宜。應欽遵諭旨,將三阿哥仍載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與宗人府辦理可也。謹奏請旨。依議。

這段聖旨,寫於乾隆登基不久,當時,乾隆念及昔日兄弟之情,要恢復弘時的宗籍,所以讓宗室大佬、莊親王允祿來調查弘時舊事,所以,這份奏摺是允祿的回奏,大概意思是說:

三阿哥弘時之前獲罪的原因,是受阿其那株連,和他本身獲罪不同。所以,將弘時重新收入譜牒,於情於理都可以理解。這件事交給宗人府去辦就行了。

這裏的阿其那,是指雍正的八弟允禩,在九子奪嫡和雍正登基初年,允禩都是雍正重點防範的對象。雍正站穩腳跟後,開始找各種理由打壓“八爺黨”,雍正十年,允禩被削除王爵,在宗籍中除名,改爲“阿其那”,允禩的兒子弘旺被改名爲“菩薩保”。

這兩個詞,在滿語中都不是什麼優雅的詞彙,但現在說法不一,所以筆者就不具體解釋了。

根據這道奏摺,重點來了,弘時爲何會受允禩株連呢?

接下來,還有一份證據,同樣是一份允祿的奏摺,內容是:

雍正第三子弘時爲何史料很少?他最後是何結局? 第3張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爲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爲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這份奏摺引用了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雍正的聖旨,其中有一句“弘時爲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爲允禩之子”,用詞十分犀利。

雍正聖旨的意思是說:弘時這樣的人,斷然不可以留在宮廷之中,把他送給允禩做兒子吧。現在允禩在宗室中除名,弘時既然是他的兒子,也要除名。除名之後的弘時,被交給允裪約束起來。

也就是說,弘時已經被雍正送給允禩做兒子,雍正和他斷絕了父子關係,然後雍正也沒有對弘時痛下殺手,而是把他交給了他的十二叔允裪來約束,說白了,就是命允裪把弘時拘禁起來。

通過這條信息可以推測,弘時所犯的錯,一定很大,大到讓雍正和他斷絕父子關係。又考慮到雍正把他送給政敵允禩做兒子,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在雍正和允禩對立的時候,弘時站在了他八叔的那一方。雍正一怒之下:你既然和你八叔要好,朕就把你送給你八叔當兒子吧。

考慮到事情的嚴重程度,所以,弘時絕對不是爲允禩求情這麼簡單。極有可能是和允禩一起,密謀對雍正不利,結果被雍正發現,因此纔有了覆亡的結局。但雍正顧忌顏面,又不願意聲張此事。

四、弘時是怎麼死的?

關於弘時和胤禩勾結,還有一條證據,雍正五年九月初六,雍正在處理一位總兵的逆案時,有一段批註:

“朕尚有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出自《清皇室四譜》)

雍正先把允禩、允禟罵一遍,然後說了一句:不但兄弟的心狠毒,就連“親子”的心術,也難以預料。這段話雖然沒有明確說“親子”是誰,但考慮到弘時死於雍正五年八月,而上述話是雍正五年九月說的,雍正的兒子又不多,因此可以推測,雍正所說的“親子”,就是弘時。

雍正把弘時和允禩、允禟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弘時和他八叔、九叔犯了一樣的錯。

關於弘時的死因,受《雍正王朝》影響,很多人認爲是“雍正殺子”。筆者不認同這個觀點。我上文提到,清朝玉牒寫“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卒”,也就說,弘時死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而允禩、允禟早在一年前就覆滅了。當時雍正既然把弘時交給了允裪來約束,就沒有必要時隔一年再殺他。所以,弘時之死,最大可能是鬱鬱而終。

關於弘時和乾隆之間,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召見滿漢大臣時確立了“祕密建儲”的制度。並洋洋灑灑地說了祕密建儲的好處。當時,雍正已經把繼承人的名字,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清高宗實錄》也記載:

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

即,雍正元年八月,乾隆的名字就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了。然而,在乾隆公佈的傳位詔書中,赫然出現了: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

注意,根據《清史稿》記載,弘曆被封爲寶親王,發生在雍正十一年。雍正元年,是不可能有“寶親王”這個爵位的。那麼,只能說明,上述傳位詔書不是雍正元年寫的,而是雍正十一年或以後寫的。那麼,雍正元年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的詔書,哪去了?那上面繼承人的名字,會不會是弘時呢?當然,這只是猜測。還有一種可能:傳位詔書上的名字始終是弘曆,只是雍正到了後期,覺得之前的遺詔寫得不貼切,又重新寫了一份。

種種跡象表面,弘時不簡單。而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先生曾說過一句“世宗大戮其弟”,意思是,雍正大肆屠戮自己的弟弟。如果把這句話放到下一輩,存不存在“乾隆隱匿其兄”呢?畢竟,如果本文推測都成立,弘時可是雍親王的世子,他的名字還可能曾出現在傳位詔書上,弘時雖然犯錯,但佔了名分,所以,乾隆才竭盡所能地刪除弘時的所有記載。

乾隆把《清世祖實錄》《清高宗實錄》全部刪一遍,到了民國時期,趙爾巽等人編撰《清史稿》的時候,發現壓根沒有弘時的材料可用,所以,就只能用那16個字了。

弘時,雍正之子、乾隆之兄,作爲一代皇子,他黯然退場,被隱去的信息量實在太大了。